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例|一节课,我们把课文背下来

《阿房宫赋》教例|一节课,我们把课文背下来

点击上方蓝色字,加关注!

《阿房宫赋》教例|一节课,我们把课文背下来

一节课,我们把课文背下来

——《阿房宫赋》教例

文 | 董旭午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

(板书:《阿房宫赋》杜牧)

上一节课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还自译了课文,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道来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刚性目标,那就是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啊?

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写的是阿房宫。写作顺序,我说不太好。好像是先写阿房宫的建成,写它的外部情况,而后写宫里的生活情景。

师:你说得很好!不是“好像”,就是这么写的。不过,还是应该概括得更简明到位一些。请同学们思考并概括,给1分钟时间。

生:这一段写了阿房宫的建造时间以及它的规模、气势、状貌和宫内的奢华生活。

师:很好。(示意学生做笔记)请其他同学再都思考一下,看看第一段究竟哪些语句分别写时间、规模、气势、状貌和宫内的奢华生活。

生:“六王毕……阿房出”写时间;“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写规模和气势;“五步一楼,……不知西东”写状貌。“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写宫内生活。

师:很好。这下不就思路清晰了吗。请同学们再依照这个思路把第一段默读一遍,用心琢磨思路和层次,争取铭刻在心。

(学生默读,用心琢磨)

师:请同学们再把第一段朗诵一遍。

(生一起朗诵)

师:“矗不知乎几千万落”,真的会有那么多楼阁吗?卧波的长桥、行空的复道真的就成了腾空的长龙和天边的彩虹了吗?“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真的就会造成气候不齐吗?

生:事实上是不会的。这些话都夸大了现实,是夸张手法。

师:作者为什么要运用夸张手法呢?

生:作者痛恨秦王朝的荒淫奢侈,用夸张手法是为了更有力地嘲讽、抨击秦王朝的荒淫无度,突出作者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师:很好。可见,作家们都不是为运用修辞手法而运用的,都是有目的,要么出于考虑如何突出作品内容和思想情感,要么出于考虑如何满足读者的情感和心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谁能再举几个例子?并说说理由。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观庐山瀑布》)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修辞。既生动地突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也表达了作者非常喜爱、十分惊异的心情。

生: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迷人,也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真的理解了。请同学们记住,今后再接触到什么修辞手法,千万不要只满足于“认得”,更要理解作者为什么非要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一定要深入文章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深刻理解。好了。请同学们把第一段背诵一遍。

(生背诵第一段。大多数都能背诵下来了)

师:很好。不过,我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两句总是情有独钟,不仅因为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很生动形象,更在于还运用了反问。哪位同学能说说,这反问中有怎样的意味?

生:这两个反问,字面上是在问天气状况,实际上更巧妙地传达出了作者的不理解和不满之意。作者是在表达对秦王朝如此奢侈的不满和愤怒。

师:真的是不满秦王朝吗?

生:是在借秦王朝讽喻晚唐统治者。

师:好。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的第二、第三两段。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生:第二段写秦宫里的荒淫生活,第三段写秦朝统治者的骄奢与挥霍。

师:XX同学概括得很准确。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两段,用心琢磨内容层次,而后用心理解并记忆,铭刻在心里。

生:(默读。同时用心琢磨、理解、记忆。约3分钟)

师:第二段先写宫女们的身份、由来,接着写她们早晨起床后的生活片段,最后写她们的悲惨结局。这是严格按因果、先后的逻辑来描述的,尤其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几句,更是严格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描述的。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

(生齐读)

师:我突然有了个想法,这几句若改写成“开妆镜也,明星荧荧;梳晓鬟也,绿云扰扰;弃脂水也,渭流涨腻;焚椒兰也,烟斜雾横。宫车过也,雷霆乍惊……”应该更符合客观的因果和先后逻辑,作者为什么没有这样运笔呢?谁来说说。

若把“像明亮的星星,莹莹闪烁,那是什么?那是宫女们在照镜子梳妆啊”改写成“宫女们在照镜子梳妆啊,她们手里的镜子像明亮的星星,莹莹闪烁”,这会有什么不同?

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前面的句子好像更有吸引力。

师:你的感觉没错。作者把“明星荧荧”“绿云扰扰”“烟斜雾横”等放在前面,就是要造成这样的效果,扯读者的眼球,引起他们的注意。当然,这种突出结果的写法,也是为了突出秦宫生活的荒淫奢靡,进而突出作品的思想主题。可见,作者在遣词造句时是非常用心的,是想让每个句子,甚至每个字词都站立起来,控诉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靡!看似寻常却奇崛啊,同学们不可不用心啊。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段,同时琢磨这一段的层次。

(生默读)

师:哪位同学说说,这一段可以分几个层次?

生:我认为, “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可以是一个层次,写六国统治者的疯狂掠夺;“一旦不能有……亦不甚惜”是另一个层次,写秦朝统治者的骄奢与挥霍。

师:很好。请同学们依照这个层次思路再默读这一段,用心理解和记忆。

(生默读,理解记忆)

师:“倚叠如山”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写六国统治者的疯狂掠夺;“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更是写出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和挥霍。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三段,要读出不满和愤怒的情感。

(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师:很好。读得很动情。下面请大家把二、三段合起来背诵一遍。

(生背诵课文第二、第三段。效果很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主诵读课文第四段。同时思考:第四段写了什么?

(学生自主诵读,思考问题)

生:批判和控诉秦朝统治者的荒淫奢侈,指出秦朝统治者极度骄奢的恶果。

师:很好。请同学们再默读第四段,自主琢磨、梳理内容层次

(学生默读,思考琢磨)

生:这一段中“嗟乎!一人之心……用之如泥沙!”几句,先承前文的议论,严厉批判秦朝统治者的极度骄奢;接下来,“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这几句极力控诉秦朝统治者的荒淫奢侈;最后,“使天下之人……可怜焦土”无情地指出了秦朝统治者极度骄奢的恶果。

师:太好啦!把我要讲的话都说完了。这一段,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进一步议论和控诉秦朝统治者的荒淫与骄奢,更是想进一步突出这篇文章讽喻的主题,以引起晚唐统治者的高度关注。同时,也为文尾进一步议论、点明文章主旨作了厚实的过渡和铺垫。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自主诵读一遍第四段,心里琢磨这些比喻句之间的逻辑联系。

(生朗诵课文第四段,心里琢磨)

师:这一段中的“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几句,大家看出点儿门道没有?

(生沉默)

师: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盖房子的过程。盖房子要先立柱架梁,而后再钉椽子盖顶子铺瓦。等房子盖好后才会装饰,等装饰完工了才会入住来生活。这回同学们该明白这几句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了吧?这就是来自现实生活的情理和逻辑,作者杜牧就是按照这个情理和逻辑来行文的。真是太高明了!请同学们再琢磨琢磨,而后把这几句快速背诵下来。

(生一起背诵这几句。效果很好)

师:请同学们把第四段整体背诵一遍。

(生一起背诵。效果比较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主诵读课文第五段,同时思考这一段的说理层次。

(学生自主诵读课文,思考说理层次)

生:作者先指出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自己;接着做假设推理,指出六国和秦国可以不亡的出路;最后讽喻晚唐统治者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师:(非常满意)很好!“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照应前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照应前面的“族秦者,秦也”。可见,作者的论证之严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又紧承前面的对“秦”的假设,推理严密,“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又紧承前面的推理,自然推出结论,这充分显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通读这一段,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推理严密而有力,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写到这里,绽苞吐蕊,水到渠成地推出本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问同学们,如果删掉这第五段行不行?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也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生:老师,肯定不行啊。如果不写最后一段,就不能指明写作此文的目的,也就达不到讽喻晚唐统治者的作用了。

师:很好。前四段无论是描述还是议论,其实都是作者的精心铺垫之笔。没有了这样的层层铺垫,最后的议论就不会那么有说服力;相反,若只写到第四段,本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就不可能显现出来,那也会前功尽弃!如果这篇文章可以打100分,不写出第五段就只能打70分了。可见,卒章显志该有多么重要。好了,请同学们先把最后一段默读一遍,并用心琢磨其论证思路和层次。

(生默读最后一段。用心琢磨)

师:请同学们再把第五段朗诵一遍。

(生一起朗诵)

师:请同学们把全文默读一遍,同时用心琢磨整篇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学生默读全文,用心琢磨整篇文章的思路和层次。约5分钟)

师:请同学们一起背诵全文。

(生背诵全文。效果不错)

师:一节课内,我们硬是把课文背诵下来了,真是可喜可贺!我相信,同学们课下再加加工,就一定会背得更牢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节课,我们学了不少背诵的方法,请同学们课下趁热整理好笔记,今后都用得上。

下课。同学们再见!

《阿房宫赋》教例|一节课,我们把课文背下来
《阿房宫赋》教例|一节课,我们把课文背下来

征稿

文言文教学和古诗词教学设计、

课堂中心环节实录、教学案例等

字数3000—5000

邮箱:[email protected]

/策划:李节

/美编:哈娜

语文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阅读有时,关注有时,转发有时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清话热点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