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實體是不是越來越難做了?

樹下小狐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門寧:

最近幾年,受到外部經濟環境和互聯網的衝擊,實體行業越來越難做,不少地區出現了實體企業倒閉潮,當然受衝擊最嚴重的還是實體零售業。

很多人把實體難做怪罪到馬雲身上,認為馬雲做的淘寶搶了線下店的生意,淘寶價格便宜讓實體企業沒有利潤,淘寶假貨多所以讓實體企業損失了市場,這種說法是完全不成立的。

現在是信息時代,與互聯網融合是趨勢,如果沒有淘寶,京東、噹噹、亞馬遜甚至現在的拼多多也會搶走實體店的份額,就像汽車取代馬車、動車取代綠皮車一樣,這是歷史趨勢使然。

而假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存在市場需求,想想那些被淘寶衝擊最大的市場,多數不還是賣假貨的市場。而且淘寶商品的真假,一看價格就知道,如果有人非認為800塊買的iphone X可以是真貨,我也沒辦法。因此我不認為互聯網損害的實體經濟的利益。

實體不好做的真正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高房價、高地價、高房租

開店的人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辛辛苦苦一整年,收入全部交房租,沒有給老闆打工,卻給房東打工了。而房東的感覺卻是幾萬百買的商鋪,一年租金只有幾萬,還不夠貸款的利息。只能說房價太高。

2、人工成本提升

雖然大家的工資好像不是很高,但是工資加上五險一金,實際的人工負擔非常重。而產品由於競爭激烈價格持續下降,實體企業要麼倒閉,要麼向東南亞轉移。

3、外部經濟環境差

我們的產業還是加工製造業為主,對出口的依賴非常重,2008年以後歐美經濟持續動盪,先是次貸危機,又是歐債危機,英國剛脫歐,特朗普又當選美國總統,多多少少都衝擊了我們的出口,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自然會有企業倒閉。

現在全球經濟正在復甦過程中,但是復甦中又有幾分反覆,許多新興國家貨幣、債券都崩盤,世界整體的經濟環境還是比較動盪。

不過實體與互聯網的融合越來越深,不少實體企業、店面重新恢復生機。筆者週五晚上去擼串,每次都要排一個小時的隊;可以通過APP購買附近商店的商品水果;很多企業也在淘寶、京東上開了自己的官方旗艦店,很多東西還需要搶購才能買到。

綜合來看,實體企業最難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才行,否則就會被淘汰。


首席投資官

您好,不請自來,我先“站邊”:現在實體確實難做了!


先看實體店現狀:

最近,在一個論壇上看到一個帖子很火,句句戳心,開廠老闆都應該看一看:

雖然純實體店和小端製造業處在“冰火兩重天”的地步,但根據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實體零售發展態勢良好,重點監測的2700家典型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6%,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3個百分點。去年我國網上零售額突破7.2萬億元,同比增長32.2%。


當然,現在的純電商也沒有過的特別好,現在電商成本也不亞於實體店:人工11%、天貓扣點5.5%、推廣成本15%、快遞12%、售後2%、財務成本2%、水電房租2%、加上稅務等,所以盈利只有達到50%的毛利率以上,才有收益。

為什麼會這樣:

之所以會這樣,與互聯網經濟抹不去關係:天貓、淘寶、京東、唯品會、拼多多、小紅書等等,從中低端到高端市場、從60後消費習性的把握到對00後互聯網居民的掌握、從餐飲到服飾、從現實走向虛擬(VR產品)、從人工到智能。這些是互聯網經濟的功勞,也苦了一大批實體店的運營。

實體店會消亡嗎?

實體店肯定不會消亡,今年還可能重振旗鼓!

人是社交性動物,有社交就需要工具、環境,這是實體店能夠存在的一個最基本條件。

其次,BAT大佬們展望新零售,實體經濟在革命,在創新,在重生!

新一代年輕人周邊不缺產品,而是體驗,所以:

多元化的實體店永遠不會消亡,只會轉變成實體店+網絡相結合的經營形態出現!


創業投資家

確實,這個問題問到了很多實體企業老闆的心坎上:生意越來越難做,錢越來越難賺。感受最明顯的應該是外貿企業,尤其是製鞋業。恰好我有一位朋友前段時間到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調研製鞋產業鏈發展情況,耳聞目睹了外貿製鞋業的酸甜苦辣,因此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朋友在段馬樂諮詢做主管。諮詢是幹嘛的?就是給企業出謀劃策,解決品牌、管理等難題,國際上著名的有埃森哲、麥肯錫、貝恩,國內比較有實力的有北大縱橫、和君、段馬樂諮詢。由於工作需要,諮詢業的人經常要深入一線調查收集行業數據,百分百見多識廣,能貼身感受到實體企業的冷暖悲歡。

前年她到東莞厚街調研製鞋業供應鏈發展情況。為什麼一定要到東莞厚街?因為國內製鞋業有個說法:中國製鞋看廣東,廣東製鞋看東莞,東莞製鞋看厚街。全球每10雙鞋中,有1雙鞋來自東莞,而這1雙鞋又由厚街生產。

可是,來到厚街的鞋廠,大門口冷冷清清,想象中的車水馬龍呢?

和多家工廠老闆一聊,她立刻被震撼到了,做實體企業真不容易:

東莞曾號稱“世界工廠”,全球每5部智能手機就有1部產自東莞,全球每5人就有1人穿東莞毛衣,全球每10雙鞋就有1雙來自東莞(厚街)製造。東莞的鞋類製造和龐大的出口量,支撐起東莞“世界工廠”的地位。

這麼漂亮時尚的鞋,一雙的生產利潤只夠買一瓶礦泉水

10年前東莞大街上人山人海,熱鬧的像趕廟會。這些人基本都是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工廠的老闆們接訂單接到手軟。那麼現在訂單都到哪兒去了呢?答案是越南。

世界鞋類年鑑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僅在2016年,越南共生產各種鞋類多達12.4億雙,其中出口大約11億雙,出口額達到了78億美元,出口數量和金額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中國,大大超過排名第三的印尼(26億美元)。

因為越南的人力成本和土地租金相比中國低很多,吸引跨國鞋類品牌將訂單從中國轉移到越南,一些實力較強的製鞋大廠也搬遷到越南,留在東莞的大都是中小製鞋廠,接單力弱,掙著薄如紙片的利潤,過著苦逼的日子,難怪老闆們感嘆現在做實體制造業越來越難。

後來,我問段馬樂諮詢的這位朋友,以你的專業素養來看,東莞的製鞋業到底還有沒有路可走呢?

朋友的回答是,以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的“產業微笑曲線”來看,鞋類產業鏈上,附加價值最高的是設計和營銷,耐克、阿迪達斯就屬於這個領域 ;原料生產次之,臺灣生產 PU、PVC 人造皮革的廠商是典型代表之一 ;附加價值最低的是鞋廠,賺一點微薄的加工費,典型就是厚街的傳統制鞋企業。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的“產業微笑曲線”圖中,產業鏈上附加值高的位於曲線兩端。

產業微笑曲線圖的中間是製造;左邊是研發,屬於全球性的競爭;右邊是營銷,主要是當地區域性的競爭。當前全球製造供過於求,製造業利潤低,但是研發與營銷的附加價值高,因此產業未來應朝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也就是在左邊加強研發創造智慧財產權,在右邊加強客戶導向的營銷與服務。

因此,經營艱難的實體制造業,往往處於產業鏈的組裝、製造環節,也就是微笑曲線的底部,要改變困境,出路就是轉型,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移動,重點在設計、營銷和品牌上投入資源。

現在東莞的製造業正在轉型,有企業倒下,但也有企業站起來,整個製造業生態圈生命力旺盛。華為在東莞松山湖建立基地,全球最大製鞋材料生產商泰嵩在東莞設立生產基地,為東莞的製鞋企業發展提供生產、品牌、技術等方面的解決方案。朋友所在的段馬樂諮詢也在努力幫助當地企業轉型互聯網,打造自有品牌,推動企業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移動。

對轉型成功的企業來說,做實體還不算難;對沒有轉型的企業來說,做實體真的很難。難還是不難,就看你是否願意及時轉型,主動適應變化了的環境。網友們對回答是否滿意呢?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魔鐵的世界

我也做實體的,現在是不做等死,做了找死,客戶壓價壓款!一拖幾個月, 還要交際,低身下氣的要賬。沒日沒夜找訂單,催帳,不幹成本放在哪裡虧更多!還要處理好環保,安監,勞動稽查,稅務,連公安外來人口登記都要處理好!工人也越來越難招,難管,人工成本年年漲,月月加,現在工人都是要包吃包住到手工資,還要保底!至於五險一金工人根本不肯付,要留人只能硬著頭皮公司承擔。工人還時不時一不高興說走就走一點辦法沒有,我把工人當爹捧著,一日三餐食堂供好,宿舍空調,熱水保證。還不時組織聚餐,過年過節發點獎金紅包!工人是養不起也解僱不起,天天還提心吊膽就怕工人一不高興搞個工傷事故。晚上或一早廠裡來電話人都緊張!!稅收方面也是一點不敢拖,金稅三期,開發票,衝賬那個嚴。這個不能報,那個不能抵,年年調最低工資標準,他那裡一調,社保立馬又漲費用。年年喊減負,咋負擔越來越重,剛又出通知說江蘇今年高溫費漲了,從原來200三個月漲成300百四個月。後面還說社保要按實際工資繳,工人工資到手都五六千多了,要都按這個繳社保,成本還要翻倍,真幹不下去了。認輸,無能,投降。


六子阿寶LIO

實體經濟只有走個性化、定製化道路才有希望!不管是產品製造還是服務,與互聯網經濟應該是相輔相成,而不是相互傾軋。可以說任何市場都需要實體與虛擬經濟的完美補充!

我這幾年也去了很多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實體企業,我感覺倒不是那麼悲觀!因為這兩個區域的企業家憂患意識和開放程度都很高。尤其學習和抗壓能力更是中國最強大的一批人!

在溝通過程中,他們基本都具有清晰的市場認知和企業戰略。談了很多之後,我認為他們的企業發展不是小變大的問題,而是大變小的問題。比如中山一家給國內知名運動品牌做貼牌的企業,已經註冊了自己的品牌,並且招聘研發團隊開始做運動科技服裝產品。但是,和他聊天過程中,還是時不時抒發一下當初接鉅額訂單時的豪情!

我們知道,市場兩個東西最貴,一個渠道一個品牌。渠道是聚集,品牌是傳播。這兩個東西都掌握的,企業生命力自然旺盛和持久,耐克、LV等就是例子。而鍛造成功的品牌,必然從滿足細分市場的少數人群開始,所以,企業轉型一定是先轉規模。規模降下來了,市場靈活度和敏感度也就增強了!

再回到問題本身。實體經濟真的不是不好了,是有病的企業模式和思維禁錮導致了市場和企業不好了。在追求個性化的今天,每個產品和服務企業都應該牢記,你給別人的應該是獨特的、感性的、有愛的,不管是產品還是服務!也不管是實體還是電商!!





見微所以知著

這個問題顯而易見,如下,不對的,請各位多多指教!

一、競爭高!隨著國家監管完善(嚴苛?)和市場競爭激烈,來句玩笑話,實體經濟是賺著白菜的利潤,操著白粉的心。五年前,蘇州一家投入3億,擁有3000人的工廠一年的利潤不到300萬,現在不虧就不錯了。假設,五年前去買房,哪怕是蘇州。。。。。。

二、稅賦重!和空手套(資本運作等)經濟相比,稅賦太重,光增值稅17%,企業所得稅25%,個人所得稅20%,就讓你去掉生產成本賺的錢,得交40%以上的稅!而虛擬經濟收益,最多20%,高明的早就在開曼群島等免稅天堂註冊好了,稅率更低!

三、貸款難!不可能承受太高的利率,相比這些年中國特色的金融創新(當然也包括騙子平臺),銀行壓根就不想貸款給實體經濟,因為相比前者,收益太低!

四、不創新!這些年的一些缺乏管理的電商和無良媒體極盡片面之詞,形成了無底線的低價再低價的惡性輿論!蔑視知識和技術專利和創新,極盡山寨之能事,導致企業失去技術研發和開發的動力,只能在低價圈裡徘徊。

四、成本高!成本(原材料,融資成本,人力成本,環保等等)普遍上升太快,絕大部分企業沒有提升附加值的能力,只能掙扎活下去。。。。。

五、太操心!實體經濟的主管部門太多,任何一個都可以讓企業輕易倒閉,這也造成了間接費用和開支大增!實體企業投資人根本沒有任何保護能力。

以上都是亂講哈!大家不要當真!


風之子33519069

先說一點,不是所有的實體店都難做。覺得實體店難做的,都是那些不願意承認當前趨勢的商家。

現在的市場都已經進入白熱化,不管是實體還是電商,貌似最近年都沒什麼大的轉變。實體的,怪做電商的搶了他們的客戶、市場。怎奈他們又咋會了解現在電商的痛苦?

對於你所提的問題,實體是不是越來越難做了,非也非也。為啥這麼說?舉個簡單的例子,京東。

前幾年京東一直致力於電商發展,不斷個淘寶搶佔市場。但是,也就最近1.2年的時間,京東大量發展線下實體店,俗稱“京東幫”。劉強東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他知道,電商已經遇到瓶頸了,再不多渠道聯合出擊,要想戰勝淘寶,簡直就是痴心夢想。所以,這幾年京東線下門店,遍地開會。

除此之外,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轉變。不再是以前的衝動消費,而是逐漸的理性消費。

再加之這兩年炒的火熱的新零售概念出來,是的實體店的數量又有了新的突破。

對於那些還在抱怨電商搶實體生意的商家,現在再不抓住這個機會,那你們離關門不遠了。

所以,當下的實體店不存在難做這一問題,問題是你有沒有分析過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

未來肯定是線上和線下的無縫對接,以此來降低消費者的時間成本,提升服務質量。

所以說,你可以放下心了,實體店不會難做,難做的是觀念有沒有改變。(我是一個90後,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有不當,不接受批評。)


文化人WF

我也是從事實體行業多年的資深經銷商,在去年終於改行了,什麼原因,虧損唄。廠家壓任務需要預付款,做市場需要墊資,日常經營需要投入大量的費用,而利潤永遠是那些,在庫房裡那些貨物永遠呈貶值狀態,因為庫房也需要大量資金去養。利潤永遠抵不過日常人工,等等大量費用產出。那為什麼很多人還在堅持?一是總相信明天會好的,但明天總是依舊。二是,現實逼迫你無法停止。一但停止,還是死路一條。於是只能想盡辦法往裡填錢。但一旦銀行為了降低風險,關了口子,立刻資金鍊斷裂。逼迫不少老闆挺而走險,去用高息的民間借貸。而最終窟窿會越來越大,還是難免一死。身邊很多實體都是如此。


初心20171113

還是有很多人只看表面現象,實體經濟做不好就拿電商來墊背,其實電商只是實體在互聯網的拓展,離開實體的支撐,也就不存在電商,電商衝擊的是某些中間實體店商,因為實體店商本身不創造價值,而是賺取流通的差價,電商也是賺取差價,只是減少了中間環節。真正的實體經濟應該是製造業。而實體制造業的困境,主要是因為脫實向虛,比如房地產對經濟的深度捆綁,而金融運作又充當了房地產的幫兇,使得家庭負債高企,幾代人的消費被透支~實體經濟的困境短期內可能無法改變~這需要幾代人努力,逐步形成理性消費的商品觀念,改變急功近利的做法,讓房子,金融迴歸民生服務的商品屬性,實體經濟才能良性發展。


Jmonl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