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反应术运用实战案例诸葛亮七擒孟获解读

反应术其实就是变相的去知晓和获得对方情报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反应不是简单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回应,主要指的是通过刺探对方的变化去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就像一只蜘蛛布置了一张大网请君入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三点原则的把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博学强志,随机应变。三是刚柔并济张弛有道。

鬼谷子:反应术运用实战案例诸葛亮七擒孟获解读

一般来说任何人的言谈举止都会或多或少的反应出自己的心声,透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性格使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能够抓住别人细微的变化去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使用中一定要明白因势利导,说服别人的时候让人欣然接受,而自己又免于受到无故的伤害,这就是反应术发挥到极致的最好表现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鬼谷子:反应术运用实战案例诸葛亮七擒孟获解读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鬼谷子:反应术运用实战案例诸葛亮七擒孟获解读

诸葛孔明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其心服口服,欲擒故纵就是给对方设下一个圈套,但是对方犹如孙悟空始终无法翻越如来佛的五指山,这个网虽然很大,但是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最终迫使敌人乖乖就范。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故事讲完了,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呢?你是怎么看待此计的欢迎留言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