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十年,我为啥不愤怒了?

原文@裴楠 载于中读App

记者十年,我为啥不愤怒了?

前几天,一位年轻的同事郑重地写了一篇文章,吐槽自己每次稿子被和谐总是很愤怒,很受伤,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先平气和。

她是个耿直girl,有几分我年轻时的模样,每次看到她在办公室摔东西抱怨,偶尔也会劝她几句。她的文章让我一惊,为啥我不再愤怒了?

从大处说,严格执行宣传部门的要求,令出必行,绝不能越过红线,这是基本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职场上,屁股决定脑袋,服从领导的决定,不要为难领导,这是基本的情商。从个人说,一个过于锋芒毕露的人,看起来是人人称赞的正义,暗地里却不受欢迎、受人排挤,社会表扬听话的人,不听话的人迟早会受到惩罚。人情是一张网,说不定哪一天你就处在某个网点上,需要别人帮助,所以做事要给自己留条后路。这些普世的人生道理油腻腻的,却屡试不爽,耿直的人付出一定的代价才会乖乖接受。这不是堕落,和社会和解,也是和自己和解。

新闻不是自然主义的呈现,百姓无小事这话是不对的,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是无意义。河上出现一具浮尸,无名无姓无线索,这是无意义的(该不该播放此类新闻,有争议),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类似的事,这不是新闻。如果这种稿子被拉,我不会有任何情绪。

舆论监督并非天然具有“正确”的属性,它不仅要揭露,还要重建,对政策越深入解读,对事件多方面分析,一般都不会得出一个耸动的结论。记得白岩松说过,要想提高收视率也不是难事,但是我一周控制在两次,越热闹的话题越有问题(大意)。日播类新闻要热闹、鲜活、制造话题,浮光掠影是它的本性,天然不具备深刻、理性、持久审美的特性。收视率主导的大众传播本性如此,你奈若何?

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价值观不单一,不单一才能看到更丰富、更深刻的世界。柴静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能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没人跟你过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愤怒的时候,问问自己,你的愤怒深层原因是什么?是自尊心?是正义感?自尊心迟早会被践踏,不是在此处,就会在他出。正义感尽力即可,铁肩担道义的时代已经过去,新闻专业主义才是主流,表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已经算是圆满。

十年前,我追着街头泛滥的违法高炮广告穷追猛打,并在本地论坛上发帖揭黑,一时舆论哗然,引起主管部门关注,促使他们开展专项整治,半个月内轰轰烈烈拆除所有的违法广告。我从来没有后悔做过这件事,十年后,这样的冲动变弱了,好在还没有消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是人生宝贵的“初心”,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呵护,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源于年轻人的“冲动”,中年人的理性只是底色。

十年之间,媒体行业的变化翻天覆地,传统媒体急剧衰落,新媒体勃勃兴起,媒体人内心动荡不安,在夹缝内求生存,不仅理想远去,饭碗也岌岌可危,这个时候反思我的十年,悲哀又沉重,“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终成笑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