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十八年,旬陽“變身”綠富美

吉應雲

走進旬陽,一片片碧綠青翠的林木、清澈的河流、清新的空氣.....如青春少女般,激情四射的撲入你的視野。放眼縣城周邊山體,那鬱鬱蔥蔥的柏樹林整齊劃一,“自成一派”,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回想當年植樹造林的情景,沒有方便的水源,用手擔,用肩挑。整地不合格堅決不栽植,苗木不合格堅決不用,栽植不合格堅決整改。正是全縣人民的堅持和執著,造就了旬陽的山川秀美。漢江沿岸直觀坡面、公路沿線及25度以上坡耕地到處都是成片的樹林。

旬陽山多,地形複雜破碎,坡耕地缺少灌溉條件,種植農作物產量低,不少地方屬於“望天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8年,旬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溝壑縱橫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貧瘠的土地上長出了“致富樹”。全縣森林面積累計達到179530.1公頃。森林覆蓋率從退耕前的43.6%上升到55.18%,增長了1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9414元,比1999年的1162元增加了8252元。國家累計補助我縣退耕還林資金9.42億元,惠及97608戶,294829人。人均退耕還林補助收入近3000元。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

1999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科學決策。以“興林富民”為目標,堅持生態優先,徹底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把退耕還林與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防治水土流失、保護和建設基本農田、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實施生態移民相結合。突出“產業培育”和”成果鞏固”。大力開展補植補造,發展後續產業,確保退耕農戶的長遠利益。截至2017年底,全縣累計實施退耕還林73.28萬畝(上一輪67.88萬畝,新一輪5.4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40.07萬畝,荒山造林30.61萬畝,封山育林2.6萬畝。還生態林31.32萬畝,還經濟林8.73萬畝。還草0.02萬畝。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完善退耕還林政策,2008-2015年,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核桃經濟林基地建設7.78萬畝,補植補造15.19萬畝,農民技能培訓6000人次,通過項目帶動特色產業發展,徹底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

全縣歷年退耕還林發展核桃14.81萬畝,獅頭柑1.2萬畝,拐棗4.5萬畝、牡丹0.53萬畝。打造出“旬陽獅頭柑”、“旬陽拐棗”、“旬陽枇杷”、“旬陽柚子”、“旬陽竹筍”等地方名優產品。呂河鎮冬青村是旬陽獅頭柑的主產區,2004年退耕還林栽植獅頭柑1200餘畝,通過精心培育,經濟效益顯著增長。2017年,在多雨天氣和光照不足的情況下,平均畝產仍達到3500斤左右,按照去年市場平均6元的價格計算,每畝收入21000元。產值達2520萬元。棕溪鎮棗園村、雙河鎮廟溝村部分核桃園,畝產已達到200斤,目前,全縣核桃盛果園2.5萬畝,初果園3.5萬畝,盛果園畝產65公斤,初果園畝產15公斤,年產值達8600萬元。隨著核桃、拐棗、牡丹等龍頭加工企業的不斷引進,必將給旬陽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多年來,我縣始終把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工作當做頭等大事來抓,加大《退耕還林條例》、《森林法》等法律政策的宣傳力度,堅決制止亂砍亂伐,毀林開荒、散放牲畜等現象發生。紮實推進“退耕還林撫育管護抓點示範”和“年度退耕還林階段驗收”成果鞏固工作,嚴格按照“張榜公佈,三榜定案”和“一卡通”兌現要求,強化工程管理,規範資金兌付,有效鞏固退耕成效。實現退耕還林“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的長遠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