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1:“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金融帝國

今天我們正式讀一讀《貨幣戰爭》這本書,很多人總是想當然的以為,國家可以無限的印製鈔票,但事實是這樣的嘛?學問不夠,我們就多讀書,讀書才能提升對話的境界。

這本書的作者是宋鴻兵,國際金融學者,貨幣戰爭的一詞的首創者,曾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2009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40人”之一,2007年出版,成功的預測了2007年的次貸危機和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貸地震”“金融海嘯”等詞,都成為了後來的流行語。

你們可以不相信草根君,但是不能不相信這位牛人,這本書可以理解成歷史,也可以理解成金融史,儘管我看了很多的書,但是當時讀這本書的時候,裡面很多內容對我的震撼一樣很大,從金融的角度再來看去過去的歷史,脈絡原來如此清晰。

《貨幣戰爭》1:“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金融帝國

通讀的過程中,我儘量客觀的概述作者的內容,難懂的地方,我也會結合現在的情況,給大家解讀。有一點還是要提醒大家,資本的世界都是很殘酷的,這本書是一個很容易改變三觀的書,重新的認識自己的價值觀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希望大家能通過領悟能有一個新的境界提升。

文章在開始,就提到一個家族就是羅斯柴爾德,是全書的線索。這個名字可能90%的朋友都沒聽說過,其實這個家族才是現實版的大隱隱於市的金融帝國,像現在的首富比爾蓋茨、李嘉誠與柴爾德家族相比,簡直就是九牛一毛。

為什麼要提柴爾德家族,因為包括現在的美聯儲、華爾街、摩根都跟柴爾德家族息息相關,以及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脫不了關係。到現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掌管著全球貨幣的美聯儲竟然是私人銀行,美國的獨立戰爭、世界第一次大戰和第二次大戰都是金融家 、資本家在背後慫恿的。

下面我們進入正文,老羅斯柴爾德是金匠出身,他有五個兒子,開篇先講了老羅斯柴爾德的第三個兒子內森,內森是五兄弟中最有膽識的一個,其中大兒子阿姆斯洛在法蘭克福打理著大本營的家族銀行業務,二兒子所羅門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建立了家族的另外一個分支銀行,四兒子卡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建立了另一個銀行,五兒子在法國巴黎也有一個銀行,羅斯柴爾德家族創建的銀行體系其實是歷史上第一個國際銀行集團。

1789年,三兒子內森被派到英國開拓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銀行業務,內森是一個城府極深、行事果決的人。1815年拿破崙正在滑鐵盧與英國進行最後一戰,這關係著歐洲大陸命運的一戰。

而羅斯柴爾德家族就非常具有遠見的建立自己的戰略情報站和快遞系統,在傍晚時候拿破崙敗局已定,柴爾德家族的探子快馬加鞭第二天才傳回戰報。

但是內森其實卻對股票交易所的人撒了一個謊,在接受到了暗示之後,人群瘋狂拋售英國公債的時候,內森卻給給了身邊的交易員一個暗示的眼神,第三天英國獲勝消息才開始傳來,但是這時近乎崩潰的英國公債都進了內森的口袋,而內森成為了英國政府的最大債券人。

內森隨後主導了英國日後公債發行,控制了英格蘭銀行。大家可能不瞭解當時的英國公債,所謂的公債就是以英國人民未來的稅收作為抵押,融資給英國政府戰爭和日常的消費。而內森控制了公債,就等於獲得英國人民的稅收權,也就是說羅斯柴爾控制著英國人民未來的稅收。

當時的公債資本運作機制是:

英國政府用未來人民的稅收抵押給英格蘭銀行向英格蘭銀行借錢,這個錢必須是金幣,並承諾年化8%的利息,而銀行則發行與公債對應金額的貨幣,這樣英國政府就有錢花了。

而且每年只需要還個利息,永遠不用還本金,而銀行家就可以坐等收利息,而且貨幣和政府的債務是掛鉤的,如果政府把欠銀行的錢還完了,那就意味著銀行發行的流動貨幣也就沒有了,於是乎這就是個死循環,而最終受害者只有英國人民。

而這樣的第一家銀行就是英格蘭銀行,1625年之後,英國經歷了兩次內戰和政局動盪,使得國內國庫空虛,1689年威廉一世正在與法國打仗,已經到了飢不擇食的程度。這時以威廉佩特森為代表的銀行家向英國王室體提出以上的英格蘭銀行。來為國王龐大的開支進行融資並頒發了歷史上第一張牌照。

而導致的後果就是,從1685年到1700年,政府收入增加了1倍多,達到5570萬英鎊,但英國政府從英格蘭銀行借貸暴漲了17倍,從80萬英鎊到1380萬英鎊,2005年底,英國政府的欠債從1694年的120萬英鎊增加到了5259億英鎊

,佔英國GDP的42.8%。

如此看來,為了這麼大的一筆鉅款,誰擋了銀行家的路,有點什麼意外其實再正常不過了吧。所以後來美國包括林肯多位總統,意外被刺,一點也不意外,這些內容後面在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