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宣佈廢止科舉時,在當時社會有什麼反應?

中立勢力

雖然廢除科舉對中國影響很大,但是對當時社會影響並不大。1905年正式廢除科舉,也是正式宣告了一箇舊體制的終結。

科舉是如何廢除的

科舉是維持封建社會的根基,所以清廷對於廢除科舉制度一直猶豫不決。清廷面對內外交困的壓力下,也不得不作出讓步。當時清廷所面對的局面是,若不廢除科舉則國亡,若貿然廢除科舉則清亡。所以清廷對這件事慎之又慎。

這個話題甚至也已經反映到了科舉題目裡面,在1903年武昌的府式題目就是讓士子們辯論“廢科舉”和“興學堂”之間進行討論。


在1901年,兩廣總督就奏請“變通科舉”,隨後朝廷重臣紛紛聯名上書要求變法科舉。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王之春、李銳興、張百熙重臣亦相繼提出“變通科舉”,但是都未有所答覆。

1902年隨著新學堂在逐步推進,袁世凱再次奏請遞減科舉。袁世凱認為原因有二,其一,因為科舉制度的存在,士人仍存猶豫和僥倖心理而不願進入新學堂,造成生源和師資不足。其二,若科舉存在,則學堂難獲士紳支持,則籌資困難。其結論是“科舉一日不廢,則學校一日不興。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永不能爭衡於諸國。”


但在1904年,一件事情的發生,徹底加快了廢除科舉的步伐。那就是日俄戰爭的爆發,日本和俄國在中國的東北打了起來,清廷卻被迫“中立”。這種屈辱聞所未聞,這件事情引起各地的不滿,清朝的合法性受到了嚴峻挑戰。

藉此契機,直隸總督袁世凱,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等再次上書,要求廢除科舉,以“開啟民智”。清廷在內外交困的壓力下終於屈服了。

反響平平的大變革

廢除科舉雖然歷史意義重大,而且還引起了朝堂的激烈爭論,但是卻沒在民間引起多大反響。

其一,關於廢除科舉的討論已經持續很久了,而且形勢變得越來越明朗。大家都明白,廢除科舉只是時間問題。

其二,早在廢除科舉之前,科舉已經失效了。據統計在天平天國運動前,捐官人數也只有3.5萬人,到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捐官人數達到了53.4萬人。通過科舉進階的士紳不到總數的百分之四。由於對科舉的失望,士紳們紛紛轉向反對科舉。袁世凱就曾熱切地期待科舉,他曾在給他三哥袁士廉的信中寫道:“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但是袁世凱後來卻成了堅定的反對科舉派。



其三,清朝為了防止士子們轉向革命派,出臺很多措施來消除廢除科舉所帶來的影響。《各省諮議局章程》就有規定,“有舉貢生員以上之出身者”是構成議員的選舉與被選舉資格的重要條件。在清末各省議局中,有科舉身份的士紳議員佔到了議員總數的90.9%,士紳非但沒有因為廢除科舉而斷了晉身之階,反而比之前獲得了更多的優惠。到了1909年,反而因為善後過於優厚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

雖然也有一些人對科舉心存眷戀,發發牢騷,例如有一鄉紳就在其日記中寫道:“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正人心科舉也未必能做到,但是優厚的待遇卻是能安天下。


漁耕樵讀

清朝廢除科舉制度,意在通過廣建學堂,用新式教育代替傳統的科舉考試,但可惜,科舉廢除後,清朝卻沒有建立起對應的替代制度,導致原本可以通過科舉進入上層的佼佼者們上升通道被堵死。

那麼科舉廢除後,社會各界有什麼反應呢?

1、有錢者選擇留學。

科舉廢除後,清廷鼓勵自費留學,並給進士身份,如留日歸來的金邦平、唐寶鍔、曹汝霖、陸宗輿等就分別被授予了進士或者舉人身份,當時有財力的家庭也紛紛送子弟出國,而主要目的地之一就是日本。

2、無力留學的走上了反清道路。原本通過激進方式推翻清朝的群體並不多,更多人傾向於通過改良。但科舉廢除後,很多人因為向上流社會晉升的渠道縮窄,對清朝更加失望,由於清朝很少聽取底層聲音,所以這些人乾脆加入了反清隊伍。如:許鼎霖、張謇等公開倡導君主立憲,陳炯明、黃興等直接加入了革命軍。

3、守舊派強烈反對。科舉的廢除自然遭到了守舊派的強烈反對,如武英殿大學士王文韶就要求重修科舉考試貢院,但因為廢科舉是慈禧太后自上而下的決定,王文韶提出反對後不久,就被調離了軍機處,被支持廢科舉的徐世昌取代。山東道監察御史張盛藻也上書反對,但被奕訢壓制。

當然,科舉廢除後反對聲音主要集中在清廷官員中,讀書的士子們反對聲音很小。主要是因為科舉的廢除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鋪墊之後才施行的,對新式學堂畢業生和歸國留學生給予相應的科舉功名,直接減少了大部分人的反對意見。更關鍵的是,廢科舉是自上而下的,從慈禧太后到張之洞、袁世凱等,全是清朝實權人物,反對者也就微乎其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