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说到大天启,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目前也是个非常热门的品种。只要是玩古钱币的泉友,我相信都经手过,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大天启呢?我私下也问过一些朋友,总结一下大家的意见,大概有几点:

一.大天启个头大,黄亮黄亮的,拿在手上感觉好,沉甸甸的,心情么么哒。

二.字写得好看,像十一两一些厚重类型的,字口深峻,文字精神,笔画很有力道。

三.版别多,种类多,如十一两,上十,下十,十星,光背,合背等等。

四.存世有一定的量,比较容易获得,形成套系的难度不太大,所谓的套系包括十一两,上十,下十,十星,光背,合背,府,镇十,密十一两,差不多九个大品种,像比较少见些的品种,如镇十,府,密十一两等,目前通过各种拍卖渠道还是能见得到,只要钞票够多就OK。

五.我们知道明朝是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很多朋友喜欢明史,特别是明末的那段历史,有很多的历史典故,有很多悲剧色彩在里面。俗话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代表了汉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免怀。

除以上几点以外,我觉得还有一点也可以加上去,就是天启钱的铸造者,明熹宗朱由校,也就是崇祯皇帝的哥哥,人称木匠皇帝,据说这位仁兄做皇帝不行,但木工手艺却是精妙绝伦,这点好比北宋的宋徽宗,哥俩都属于玩物丧志类型,不务正业,最后导致江山易主,但他们铸造的钱币却拥有一大批粉丝,让后人也是记忆犹新。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我想大家喜欢大天启的因素差不多都包含在里面了。

回到今天的主题,主要是和大家探讨一下大天启的版式,那大天启的版式种类有多少种呢?

从以往已知的资料看,没见过前人做过完整记录的,从民国的藏家,日本等国外的藏家,到之前国内的藏家学者,所见的著作里还没有专门对大天启的版式系列做过系统整理的,很多大天启的图录拓片等等也是夹杂在其他钱币资料里,并没有单独列出来。

我本人开始玩钱时也并没有把大天启作为一个集藏对象,只是后来随着玩钱的兴趣转移,发现大天启这个品种很有意思,逐渐把精力专注到这上面了,随着时间的积累,手上的大天启也逐渐多了起来,发现版式种类非常丰富,超乎想象,很多也是其他资料里没有记载的。

俗话说明清不分家,两者之间有传承关系,特别是在清朝初期铸钱工艺上,很多是沿用了明朝的的钱制。在明清黄铜大钱里,版式系列丰富的钱币我觉得主要有三种,大天启,大咸丰和太平天国钱,特别是后两种,以前出过多种版式分类谱,比如民国大家张炯伯的咸丰大钱考,马定祥马老的咸丰泉汇,太平天国钱币,现代的一些藏家学者也出过多种相关的咸丰钱,太平天国钱币书籍。

而有关大天启的却一直没有出过,特别是大天启和大咸丰,在黄铜大钱里,感觉两者像双胞胎兄弟,有很多相似性。于是我就萌发了要整理出版一本关于大天启版别分类谱的想法。

以上是简要介绍了一下有关大天启当下的一些状况,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我所写的《天启通宝大钱版式图谱》这本书的相关内容,也让喜欢大天启的泉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今年四月份,我本人编写的《天启通宝大钱版式图谱》一书由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本书从准备到完稿大概花了三年时间,特别是拓片的制作花费了我很多的精力,因为是从零开始,很多都是现学现做,中途也是遇到不少困难,不过最终算是成功完成了。

目前有不少泉友已经看过这本书,有泉友也问,现在很多钱谱都是采用彩图,觉得彩图看起来会更直观,为什么不以彩图的形式,非要费那么大劲以黑白拓片的形式展现呢?

我个人认为,拓片的形式一是能反应钱币的细节之处,特别是版式间的分类对比,黑白分明,这样可以避免拍照造成的因光线,钱币的锈色包浆等因素影响视觉的判断。

二是钱谱不是图录,特别是版式分类谱,它有别于赏析类的钱币书籍,钱谱的拓片形式,更具有钱币文化传统的历史气息感和艺术感,专业性,学术性也更强些,更适合对古钱币的研究爱好有一定深度的人群。

也有泉友问,为什么这本书不包含天启小平钱?干嘛只单独介绍大天启的内容?这是因为大天启有独立的铸造背景和铸造体系,它的铸造区域也比较局限,而且关联性比较强,所以可以单独列出来,后面我有相关介绍。

下面我对这本书做一下介绍。目前来看,这本书是第一本全面系统介绍大天启版式系列的学术专著,里面一共分成三大方面的内容。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一是天启通宝大钱综述部分,包括铸造背景,从铸造到流通,以及最后的回收并退出流通的情况,我根据史料记载做了详细说明,特别是对各版式铸造时间的先后顺序,我根据个人经验尝试做了一个推断,这个是别人没有做过的。

比如大天启的铸造背景,史料介绍主要是因为当时明朝与后金频繁发生战争,导致军费开支浩大,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开始铸造当十大钱。关于天启大钱的铸钱史料留存的信息很少,有明确记载的只有十一两,其他的版式如上十,下十等查无可循,我估计相关的记载要么毁于战乱,要么被清朝篡改焚毁。

再比如天启上十,下十,十星三种后期减重钱谁先铸造问题?还有不同地域铸造大天启有什么特征?我也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做了一个总结,比如北直隶铸造的大天启具有什么特征,南直隶的是什么特征等等。

南北直隶属于明朝的两京概念,直属中央六部,其中北直隶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山东的一小部分地区,南直隶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地。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二是对天启通宝大钱各版式的铸局情况的介绍,我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做了一个分析判断。

为什么要写这方面的内容呢?因为从史料记载看,大天启的铸造流通时间在天启二年到天启六年,后由于钱局牟利无度,导致官铸大钱的质量越来越差,迫使政府回收大钱改铸小钱。

由于史料记载有限,只找到两处是这么说的,在《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记载一句话:“于是两京皆铸大钱。后有言大钱之弊者,诏南京停铸大钱,收大钱发局改铸。”《续文献通考》卷一一《钱币考》说:“元年八月开铸,次年七月户部进新铸大钱,到五年十月才命两京停铸大钱。一定是指当十大钱。”

准确的说,天启五年,朝廷命令两京停铸大钱,天启六年回收大钱,所以大钱没有小平钱流通时间长,流通范围也没有小平钱广。从发现地区看,大天启的铸造及流通有地域性特征,主要集中在南北两直隶以及相邻周边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方,与史料记载相符。这些地区在当时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交通便利,铸造大钱便于流通使用。

根据大天启的地域性所衍生出的铸造特征的关联性,我创立了针对大天启版式的一种分类方法,我叫它横纵分类法,解释一下就是相同钱文的大天启有不同特征,不同钱文的大天启有相似特征,即通过不同种类版式间的关联性,来反推出大天启特有的一个铸造体系,再结合史料和发现区域,来探究当时这个地方的铸钱情况。

听着可能有点抽象,总结一点就是,大天启各版式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主要由地域性所决定,这方面内容我这本书里有详细的介绍。这也解释了我前面说的为什么大天启可以独立成谱的原因。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我举个例子,比如图中这个版式,大家都很眼熟,是十一两阔缘大字版,一看就与其他十一两特征不一样,分类方法可归集为横纵分类法中的相同钱文不同特征的横向分类。这个版从目前发现的地区看,基本都出自苏北地区,现在的淮安,盐城一带。

那为什么会出自这个地方呢?有圈内朋友通过史料考证,发现在当地的《淮安市志》一书中第18页大事记一栏中,有明确记录:“万历5年(1577年),于淮安设铸钱局,在老君堂废址(今勺湖公园内)改建。”万历五年到天启二年也就四十多年,一直沿用此钱局铸钱有其合理性,所以判断“阔缘大字版”出自此钱局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再比如天启光背版式,这个版也多出自江苏,安徽地区,也就是明朝所属的南直隶地区,那还有很多种光背版面文背是上十下十的姐妹版,也差不多都出自南直隶地区。他们的分类方法可归集为横纵分类法中的不同钱文相似特征的纵向分类,那光背手十字的写法有很多种,这又代表什么?我判断是用来区分铸钱局厂或炉别炉次的可能性大。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有泉友会问,为什么大天启好多都是出自南直隶地区呢?这是因为万历年间经张居正变法后出现的“万历中兴”,使南京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经济繁荣,贸易往来频繁,赋税居全国之首。由于对钱币的需求量大,所以南京地区的铸钱局非常的多,铸钱量也大,比如崇祯四年,南京户部控制的钱局占到全国的七成,想想看,铸钱量得有多大,天启年间也是如此,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有一个现象也可以说明,这次购书的泉友我发现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就是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山东的泉友比较集中一些,可以推测他们平时接触大天启的几率可能会多一些,也验证我推断大天启的铸造及流通区域,就是集中在南北直隶两京及周边地区,这也和我多年收集过程中的地域情况相符,和有限的史料记载也相符。

还有对大天启背府,镇十,密十一两铸地的判断,我通过长期对实物出处等数据的客观分析,推翻了前人的一些认识。比如背府和镇十以前书上都说是宣府和蓟镇铸造,这两个地方都是北方的军镇,但从发现地看多出自南直隶地区,而且铸造风格也不同于北方铸钱特征,这方面的相关内容我在书中都有详细介绍。

这本书第三大内容就是最核心的版式分类部分,共收录天启通宝大钱近三百枚,为多年来从上千枚中精选而出,我整理出分为七大系列,十六大类别,六十五种版式,二百零七种细分版式。像我们平时熟悉的十一两容弱版,昂一,嘉靖版,什么镇十,府,密十一两统统都包括在内,特别是一些版式是多年来首次露面的。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比如十一两劲书版,目前发现有阔缘和窄缘两种,也有前辈老师认为属于试铸样钱类。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再比如上十里的江西版的容弱大字版,下十里的光背手系列的大十异书版,十星里的小字短十版等等,都属于首次见于图谱。这些只是举了几个例子,还有不少好版式在我这本书中都有录入,感兴趣的泉友关注下这本书。

我根据史料推断,大天启初期铸造的都比较规整,在“开局遍天下,重课钱息”的历史背景下,后期随着铸局的增多,版式种类也越来越多,极大地丰富了大天启的可研究性可玩性。

书中这些版式的研究积累前后花了我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面的拓图均为钱币原大,各项数据均有标明,准确客观,根据稀少程度结合市场给出了参考价格和评级,供大家参考。此书的面世,为泉友们对大天启版式的研究查阅提供了便利。

最后我想说一下钱谱创作的问题。钱谱的创作不像其他钱币书,它需要长时间素材的积累,所以它的产生周期非常的长,据我周围参与过钱谱编纂的朋友反映,至少需要十年的沉淀积累,特别是系统性强品种多的钱谱,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这需要创作者要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魄力。

闲聊天启通宝大钱的版式

布威纳博士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钱币学家,他是清钱编年谱的作者,这部钱谱在清钱研究领域中是个标杆。布教授是位德国人,今年八十多岁了,一生都在研究中国的清代钱币。

在四十二年前,也就是1976年,通过他的研究成果,出版了清钱编年谱(天命到雍正)的部分,当时出版后,在全球的钱币届受到了极大的赞誉,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而停滞不前,经过四十年的坚持不懈,在2016年,他把四十年的研究成果,从乾隆到宣统的部分终于完成,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清钱编年谱,其不忘初心的毅力,非常人所及。

这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日本钱币学家,即古泉大全的作者,今井贞吉,玩北宋钱的朋友都知道,古泉大全里的丙集卷是专门介绍宋钱的,是收集宋版钱的必备参考书。

无论是布威纳还是今井贞吉,他俩的创作历程都很相似,一生都在做一件事,虽然他们都是研究中国古钱的外国人,但对中国古钱币异常痴迷,他们在学术创作上所表现的专业,专注,执着,匠心,进而取得的成就,让国人肃然起敬。他们的著作也像指明灯一样,指引钱币爱好者们学习钻研。

我们当下的集藏环境虽然相对浮躁些,但据我所知,仍有不少研究学者,钱币爱好者,长期潜心钻研,这些泉友都有至少十年二十年的玩钱经历,虽然他们很少抛头露面,很低调,但他们创作的钱币专著的水平是非常高的,最主要是这些泉友长期接触一线,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掌握最客观最真实的一手信息,而非空想理论家,非官方专家,他们的著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定引领后来人,这些举动都是让人很敬重的。只有这样的群体越来越多,中国的钱币发展道路才能走得更长远,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和感触吧。

此书一经面世受到了圈内朋友的极大关注与支持,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在此感谢大家!

当然,既往关于大天启的资料不多,可参考性的信息及本人泉识亦有限,藏龙卧虎的泉友有很多,所以书中的观点异同在所难免,请朋友们多批评指正!

谨以此书搭建一个大天启版式系列的框架,毕竟是第一本天启钱专著,只做抛砖引玉之用,待添砖加瓦,积沙成塔之日,还请泉友们鼎力相助。

目前此书还有少量的签名本,需要的泉友可通过天眷堂商城来联系购买。另外6月6日和7日北京华夏古玩城有个夏季交流会,我会进行现场签售,欢迎大家有时间过来交流探讨,多提供宝贵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