企业的“一万小时定律”

引言: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

一万小时的练习是任何人从平凡成为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揭示了经验积累对个人能力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既然企业是由人构成的,甚至生产机器也是人来设定程序的,那么这个道理依然适用于企业层面的活动。当然,影响一个企业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因素很多,但随着持续的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至少能够为企业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其作用机理也就是本文将要分享的波士顿经验曲线。

企业的“一万小时定律”

波士顿经验曲线是什么?

波士顿经验曲线是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布鲁斯·亨德森(Bruce D. Henderson)于1960年提出的,表示生产成本和总累计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其主要含义是随着累计产量的不断增加,实际单位成本呈现有规律地下降。

一个典型的经验曲线函数是:

y=a*x-k(y=产品单位成本,a=第一件产品的单位成本,x=累计产量,k=经验系数)

是不是看不懂?没关系,我们用图形来展示一下:

企业的“一万小时定律”

(设a=100,k=0.25,x取1-151之间的整数)

是不是感觉瞬间掌握了这门工具,只要努力多生产、扩大企业规模,从此公司就能走上蒸蒸日上的大道?且慢!这样的思想已经走上了歧路,回头是岸。如何回头听我道来

经验曲线≠规模效应

制造业的企业往往都听说过“规模效应”这个词,它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递增,则称这一区间存在规模效应”。

经验曲线和规模效应往往交叉影响产品成本的下降,人们往往很难判断到底是哪个在产生主要作用减少成本,因此很多人将其混为一谈。

但实际上,这两者无论是外在效果还是内在原理都不相同

案例解读

老王开了一家连锁包子铺,规模效应怎么影响他的成本呢?

首先分工方面,大的包子铺有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揉面的揉面、做馅的做馅……其次成本分摊方面,店面足够多,每日生产量和销售量足够大,这样可以摊薄人工、机器和店面等固定费用;第三,议价能力方面,由于老王的包子铺营业规模已经是城里最大的几家之一,当他购买面粉、蔬菜、肉等包子原料的时候,他就可以向供应商压价,从而降低原材料成本。

规模效应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完全展开了,接下来看经验曲线怎么影响这家包子铺的成本。

老王的包子铺刚开张的时候,除了一个大厨,剩下的伙计都是刚从新东方毕业的,蒸一批包子出来要2个小时,老王自己也是第一次开店,怎么管店面、进货、账本都是两眼一抹黑。但是老王坚持下来了,过了两三个月,伙计们手底下越来越利索,老王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也大概掌握了一些经营技巧。

现在他家店蒸一批包子出来只需要1小时,这样同样的时间内他们能生产更多的包子,人员成本和设备折旧就被摊薄了,而老王的进步也让整个店得而运营流程更加顺畅,无形中降低了很多管理成本。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规模效应的关注重点在于企业的规模,而经验曲线关注的重点则在于生产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改进

经验曲线到底是什么内在原理?

亨德森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经验曲线效应是学习、专业化分工、投资、规模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笔者认为,专业化分工和规模虽然也是企业累计产量增加过程中出现的因素,但他们仍然对企业的规模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仍然属于规模效应和经验曲线纠缠不清的领域。而投资则属于外部影响因素,它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原因。

除了学习效应,我们认为还有一个能够促进经验曲线效应产生的因素,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持续改进。学习效应更多针对的是生产过程中的人,而持续改进则针对产品和技术本身。

案例解读

还是用我们的包子铺来做例子,学习效应的具体表现就是做包子的伙计随着做过的包子越来越多,他的熟练程度越高,做包子需要的时间就越少、失误也越少,这是直接生产者的学习效应。对于管理者老王而言,随着包子铺不断发展,他也积累了更多的人员管理经验、供应链管理经验和财务管理经验等,相应的这家包子铺营运的成本就会不断下降。那么随着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不断下降,即使每日包子产量不变,其单个产品平均成本也是在降低的。把这个包子铺换成一家公司、一个集团甚至一个产业,

学习效应也是成立的

那么持续改进又是什么呢?

我们想象,老王包子铺一开始做的包子是椭圆的,但是随着不断营业,老王发现消费者更喜欢圆形的包子,于是他们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生产的包子的形状来迎合消费者,这样他们每天卖不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还有,包子铺一开始的馅料比每次都会浪费一部分原料,但是随着不断地生产过程,充分利用原料来做出质量并不差的包子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最后老王包子铺可以做到一点不浪费原料。这方面的因素在公司层面更多体现在产品改进流程改进上,而技术改进在行业层面则比较多见。

在企业随着从业人员经验的积累和产品改进、生产流程改进和技术改进的经验积累,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中,有一项必要的条件就是这个企业或者行业能够坚持这么久,这就涉及到了投资的因素。

而且从我们的经验曲线上可以看出,累计产量对生产成本的降低效果在初始阶段最为明显,因此一个产品、公司或者行业的初创期正是经验曲线大展身手的时候,而这时候无疑也是最需要投资的。

在产品的累计产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规模的加持下,伴随着生产流程的持续改进,专业分工也将出现,从而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这也就是规模和专业化分工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总结一下,学习效应和持续改进作为经验曲线的根本动力投资作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共同推动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规模的扩大,让专业化分工得以实现,从而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经验曲线有什么用?

说了这么多,经验曲线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呢?如果仅仅只是揭示单位生产成本降低的原理,那也太绣花枕头了吧?当然不止这些。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经验曲线的公式….

y=a*x-k(y=产品单位成本,a=第一件产品的单位成本,x=累计产量,k=经验系数)

其中,k是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取值的,a和x则是企业自己的数据,数学好的读者这时候就发现了,那是不是说只要我们有了所处行业的经验系数,就能算出来企业产品单位成本随着累计产量变化的取值了?对也不对(到底对不对!

这样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因此运用经验曲线公式,可以预估产品生产一段时间后的成本水平,从而为企业的综合成本及定价提供参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亨德森本人也承认“经验曲线效应本身只是一个近似值”,所以千万不要把计算出来的结果当做必然能达到的成本水平,在运用的时候也应该留有一定的近似值区间。

其次

,除了算数之外,经验曲线对企业的战略也有指导意义,也就是“经验曲线战略”。别看这个名字没有一点创意,在经验曲线概念刚刚提出的年代,经验曲线战略受到大量美国企业的追捧。

“经验曲线战略”是说,如果一个行业的特点是生产制造中的经验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性,则当该行业中的某个企业首先生产某种新产品,并成功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时,他就可以成为一个低成本生产商,获得由此带来的持续竞争优势。

说人话就是,如果包子行业的做包子经验能够显著地降低包子铺的生产成本,那只要一个包子铺能够率先推出蒜蓉包这个新品,并且迅速地在全城的小吃街开分店进行销售,那他就能成为全城范围内蒜蓉包界的老大,因为他的成本远低于其他模仿者和竞争者,所以价格极占优势。

简单来说就是先入者优势的一种体现。当然,后来的企业将这一理论的应用从新产品推广到了所有产品,也就是只要这个行业合适,那么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就能成本最低,然后用价格优势击败对手。

除了预测成本提前定价和经验曲线战略之外,波士顿经验曲线应用非常广泛,但其背后的原理基本相似,在运用时企业也需要注意根据所处的行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经验曲线是万能的吗?

经验曲线概念刚刚提出的时候,美国企业仿佛发现了一片新大陆,纷纷扩大市场份额,仿佛只要自己生产经验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了,企业就一定会成功,但最终他们的无数失败案例告诉我们,经验曲线及经验曲线战略仍是有局限的。

首先,经验曲线说到底只能降低公司的成本,但仅仅靠低成本的成本领先战略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一时的竞争优势,但我们看经验曲线的图形可以看出来,单位成本的降低不是无限的,当达到一定量之后,单位成本很难继续降低。这时候如果其他企业也达到接近的成本水平,公司相对于其他企业的成本优势就消失了。

其次,经验曲线给公司带来的

价值并不是不可复制的,无论是生产经验、管理经验的提升,还是产品、流程和技术的改进,都无法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甚至其他企业可以通过复制本公司的模式(毕竟这里的技术和经验都是积累而不是研发得来的),快速达到同样的成本水平。

最后,无论是经验曲线效应还是规模经济效应,对于企业成本的降低都是有限度的,我们前面也说过了,那在这个时候企业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呢?可能成本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则是企业本身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