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紀實~樂在其中

常大媽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媳,一個孫女,一個孫子,七口之家,同吃同住,統一勞動,統一分配。在當今極力打造和諧社會,創建和睦家庭氛圍中,也許這個家庭還是一枝獨秀,堪稱楷模。這與其家庭其他成員的共同努力分不開,常大媽更是功不可沒。

常大媽今年65歲,體重年輕時110斤,現在超重170斤,顯然她年輕時與現在的境況截然不同。

常大媽35歲時,丈夫不幸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大兒子當年才剛剛16歲,小兒子只有13歲。天塌下來了,可是常大媽以巨人的形象硬生生的擎起了天空。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為了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她是怎樣獨自帶著兩個兒子一路走來?

那是1990年,是常大媽人生最黑暗的一年。丈夫治病欠下外債,她只有把希望寄託在25畝土地上,凌晨兩點三點鐘就下地幹活,卻摸著黑回家。這一年,她哭著累著拼命著。可是禍不單行,家裡唯一的一頭耕牛突然死去,這又斷絕了她的一條希望之路。她站在死牛跟前,哇哇大哭,捶胸頓足。這時親戚、朋友、家族都向她伸出了援手,她不負眾望度過了難關。第三年又蓋起了新房,雖然說不是完全磚瓦結構,可是在村裡卻格外醒目,屹立挺拔!這是一個柔弱女子對殘酷現實的挑戰,這是一個常人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最強信號!

親戚朋友、鄰里、家族都眾目睽睽關注她,隨之而來的是深深的歎服。

1994年,常大媽不滿足那25畝土地的微博收入,與常氏家族舉家搬遷到北大荒~黑龍江省856農場,承包了150畝地水田。

搬家走的那天,常大媽在屋子裡不停的徘徊,看看這裡看看哪裡,擦乾無聲的淚水,又來到院子裡東張張西望望。是啊,怎能割捨這個屋子,這個院落!這裡承載著她無限的痛苦和悲傷,又裝滿了她追求幸福的希望。

她來到農場的頭幾年,由於手裡沒錢,只能湊合著買一個12馬力的手扶拖拉機,當地人叫它螞蚱子,或者三叉戟。不過還是從耕牛與刀耕火種一躍到機械化,常大媽又朝著時代向前邁近一步。那個時期種水稻還不賺錢,全靠自己多幹一點,少僱人工,才算能敷衍生計。後來隨著水稻價格的步步攀升,常大媽一家的生活才漸漸好轉。常大媽的機械也從12馬力到35~4型,再到65~4型直到現在的110型的大型機械。如今常大媽家裡具備了三臺農機車,整地加運輸。還有兩臺688中型水稻收割機,還有一臺鏟苗床土用的剷車,其它的小型機械不算,現在常大媽家已經實現了水田機械化。

而這時的常大媽,已經十多年沒下地幹農活了,從兩個孩子小學到高中,一直陪讀,如今大孫女已經讀大二,在省城,小孫子正在讀高三,準備高考衝刺。常大媽被小孫子給辭退,原因是說她好嘮叨。孫子說的倒很委婉“我能自理了,就不麻煩奶奶了”。就這樣,常大媽下崗失業了。

常大媽一家承包了500畝地水田,平時(農忙時吃住在地裡)下田時兒子開著車,她最先鑽到車裡說:“我也去,”兒子媳婦攆她都攆不下來。也許她看見自己家海一樣的稻田心裡爽,上隱。當然這正是一種享受,走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心情美爆了。

可是問題來了,常大媽在農田裡審美疲勞時,就回到地窩棚裡看電視,可是人老了都有個毛病~一看電視就打瞌睡,一閉上眼睛就呼呼大睡,睡到自然醒。小兒子又給她找一本書看,這回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手舉著書本還能呼呼大睡,幸虧認識幾個字,不然書本拿倒了。

農家紀實~樂在其中

農家紀實~樂在其中

這還了得,兒子和兒媳們商量:“得想辦法,不能讓老太太天天睡覺,她高血脂,高血壓,再這樣睡下去就高糖、腦梗了。”於是乎,給她買了兩把魚竿,讓她去河邊釣魚,這一開釣就一發不可收,風雨不誤,中午也要頂著烈日,垂釣,不滿載不歸。一天釣五六斤魚,把人都吃吐了,只好餵雞鴨鵝。孩子們又怕她被烈日暴曬昏迷過去,栽進水中。常大媽的大兒子當機立斷:“別讓她釣魚了,讓她幹活…”兩個兒媳婦堅決反對說:“她累一輩子了,老了老了還讓她幹活,不怕人家笑話。”“她又不喜歡散步,出去走,再不幹活減肥就要沒媽了”。於是常大媽就這樣重操舊業,65歲下農田。

其實也就是身臨其境,比劃比劃,只是為了看著她,不讓她整天嗜睡。

農家紀實~樂在其中

這是常大媽的兩個兒媳婦和她的小兒子負責插秧,瞧這一家子,各司其職,分工明確。

這一家人也夠辛苦的了,可是樂在其中,幸福苦中求。

說農民種地不掙錢,誠然。因為規模小。而常大媽一家則不然。他們雄厚的家底,全靠一點一滴節儉,滾雪球似的積累下來的。而常大媽一家又加上勤勞,還有家和萬事興。

在黑龍江省856農場,種水稻的大軍來自東西南北,他們當中有窮有富,還是窮的多。可是窮的很能裝,種地靠貸款,買機械靠貸款,連自己的座駕都是貸款買來的,甚至有的是高利貸。他們具有這樣的超前消費意識,只能無語,呵呵啦。他們有的開著五六十萬的車,路上沒油拋錨,連加油的錢都沒有,口袋比寶馬香車還乾淨。

其實常大媽家裡的生活水準不差於其他人,家產頗豐。單憑這些大中小型機械就價值六七十萬元,每年500畝地上打租錢就有30萬元,,雖然說沒有什麼現金積蓄,可是在農村、農墾早已經大大遠超小康水平。再說他們地號裡所謂的地窩棚,是別墅式彩鋼房,太陽能發電,舒適度不差於他們家裡的樓房。常大媽的七口之家,就走在這個希望的田野上,家庭和睦,人勤勞淳樸,尊老愛幼,上樑正下樑直,怎能不家業興旺,幸福滿滿,其樂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