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学生考好大学越来越难?

老胡侃三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进步,现今中国的农村生活水平也以今非昔比,物质富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对教育也更加重视,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师资力量和教育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变,所以现在在农村出个大学生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可是大学生虽多,但重点院校的却很少,大多数都是二本学生,为什么形成这一现象呢?我想还是和农村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管国家如何发达,经济如何进步,城市和农村在各个方面还是存在差距的,现在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加大了师资力量,但是农村环境还是相对城市较差,很难留住人才,教师都是想方设法的往城市调动,经验丰富的教师难以形成。在有些地区,招聘的农村教师,多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多数只有学识却没有方法,没有教育经验。这就导致了最初阶段学生就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形成坚硬的翅膀,就无法遨游更广阔的天空。

在家庭教育上,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也是有差距的。家庭家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原生家庭赋予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孩子从小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农村在教育上完全依靠学校,家庭教育几乎没有,长久的情况下就形成了差距。

最后: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农村孩子自信心相对较差,多选择较为稳妥的道路,较之城市学生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农村学生完全只靠老师教授的一些知识,自己辛苦努力,不敢冒险,所以很难出较高的成绩。而三本学费昂贵,大专出路少,家里经济不富裕的家庭一般就选择放弃。

多方面原因导致了农村大学生多是二本的原因,也许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建设幅度的加大,这种现象会有所变化。


决胜网

不仅是农村学生考上好大学难,城里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想考上好大学同样难,寒门难出贵子,已不再是传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现实的悲哀在于,个人不再能够通过努力达到他应该达到的人生高度!个人的成功越来越多地依靠家庭的经济能力,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造成接受教育的不平等

农村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来看看富裕家庭是如何进行孩子的教育的:当孩子还不会走路时就送进早教中心,早教课程收费昂贵,平均每分钟3元!200节课下来,3万元打不住!当孩子3岁了,该上幼儿园了,富裕家庭一般选择私立幼儿园,收费从每学期3万到10万不等。除此之外在上幼儿园的同时,家长还把孩子送去培训,钢琴、舞蹈、绘画、英语、乐高等等都是培训内容,费用普遍都在2万元以上。

这样在上小学前,寒门子弟与富家子弟在智力开发程度上和个性特长上都有极其明显的差距。除了上述的明显差距外,富家子弟很小就随父母外出旅游,经常进剧场、音乐会、博物馆,参加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活动,这些足以让孩子们的视野和理解能力有明显的区别。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孩子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

教育资源极其不均衡

在硬件上,由于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硬件投入,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尽管与城市学校还有差距,但基本的办学条件基本完善,没有质的差距。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状况根本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最大的差距是师资。农村教育资源恶化最突出地体现师资上。一是教师年龄老化。农村教师老年化非常严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学校比比皆是。二是教师学历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原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有些尽管通过不同渠道获得大专乃至本科学历,但本身学历的先天不足仍然制约教师的发展。三是骨干教师外流严重。特级、学带、优青这些具有头衔的教师绝大多数都跑到城里去了,留在农村的为数很少。后来,政府一看不是个事,硬生生弄出一个农村骨干教师的头衔来,每月还给与600元的补贴。尽管这样仍然挡不住优秀农村教师去往城里的道路。四是青年教师下不去、留不住。举几个令人心酸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某区去年教师招聘考试,由原来的统招统分改为按校招聘,原以为这样可以解决新教师下不去的问题,结果是很多学校根本就没人报名,导致招聘流产。第二个例子。某区前年招聘的一批教师,实行“城里一个不留”

一刀切政策。某村小校长听说分来一个大学生,非常高兴,连忙找人装修房屋,购买了煤气坛煤气灶、全套床上用品,安装了空调热水器,衣柜沙发,牙膏牙刷,毛巾洗脸盆等等一应俱全,直接可以拎包入住,一切准备就绪,等待这个学校14年来第一个新老师,结果这个教师根本就没有来报道,直接辞职而去。第三个例子,还是上个例子的同一批,一女教师分到一个村小,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她和男方见面后,提了一个条件,调动到城里,结果,仅仅一学期,该名女教师就到了城里。类似的例子都是一个区里的例子,相似的例子还很多,结果却只有一个,年轻教师下不去,留不住!

除了老师的差距,其他的差距也非常之大。农村没有健全的社会教育设施和资源,农村的孩子没有相应的社会教育资源,这在未来的竞争中非常要命。

现代高考制度,越来越向综合性、全面性、能力性转变,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这些方面不能完全依靠个人努力进行弥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也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研究及成果

学者杨东平对北大、清华的生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北大的农村生源从30%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10%,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站17%。学者们对其他顶尖大学的生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的总趋势是农村学生离优质高校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加快。

于是,农村学生的高考弃考现象近年来也凸显出来,2009年至2012年,农村高中学生弃考人数超过300万,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流行。


林督学的教育观察

为什么农村学生考上好大学越来越难?

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考的大学也不是很好,二本学校,一个省重点大学。当初我们高三的时候考大学一个班里考了5个人,没有一个是一本,全都是二本学校。我以我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农村学生为什么考上好大学越来越难?

第一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的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要比农村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加上高考又是以简单排序的方式进行录取的,所以先录取的肯定是城市里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以及不多的一些农村学生,而剩下的一些学生只能去一些省属重点、二三本院校。



第二在农村地区的高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于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教育资源,学校内部又会进行第二次分配,相信好多人都知道学校里面会有一些培优班,专门为这些个班级的学生配备最好的老师。导致的结果就是,培优班的学生全部上了重点,普通班级的学生都落榜了。


第三农村地区孩子对于教育不重视。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主观能动性,只要你想做一件事,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你,大多数农村孩子生活的环境,都没有把重视教育这个理念传达给学生。

农村学生想要改变命运,需要去考大学,而且要考一个好大学,不然等待你的只能是重复单调的人生。


老胡侃三农

谁来关注农村孩子的起跑线?

——以一个村子为例的农村教育问题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竟然有200多个回答,说明有很多的有识之士在关注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教育,关注那些农村的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欣慰——我也是来自于农村的,每每想起那块生我养我、承载我儿时梦想的贫瘠的土地,每每想起那一座座留下我儿时脚步的小山丘,还有白发苍苍的母亲,给我打下人生底色的已经退休的我的启蒙老师,以及那些儿时的玩伴,我都倍感温馨。

每年春节回家,我都会和还在老家读书的侄儿们聊天,问问学习和生活的情况,看看他们的书、他们的作业、他们的试卷,时至今日,每每想起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鲜红的“叉”,看他们沉迷在地电脑游戏中的样子,还有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在外打工无暇照顾教育孩子的内疚的样子,我都倍感心痛!

我们的农村就教育,究竟怎么了???

在城市里,很多专家都大肆批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可在农村,又是谁,让这些孩子,一生下来“就输了”?我的判断或许有些武断,因为,我没有翔实的数据来印证,但基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一个教育者的情怀,我还是想以老家的一个村子为例,来谈谈农村孩子的起跑线的问题:

老家的那个存在,位于川北的农村,户籍人口1200多人,现常住人口300多人,适龄少年儿童70多人,原村子的学校已废弃,小学在离村子6-7公里的镇中心小学就读。

一、家庭教育缺乏,让农村的孩子丧失了教育的第一个关键

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父母由于文化程度低,不能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一点,由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而有较大程度改变。试举几例,7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基本不识字;8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约有20%的识字;9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80%以上识字,并以小学毕业(肄业)为主;9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都能识字,并以初中毕业(肄业)为主;而现正在读小学的孩子的父母,虽仍以初中毕业为主,但由于视野的扩展,对教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为什么要说父母的文化程度呢?教育孩子,你总要知道怎么教育啊?没有文化,不知道教育的资讯,知道教育重要,可你怎样去教育吗?

而第二个原因,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农村孩子成绩越来越差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基本上以跨代教育为主。据我了解,例中的村子,青壮年90%以上外出务工,若非春节,平常在村子里的都是老弱病残。上树的70多名学生中,都是有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带领,也就是说,90后或者00后所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由不识字的50后或者识字量极为有限的60后来完成,想想,这是多大的教育问题啊!跨代教育,只能满足于吃饱穿暖,可孩子心里的问题、学业的问题,上上一代,岂能关注到呢?

俗话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都不在身边,那家庭教育还剩下什么呢?

我的两个堂兄,都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孩子,从断奶开始,就每年只能在春节前后10来天时间能和父母相聚,房子建起来了,土房变成了楼房,可孩子的成绩,却惨不忍睹,几乎科科不及格——知识改变命运,没有知识的他们,怎么去改变命运呢?

二、优秀教师流失,让农村的孩子缺乏良师的教导

农村的学校,环境差、待遇差,连处对象都难,只好纷纷另谋出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村的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县都鼎鼎有名,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能考上几个大学生,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一个好老师,而这个老师,就是土生土长的我们村里的人,他在村里的小学,一教,就是45年。

他那是有一个机具时代性名字——民办教师。

后来,随着教师的招考化,一些大学生为了一个固定的工作,参加公招,于是,开始了走马灯似的的轮换,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有的班级,6年下来,换了10多个老师。

老师们走哪里去了?一部分,因为工作出色或其他原因,调到了条件更好的镇小学或县上的学校,有的还调到了大城市;还有的则通过各种途径,成了公务员之类的;更有一些,直接辞职,下海经商或者外出打工。

于是,老师不停的换,学生不停地受耽搁,成绩要好,你说,可能吗?

再加上由于长时间在农村地区工作,视野会更加受限,思想观念难免会越陈旧,农村也需要“大国良师”的呼吁会逐渐的更加强急切。

三、教育资源匮乏,让农村的孩子少了许多教育的机会

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希望我能再要一个孩子,他们说,你没时间带,送回来,我们给你带。可你们是否知道,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教育机会,差距有多大吗?

1.城里,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我不是说这些班在教育中有多重要,但在一定时间段内,谁敢否认这些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辅导班,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比如所谓的奥数,政府层面一直叫停,民间却已然成风,为什么?考试要考哇!

还有那些兴趣班,可以让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培养孩子的语言或者音乐、美术、体育方面的才能,能写一手好字,唱好几首歌,会玩几门乐器,会画几幅画,想想,这些城里的孩子,一走进高一级学校或者进入社会,起点,是不是要比农村孩子更高?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辅导班、兴趣班还不算多,但在大学里,各种活动,都是城里的孩子担大梁,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除了做题,似乎就没有其他能力了,你说,差别大吗?

2.城里的学校硬件设施设备更先进。在城里已经大量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时候,农村依然是黑板加粉笔,我曾经去北京上海的一些学校考察,有的学校竟然有自己的科学馆,里面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现代信息技术,声光电色,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据说,这个“馆”花了几千万,想想,农村里面可能吗?

3.其他的社会教育资源。就以我所在的成都为例,各种文物古迹,各种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还有许多的其他的体验中心,可以让孩子得到更直观的体验、更切身的感受,想想,农村的孩子,可能吗?

自然,农村也有其独特的教育资源,青山绿水皆课程、花花草草有学问,如何利用,农村的老师们,却不知道,也没人去培训。

四、优秀生源流失,让农村的教学质量越发堪忧

基于上面的一些原因,加上国家对进城务工农业劳动者子女入学政策的调整,部分有条件的父母,会将孩子带进城市,接受成立的义务教育。于是,掐掉一部分之后,留下的孩子,其学业成绩更加堪忧。

说完这些,我一边力图让自己做些理性的思考,却又难免会受感性的困扰,7、8亿农民,1、2亿农村的孩子,真的需要更多的关心,想起前两年某知名人士去清华大学考察,问一个寝室的孩子那些来自农村,竟然没有一个是农村的孩子。那位知名人士感叹,他上个世界60年代读清华的时候,一个寝室里7个同学,有5个来自农村。

作为出身农村的我,还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吧!

希望广大的朋友,多出主意,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所改变,那些勤奋、淳朴的农村孩子,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三水三心

老李是01年考上的大学,那时候农村孩子只要努力还是能考上好大学的,老李就是农村考出来的孩子。当然现如今农村孩子只要努力一样能考上好大学,只是比过去难了很多。

老李认为农村学生考好大学越来越难,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家庭经济状况。

城里的孩子从小补课,上各种课外班,农村虽然也有补课的孩子但是目前来看并不多。我接触过很多补课的家庭,有些家长真的是这种心态:我花几万块钱给孩子补课,哪怕孩子考试就涨一分,我也没白花钱。农村呢?几万块钱可能是孩子结婚的彩礼钱,要攒很多年的,有几个家庭舍得花几万块钱买孩子成绩提高一分?

这就像玩游戏。城里人舍得往游戏里投钱,结果账号越来越极品,玩的越来越爽;农村人不舍得投钱也没钱可投,可是还总想着从游戏里挣钱,结果越来越痛苦。



二、教育资源不对等。

就像一线城市对二三四线城市人口的虹吸作用一样,优秀教师往大城市集中是一种趋势。我老家的小学,现在的英语老师还是我上学时的英语老师,老师是中师毕业的,没有上过大学。这几年学校里也来了一些年轻人,可是都是将学校作为跳板,工作几年后就走了。这是大部分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城市里招聘老师已经将学历要求提高到研究生了,而农村学校,专科生都不愿意去。

教育资源的不对等,导致农村孩子在基础教育时期就与城里孩子有了很大的差距。

三、家庭整体受教育情况。

又谈到家庭,有些扎心但确实是事实。农村家长们也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也会去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可是到具体学习环节却无能为力了。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属于说教,没有实质内容,效果很差。城市里很多家庭,家长受教育程度较高,懂得怎么教育孩子,他们会跟孩子做朋友,会去引导孩子学习,会开发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具体学习问题家长一般也能解答。近几年高考状元中父母是教师和公务员的孩子非常多,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不过农村地区的学生也不要气馁,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先天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改变自己,去跳出束缚。努力吧,做命运枷锁的漏网之鱼,你可以的!加油!

以上是我对农村孩子考大学问题的一个思考。

我是物理老师老李,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物理老师老李

谈起现在的高考制度,大家的基本共识是,这是当下最不坏的制度,能保障基本的公平。但其实,正是这一制度(以及围绕这一制度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让农村孩子考好大学越来越难,原因是,这是按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录取学生,即对学生进行结果评价,这导致农村学生根本无法和城市学生竞争。


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学生的高考分数平均比城市孩子低40分,这就是在校大学生中,农村学生比例超过6成,但是,重点大学中农村孩子比例却越来越低的原因,因为按照高考成绩,高考分数低的农村孩子更多只能考地方本科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


针对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的比例低的问题,我国于2012年推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以单列计划的方式,补偿公平。这一定程度提高了农村生进重点大学的比例,但是,这也说明,如果就按高考分数录取,农村生的竞争能力,不如城市学生。有人把这推给各地的高考录取资源不均衡,但其实,就是在一省范围内(比如河南、河北),农村学生的重点大学录取机会也远低于城市学生。这是由录取制度决定的。


可以说,如果继续采取这一按最终考试分数录取的制度,农村孩子进重点大学的比例会更低。从本质上说,这种录取制度,导致基础教育变为竞技教育,围绕竞技教育,拥有更多资源的,就会获得更大竞争优势。在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也朝少数学校集中,而有的农村孩子觉得再怎么学习也竞争不过城市学生,因此产生读书无用论——既然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必要再读高中,既然不读高中,为何读初中……这是农村辍学率回潮的重要原因。


教育评价不能只看结果,而必须进行过程性评价,即关注一个学生的教育环境、成长过程,进行综合、动态、持续的评价。这恰恰要打破目前的总分录取模式。很多人反对大学进行自主招生,但只有大学自主招生,才能进行综合、动态的评价。在美国,大学评价申请学生的指标平均多达16项,其中就包括学生求学、成长的家庭教育因素和地区教育因素。一名SAT成绩一般,中学课程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申请名校时,也可能会被录取,原因是,这名学生来自贫困家庭,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要打工挣生活费,而且还主动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学校由此认为他足够优秀,达到录取条件。这就是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成长过程,而非最终的结果。我国社会担心大学进行这样的评价不公平、不公正,但这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招生信息全公开解决。


教育公平也不能只是结果公平,还必须包括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只看高考分数进行录取,看上去是公平的,但并没有考虑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这导致我国基础教育竞争变为争夺教育资源的竞争。同时,当前推进教育公平,对招生录取时的分数公平强调得比较多,但对教育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关注不够,结果是学生们面临更不公平的教育环境,最终难以获得实质公平。


对于教育公平问题,不能只是情绪发泄,而需要理性分析,要有更系统、全面的公平观。要让每个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改革高考制度,以及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这是一个复杂的改革过程,但为了给每个学生好的教育环境,必须推进这样的改革。


熊丙奇看教育

有句话叫:寒门难再出贵子,说的大概就是这意思。

以前农村大学生只要吃苦,肯下功夫,考上好大学的比比皆是。俞敏洪家境不好,考了3年才考上北大。这虽然是个例,但是说明了问题。

到了现在,像俞敏洪这样的人,很难出现了。主要有几个原因决定的:

教育资源极度不均衡

我们都知道,曾经首都的房价一飞冲天,都是被曾经的学区房抬起来的。一平米15万都还要排队。可能买了一个无法居住的平房,就是为了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因为当时是根据住所来划分片区的。为什么家长挤破头都要去这些地方买房呢?因为教育资源问题。这些地方教育资源非常充足,也就是说若是上了一个不错的高中,那就等于已经大半买进了名牌大学的门,试想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碎片化信息泛滥,农村缺乏对孩子筛选能力的教育

过去70、80后,每天放学了,可能看电视,玩电脑就是最多的事情了,那会信息还没有这么发达,尤其是智能手机以及各种聊天程序还有网络游戏。但现在就不同了,基本上手机是每个人的标配了。不管是城市农村,现在智能手机几百块钱一个,也是农村能负担得起的。有了手机可以说耽误了很多孩子。因为网上的世界太丰富了,很多人是把持不住自己的,尤其是农村的青少年,缺乏对这些信息的甄别能力,那就更麻烦了。


所以对于农村的孩子,其实世界发展得越快反而对他们不好,因为基本的教育体系跟不上,导致了一些列的成长问题诞生。因此就发生了寒门难再出贵子的问题了。



老王侦查记

为什么都愿意去重点高中读书?

这个问题需要回答吗?我想根本就不用回答,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这个问题的答案跟农村学生考好大学越来越难是息息相关的

简单来说就8个字“师资力量、学习气氛”

好了说完了师资力量、学习气氛再说其他方面的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以前上学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忘的差不多了,但简单套用这句话来解释一下(有可能曲解的原意,请原谅)

家庭教育:

农村大多数家庭的家长整天忙的是什么?是生存

而城里大多数家庭的家长整天忙的是什么?是生活

当你在忙着生存的时候,你有时间教育孩子?

农村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进行启蒙教育

而城里大多数孩子是跟在父母身边的,由父母进行启蒙教育

爷爷奶奶那一辈的文化水平教育孩子,能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起多大作用?

学校生活:

农村大多数孩子的学习环境是什么样的?

城里大多数孩子的学习环境是什么样的?

农村从小学开始的教育水平是什么样的?

城市从托管班开始的教育水平是什么样的?

农村有多少孩子有额外学习的机会?

城市有多少孩子有额外学习的机会?

农村大多数孩子复习材料会有多少?

城市大多数孩子复习材料会有多少?

但,话说回来,农村学生考好大学难是难

但难归难,并不是没有机会,只是机会相对来说小了很多

但再小的机会也是机会

能把握住这个小小的机会,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学习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别扯读书没用论,对那些说读书没用论的名人,看看他们自己开的公司招的都什么人?而且再看看他们有没有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

成功了说什么都有道理,但怎么说,跟怎么做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阿阿阿杰

总的来说,农村学生考好大学难,原因只有一个,钱,农村学校课程单一,条件差,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这都是因为当地教育部门没资金设置更多的课程。还有大多数农村学生家里都比较穷,就算学生成绩再好,也会比城市孩子自卑,因为自卑,考试就会胡思乱想,发挥失常,就算考上好的大学了,家里没钱,没有关系,也就自然算是考不上了,我身边就有人这样做过,他是觉得家里没钱供他上大学,考试时故意只填一半的题,因为他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所以我相信他说的话


涂v陌

俗话说得好,穷人只能靠读书才能改变穷人的命运。越穷的地方,父母的思想越落后。以前,农村的父母觉得读书也没什么用,一读就要读十几年,还不如打工赚钱来的快,十几年就可以赚很多钱,可以养活自己,养活家里人。既然生活在农村,一直便安于这样的现状,也让孩子安于这样的现状。这便是农村学生父母落后的思想导致农村的学生甘于落后,没有进取心。现在倒是慢慢意识到读大学的重要性了。但是更重要的是农村学生想考一个好大学就更难了。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一是接受教育的质量不一样,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农村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钱,几乎都在乡镇读书,接受的教育都是最底端的,老师都是不太专业的,教学设备是较落后的;而与农村学生相比,城镇的学生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流的,老师是专业的,教学设备是较先进的。除此之外,城镇的学生还有经济能力去找老师额外补习,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培养更多的才艺,例如钢琴等乐器、绘画、棋艺等。二是学习环境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较为差,学生素质都比较低,而且他们局限于农村,视野比较窄,几乎没有什么个人想法。而城镇学生就不一样,他们接触的都是素质较为好的同学、老师,由于他们处于城镇现代化的都市,视野较为广阔。

三是父母的观念差异明显。农村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低,不要求孩子能考多高分,甚至有些父母反对孩子读大学,觉得读了大学也没什么用处,还浪费钱,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过于懒散,只要能帮忙做家务就行。而城镇的父母对孩子成绩要求极高,甚至满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要求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艺术班,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现如今,城镇的孩子接受的各方面的条件都要优越于农村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城镇的孩子于农村的孩子在一起竞争,农村的孩子靠着一味的读书,在考好大学的竞争下,无疑是较落后的。这就是为什么农村的学生考不上好大学的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