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被文人黑得最惨的两位皇帝,实乃利国利民的守成之君

明清两代,是我国小说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侧面反映出了明清文化的灿烂。但这也使得明清两代,成为野史记载最多的时代。这些繁杂的野史,里面添加了作者大量主观臆造的内容,从而影响了后人对那段历史,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认知。

这里头,最大的两位受害者,莫过于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

观点︱被文人黑得最惨的两位皇帝,实乃利国利民的守成之君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皇帝是我国史上最有名的“顽童”皇帝,后世史书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差评。说他贪图享乐、荒淫无耻、沉迷酒色、荒废朝政,甚至将其刻画成一副地痞流氓的形象。

后世文人评击正德皇帝,无非就是这三点:1、重用宦官,残害忠良;2、修建豹房,沉迷女色;3、自封将军,耽乐嬉游。这些“罪状”虽然都有历史事实作为依据,但更多的却是文人们的添盐加醋。

正德皇帝重用刘瑾等奸宦,确实是一大污点。但事实上,正德皇帝并非真的不辩忠奸。他不仅厚待杨廷和等重臣,对于反对和批评他的一些大臣,也都不加以追责。如拒绝为他打开城门的宣府御史张钦,正德皇帝不仅不予责罚,反而下旨称赞他“勤恳忠勉”;又如处处和他针锋相对,讥讽他为宋徽宗的扬州知府蒋瑶,他都只是一笑而过,而蒋瑶后来还官升至陕西参政。

观点︱被文人黑得最惨的两位皇帝,实乃利国利民的守成之君

至于后面两点,就黑得更离谱了。如豹房,没错,正德皇帝修建豹房是不假。但其实,明朝是历史上帝王豢养动物最鼎盛的时期,京城内建有虎城、象房、豹房、鹁鸽房、鹿场、鹰房等多处饲养动物的场所。既然其他皇帝都有建,又为何偏偏只批评正德皇帝一人?再说,清朝皇帝花几代人时间,耗费大量金银修建了圆明园,为什么就没人说他们昏庸呢?

更可恨的是,那些文人骚客甚至写他强抢民女,写他大肆搜掠良家妇女以充“幸御”,有时竟达“十车”之多。还流传出《游龙戏凤》这样的风流戏目……

观点︱被文人黑得最惨的两位皇帝,实乃利国利民的守成之君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本来是一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但在文人的笔下,却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冷面王”。后世文人批评他大兴文字狱,残害读书人。但其实,雍正大搞文字狱,实际上是为了打击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的无奈之举罢了。

然而,这些文人却一方面用藏头诗的方式,对雍正暗潮热讽;一方面又写大量的野史小说,中伤抹黑,甚至妖魔化雍正。写他篡改遗照,迫害手足,组建血滴子等等。

民间广为流传的雍正修改康熙遗诏正是这些文人的杰作。他们在野史小说上,写雍正在遗诏中“改十为于”,硬是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但事实上,在古代正式书文中,一般用“於”,而不是用“于”。他们甚至把雍正的死因“改编”小说,让民间流传着,雍正是被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所刺杀的传说。但事实上,雍正在位期间“以勤先天下”,显然是操劳致死的。可见这些文人对雍正的抹黑,也是真够狠毒的!

但如果我们撇开这些抹黑的野史,重新来审视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在位期间的举措,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不失为利国利民的守成之君!

先和大家说说正德皇帝;

他在位期间有两大造福于百姓、有利于国家的举措。一是实行江南赋税改革,任用重臣杨廷和,主持赋税调整,改变了自朱元璋起江南赋税过重的局面。从正德八年起,在江南各地全面推行的赋税改革。改革不仅减轻了江南当地百姓的负担,而且仅用了两年时间,便还清了江南地区自弘治晚期以来,拖欠朝廷累积达十年余之久的赋税,改善了弘治年间的财政困局。

观点︱被文人黑得最惨的两位皇帝,实乃利国利民的守成之君

二是开展沿海“市舶司”改革,进一步强化市舶司的收税职能。这项改革打开了解除海禁的第一步,实现了明朝外贸收入的增长,拓宽了明政府的税源。

一个被刻意埋没的事实是,正德在位十五年间,明政府实际财政收入,其实要远高于其父皇十八年的“弘治中兴”时代!

接下来,一起来看看雍正皇帝;

雍正在位时间被正德还短一些,但其功绩却更大。雍正年间推行的三大改革,对后世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官僚集团特权,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

2、推行摊丁入亩政策,直接取消了人头税,全都按照土地多寡来收税,打击了富人的利益,减轻穷人负担,有效平衡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3、开豁贱籍,削弱人身依附关系;前两项改革可以说是从经济上促进社会公平,而这项则是从法律上推动了社会公平。这项改革彻底废除了过去残留于社会的类似于奴隶制度的条规,从而保障了底层人民的利益,给了他们重获新生的机会。同时,进一步释放了社会劳动力。

观点︱被文人黑得最惨的两位皇帝,实乃利国利民的守成之君

三项改革的推行,极大的充实了清王朝的国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康熙末年,国库存银仅剩区区几百万两;而到雍正死时,清王朝的国库,存银已高达近6000万两之多。而且,乾隆年间的太平盛世和人口暴增,无不得益于雍正摊丁入亩和开豁贱籍两项政策的落实。如果不是雍正打下的扎实基础,估计这大清的国库,早就被乾隆爷给败光了!

那么,为什么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会遭到文人如此不公正的评价呢?

其实,归根到底无非就是利益问题。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虽然身处的时代和推行的政令都不同。但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改革,来突破当时固有体制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让利于民的目的,实现国家的图治。但这就触动到那些官绅阶层的既得利益。于是,他们便会联手来抵制改革,甚至对皇帝横加诋毁。

而那时的普通老百姓,文化水平是相当低下的,但崇儒的思想却是根深蒂固。因而,他们很容易就被这些官绅阶层所误导,站到这些官绅的阵营里面,不仅使正德和雍正的改革举步维艰,还让两人在民间名声昏暗。

观点︱被文人黑得最惨的两位皇帝,实乃利国利民的守成之君

古代的官绅阶级,表明上饱读圣贤书,处处标榜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心底里所认同的其实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道理。因此,当自身的既得利益受损,什么视君入父,什么忠君爱国,都是不过是屁话而已!

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前赴后继考取功名,不仅只是为了登入庙堂,光耀门楣,实现自己的抱负;更多的是希望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说白了就是升官发财。因此,如果皇帝的改革触动到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就会披着忠臣的外衣,端出一大堆的儒家治国经典,处处引经据典的来反对皇帝的改革。这时,如果皇帝杀他们,就会落得个残害忠良的骂名;如果不惩治他们,他们则会得寸进尺,进一步逼迫君上,甚至抹黑丑化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