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三部曲|开学季

语文清话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三部曲|开学季

语文的边界

就是世界的边界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三部曲|开学季

图片选自:陈伯吹等编校《复兴国语课本》(初小用) 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三部曲

文 | 王爱华

我曾经这样形容上语文课:在课堂上,语文教师犹如出色的“导游",和孩子们一边走路,一边赏景,进行美妙的精神之旅。

之所以将上语文课比作一场精神的旅行,是因为语文学科对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至关重要。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承载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语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教育,是滋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育是为终身精神发展打底。我非常认同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定位,她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把语文教育仅仅看作维持物质生活的一种技能,丢失了人的发展,丢失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拓展,这种实用主义立场,就不可避免地凸显出局限性来”。她还说“语文学习不仅是外在的形式学习,更重要的还有其内在的心灵成长,包括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的成长”。

我从八十年代末初次踏上讲台至今三十年的从教经历,始终坚信并践行语文教育要培养真正意义的人。教学的道路十分漫长,如果处处做个有心人,一步一步踏实走下去,自当悟出语文教学的味道来。这里就将我从教感受最深的方面谈谈如何认识语文课,如何认识语文教师这个职业,以及如何在教学中一步步成长。

艺术地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兴趣:

上课要让学生有事做

一个旅行者从沿途自然风景、地域风俗、人文风味所享受的一切的欢愉与艰辛,是谁也不能替代的,必须是旅行者自己去品悟。学语文,也是一样。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是任何人也无法代替的,必须是学生自己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阅读、自我体验、自主领悟、自我建构与自主表达。课堂上,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为学生精选学习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语文学习内容,选择最佳的语文学习的路径,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个人化的学习方法,从而达成预定的教育教学的目标。

当我们对语文课的性质与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大多都会迎刃而解。

上课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对教师讲的不感兴趣,学生没有耐心倾听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教师认为学生漠视了师道尊严,往往会停止讲课进程,甚至花费大量时间维持纪律,或是大讲学习的空洞道理,或严厉点名批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课后状告家长,有的甚至变相地体罚学生(罚站、罚抄课文)。这样消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能恶化师生关系,加剧学生对学习兴趣的消解。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弱,不能长时间保持听讲的状态是正常的。其实,他们在内心深处,对教师、对知识有着天然的兴趣与憧憬。艺术地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兴趣,是我们教师最重要的功课。 上课到底是怎么回事?上课就是旅行,教师带着学生“玩”,带着学生“看”,带着学生“体验”。简而言之,上课就是要让学生有事做,而不是只做旁观者和听众,听教师讲大道理。教师要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写,自己说,一刻不停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或全班交流,从自主学习中得到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必定强化对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课堂上有事情做,是当好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做到这一点,算是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大门了。

把力气用在提升语文学科专业素养上:

写好字、多朗读、多作文

语文教师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在当今自媒体时代,这“一桶水”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师应是学生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皆有所识;文化常识,古今名篇,无一不晓;古典诗词,名篇名句,要信手拈来。这只是就教师的知识素养而言。社会与时代对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全面而丰富,同时要具有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就是教师胜任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人格魅力是指职业精神,包括事业心和责任感、创新意识与生命活力。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语言与文字、文学、文化的素养,就是书写、朗读、阅读、写作等的素养,这是语文教师学科特质的素养。提高这些素养的途径就是书写、朗读、阅读与写作。以我个人的教研观察,语文教师提升基本素养的需求,正被各色教学主张和教学模式湮灭。语文教师越来越不重视提升自己的素养,仿佛这些对学生的学习不起任何作用。更为严重的是,许多语文教师非中文专业毕业,而是英语专业再学两年小学教育或是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堪忧。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重要的引领,这已成为各国教育的共识。语文教师加强书写、朗读、阅读与写作等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素养,是重中之重。教师似乎更重视读教学技巧方面的书,其实语文教师更要的是与语文学科相关的专业阅读。应该改变过于关注教学组织形式忽略学科学习的本质的现象。

如果说学习也是强调“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是寻求正确的方法,而学科本质则是正确的事。如果学科本质特征被淡化和稀释,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再精益求精,也只是劳而无功。所以,特别建议学校语文教研组,每天组织教师练习写一版粉笔字,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朗读”活动,开展教师下水文比赛(编创童诗、儿童小说等)。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交流文本教学内容解读,研究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等等,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真正提升。

不过分看重技巧、形式,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应该跨越的一道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实践,也需要教研员、教研室的正确引导。

语文教师的关键素养:

把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收获用在课堂上

毫无疑问,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读教材是不行的。教材即教科书,是满足于学生实现国家课程标准的核心学习材料,也是最为基础的学习素材。

在具体的教学层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既要读教材,也要读相关的原著,还要读前人的教学经验。读教材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如何依据课程标准,从教材中发现文本特征,挖掘教学价值,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将教材转化为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的关键素养。

譬如,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对于向来不喜《水浒》的我是一种挑战。

首先,读教材。这个环节我主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读课文,读懂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二是读课后练习要求,理解教者编写意图;三是自我质疑,比如在情节上,为什么林冲被陷害?为什么发配到沧州?林冲与洪教头素不相识,怎么就比起了武?作者为什么不让林冲和洪教头一下子比武结束?又比如在人物上,其他人都有名有姓,洪教头叫什么名字?林冲为什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接着带着这些问题,我找来了原著。

第二步,读原著。我仔细研读了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相关章节,终于了解了曲折的情节,欣赏了金圣叹精彩的文学评论,从中感受到了小说的真实与虚构的艺术融合,以及作家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的独特匠心。阅读原著不仅丰富了教材编写过程中大量删改损耗小说信息,还完善了小说前因后果的结构联系,解决了学生乃至成人产生的许多疑惑。

第三步,读林冲。小说的主任公是林冲,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够忍耐洪教头一次次的羞辱,智打洪教头后又放对方一码?林冲的人格特征究竟又怎样的魅力与渊源?带着这些问题,我通过网络阅读,了解了小说《水浒》中林冲的有关故事,以及历史中真实的林冲故事,以此获得了对林冲这个人物比较全面与深刻的认识。

第四步,读实录。学生从《林冲棒打洪教头》学什么?该怎么学?我深入研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和孙双金老师的教学实录,于永正老师紧紧抓住一个“让”字,从林冲的谦让、礼让、忍让、仁让,看到中国古代君子“温良恭俭让”的美好品质。孙老师则从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人物的品质。

第五步,读闲话。无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谁的阴谋?》,写得有趣之极,令人捧腹大笑。文章认为柴进在林冲与洪教头比武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读来的确如此,这也是施耐庵在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阅读,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我确定了精简的教学目标:感受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品读主要人物的武艺高强为手段,能够复述故事。听课教师普遍认为教出了小说的特点,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语文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是不能只读教材的。语文教师要读与教材相关的原著,具备文学的阅读经验。要读相关的文学理论,比如童庆炳的《文学概论》,了解文学现象及其理论。要读学科专业理论书籍,从中找到具体教学实践的理论支撑,比如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还要读百年母语教学史,从我国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审视当代的语文教育,从而寻找到恰切的教学目标与方式与方法。更要从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的大量的实践经验中获得启发,阅读他们的教学实录,比如从斯霞老师的《我们爱祖国》一课中,学习如何在真实具体的语境中识字,从霍懋征老师的《月光曲》一课中,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将“文路、教路与学路”融为一体,学习李吉林老师的《燕子》一课,创设美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与表达。

当然,语文教师在阅读有字书的同时,还要阅读无字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自然与社会的行走中,读自然之语,听历史沉吟,用心灵拍摄,向先哲致敬…… 静静地将自己的整个身和心交给眼前的一棵树,一面湖,一块奇石,一缕微风,一朵野花,一片瀑布……观赏它们的形状、色彩和姿态,倾听它们的心声,体会它们的心情,感受它们的灵性。这也是阅读!

爱上读书,和你的学生一起在读好书中学习语文,真是其乐无穷的。

ljyuwenqinghua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策划:李节

/美编:哈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