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怎麼一手輕彈一手重彈?

蕾小敗

入題之前,做教育者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把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目的真正說到受教育者的心裡。

很多孩子在面對問題時,習慣性說“是。”、“對。”、“我知道了。”、“我懂了。”但實際上,並不理解老師到底要自己做什麼,或者自己實際需要怎麼做,才能達到老師的要求。

一手輕彈一手重彈,在孩子眼中很難成為一個問題,或者是直接可以忽略掉的內容,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做到,也不明白這樣做的意義。

在教孩子之前,教師應示範一首相關曲目,兩隻手一樣的力度彈奏一遍,然後突出旋律一手輕一手重彈奏一遍,孩子認真聽過,告訴孩子,我們要達到此種效果,必須做到一手力度重,一手力度輕。

此時學生大致明白了練習的意義,接下來要做的,不是讓孩子自己慢慢練習,而是教他們體會。

第一步。

拿兩根木棍或者鉛筆塑料棒都可以,讓孩子一手拿一個,敲擊琴邊,右手重敲一下,左手輕敲一下……傾聽聲音的不同,體會兩個手力度分開的感覺。

第二步。

充分的體驗之後,可以將工具去掉,用我們的左右手2指兩根手指,敲擊琴邊,同樣一手敲輕,一手敲重。

第三步。

將手型收攏,呈半握球狀,繼續用兩隻手的2指敲擊,此時應不斷縮短兩手敲擊時間,但力度要引導學生保持分開。

第四步。

逐步練習縮短兩手敲擊間隙,直至兩隻手同步敲擊,一手輕一手重。

第五步。

準備好雙手的2指,在鋼琴鍵盤上,進行第三步和第四步。

單音的練習是輕鬆的,但要保持樂句的獨立連貫,分清左右手還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練習和體會。

步驟和方法大致相同,重點在於要用方法引導孩子真正掌握雙手的獨立,而且要告知學生這樣做的重要性,否則學生很容易在這方面處理大意或忽略。

我們練習的本質在於手指力度的控制,平穩性和連續性,所以無琴練習很重要,在平穩的桌面上不停的抬動手指,可幫助我們在鍵盤上更好的控制力度。熟能生巧,堅持練習和體會,一定可以掌握。


三聯愛樂

用心聆聽世界,讓音樂改變生活。大家好😊,我是調音師小許。

關於這個問題,我可以給您一個實用的建議,如果需要一隻手S一隻手L首先恭喜您,您孩子對鋼琴的學習,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了。


為什麼鋼琴老師會要求您的孩子一隻手L一隻手S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培養您孩子的表現力,這個表現力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正在演奏音樂的節奏吃的透不透,所以,就要非常熟悉音樂,再者,就是鋼琴是一種表現式的樂器,就得演出過程中要有演奏者的氣質和個性。就像朗朗喜歡點頭一樣,這是讓您的小孩,通過這種方式。自己尋找表現力呢,說白了,就是在音樂演奏的同時,如何讓音樂更好聽的同時,更加突出自己。


對於這種情況不妨讓您的小孩嘗試演奏過程中右手比左手更高一點點,左手離鋼琴鍵更近一點點,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喔,熟練以後,左右手何時誰輕誰重,就可以自由交換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進擊的小許

這恰恰是我們家孩子現在也正在練習的一個技巧。

首先我覺得問問題的朋友講孩子剛剛學琴半年,實際上我認為對於這樣的時間,而對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還是比較早。在其他的演奏技巧還在練習階段的時候,實際上對這樣的,演奏表現力這種比較高階段的要求還是可以稍微往後放一放的。

我孩子的鋼琴老師一般都會在孩子學琴一年以上,甚至一年半以上開始漸漸的提出這樣的要求,而且最初的時候只是提醒孩子在演奏的時候注意,我不會刻意的要求孩子一定做到。

具體老師給出了兩個比較簡單的方法:

第一,練一個音。兩隻手同時按下一個曲子的第一個音符來感受雙手所同時用到的力度。一遍一遍的感覺下去就可以覺得容和控制手部的力量,使得一隻loud另外一隻soft. 然後逐漸增加到一個小節,一個小節的練習。

第二就是在彈奏整個曲子的時候,可以有意識的把左手, 是彈伴奏的手的手腕抬高一些。他在演奏和絃的時候,可以有效的降低音量。


做老師的二孩兒媽媽

這是對達到一定程度的初學者的進一步要求。在熟悉了雙手彈奏不同節奏、旋律的配合之後,進一步對演奏力度的要求。所謂Loud,意思是響亮地,大聲地;Soft,是柔和地,溫柔地。

之所以如此要求,是由於在古典音樂中,主調音樂佔有很大比重。主調音樂,簡單理解,就是以主旋律聲部為主線,其它聲部作為和聲或節奏等手法進行陪襯和伴奏。具體到鋼琴彈奏中,就是一手彈主旋律,另一手彈伴奏。一般以右手為主旋律的較多,偶爾也有左手主旋律。

簡單來講,就是雙手在彈奏中的重心問題。正確的彈奏姿勢要求身體稍稍前傾,身體重心要往雙臂上壓,再通過雙臂傳導至雙手,感覺站在手指上。

初學者往往不會有所區分,通常只要求重心在兩手中間,雙手力度平均分配。而我們在彈奏主調音樂作品時,應該使右手彈奏力度稍強於左手,右手應比左手彈得重。這樣,可以使主旋律彈奏得更加清晰,主旋律與伴奏或副旋律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

感覺上,就像右手在行走,左手跟著右手走,以右手為主導。

反之,左手彈主旋律,右手伴奏副旋律,也是同樣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