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這碗米粉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中國,人們常說湖南人最愛“嗦粉”。湖南人說,那是因為,這碗米粉早已融進了他們的生活和骨髓裡。

你吃的這碗米粉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湖南的很多地方,都有一碗頗具當地特色的米粉。甚至,有一碗米粉還被納入了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就是“常德米粉”。

米粉的由來

據史料考證,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是湖南米粉的開創元年。在此之前,各地區普遍食用的還是幹切扁粉。

相傳,雲南建水人馬如龍本是滇南迴民首領,因為平定杜文秀回亂有功,被慈禧請到北京一起看戲聽曲,之後加封湖南提督,到任常德不久便奉命節制湘西土司。

你吃的這碗米粉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幹切扁粉

為了讓馬如龍更好的帶兵,朝廷請來自他家鄉的滇軍一同來鎮撫常德,這個安排讓馬如龍既受寵若驚,為了讓滇軍長期駐守,那麼,馬如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大家的伙食問題。可當時各地區普遍食用的是幹切扁粉,來自雲南的回民官兵真心吃不慣。

滇軍藏龍臥虎,不乏烹飪高手。沒幾天的功夫,稻米石磨鮮榨作坊落成,馬如龍決定大宴過橋米線,與官兵集體聊解鄉愁。

由於吃過橋米線排場太大,碟子一堆,場面鋪張,於是,改為燉好牛肉直接澆蓋,不用“過橋”了。(由於要把新鮮米線從一個碗挑到另一個裝滿湯料的碗內,其過程類似一橋飛渡兩碗間,謂之為“過橋”。)

想不到,這不過橋的米線,滋味異常醇和鮮美,牛肉飄香,兵士非常愛吃。軍屬們就開始擺攤販賣,生意始料未及的火爆。當地民眾品嚐之後大為讚賞,紛紛學藝開店。一時間,湖南各地都效仿將扁粉改良為壓榨的圓粉,滿城傾動,美味遠揚,人們開始叫它“常德米粉”。

你吃的這碗米粉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正式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2016年“常德米粉”被列入第四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門製作技藝誕生在常德市武陵區,是沅澧美食文化中的佼佼者。

你吃的這碗米粉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可以說,在當今社會,常德牛肉米粉集合了小吃、快餐、筵席之大成,將主食、菜餚、湯汁優化組合成一碗,堪稱一絕。主食米粉取沅澧之水與洞庭魚米之鄉的稻米,經泡米、磨漿、舂漿、蒸砣、榨粉等工藝,製成順順的、滑滑的、又白又嫩、圓滾細長的溼米粉。

有人說它像太陽山上太陽神的鬍鬚,有人說它像柳葉湖畔仙女的飄柔長髮,更多的人說它像德山孤峰嶺下老龍的龍鬚。因此,逢年過節一家人團團圓圓吃上米粉,祝福事事如意、順風順水,成為常德人的一種民俗。

你吃的這碗米粉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思鄉之情到思湘之情

有湘菜館的地方就有米粉,而望湘園從不會讓你失望。沿襲古法,歷經選米、浸泡、磨漿等多種手工工序所製作出來的米粉,一入口就感到柔軟筋道,爽口滑潤。

你吃的這碗米粉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湯頭則是選用上等牛肉切成小方塊放在缽中,同時放入花椒、桂皮等10多種香料配製的香料包,用小火燒煮。用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牛肉澆頭,既保持了牛肉的原汁原味,又增添了各種香味。

你吃的這碗米粉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食客品嚐常德米粉的時候,只需把米粉燙好裝碗,再澆上誘人的湯汁,香氣四溢,吃進口中令人久久回味。

在望湘園,來自原產地的食材,味蕾裡地道的口味,這一碗代表著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常德米粉,既可以帶你領略淳樸甘烈的湘菜文化,又撩起了食客的思湘之情,這也許才是美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品類,帶給華夏子孫的精神傳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