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練掌握筆法的九勢,“魏晉筆法”離你就不遠了

書法用筆的巧妙就是運用晉人筆法”或“魏晉筆法”

是指書法由漢代簡帛書寫過渡到章草,再至魏晉時期演變成“今草”時期的一種書寫筆法。自宋代米芾提出“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後,有魏晉風範成為歷來書者終身所追求的目標。但由於魏晉時期的書法真跡保存無多,流傳至今的唯有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西晉陸機章草書法作品《平復帖》。

熟練掌握筆法的九勢,“魏晉筆法”離你就不遠了

東晉時期的“書聖”王羲之則無一真跡傳世,只有“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存世。其中為學界公認的有日本藏《喪亂帖》、《孔侍中帖》,

熟練掌握筆法的九勢,“魏晉筆法”離你就不遠了

從蔡邕書法筆論的九勢解析“魏晉筆法”

熟練掌握筆法的九勢,“魏晉筆法”離你就不遠了

熟練掌握筆法的九勢,“魏晉筆法”離你就不遠了

所謂九勢 :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賞析: 文字產生於自然,自然既然被創造,陰陽隨之產生,陰陽產生後,文字也就出現了。寫字時起筆要藏鋒,收筆要回鋒,使筆力蘊含在筆畫之中,書寫時筆力要強,筆畫才會有立體感,如美女肌膚豐滿美麗。所以說:勢來不可阻止,勢去也不可遏制,只有筆毫柔軟才會產生這樣奇異的現象)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賞析:凡下筆要注意字的結構,上部要覆蓋下部,下部要承接上部,使字的間架結構能彼此照應關聯,不相背離。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賞析:轉筆應使筆畫左右相互呼應,不要使間斷處孤立地顯露出來。 )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賞析:藏鋒表現在筆畫的起筆和收筆上,筆畫向左(應為向下或左下的代稱)則先向右行筆,到筆畫寫到左端時,又要向右回鋒收筆。即強調筆鋒要起筆逆入,收筆逆回。)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賞析:藏頭是筆毫逆入藏鋒後順勢按在紙上,使筆心(即筆鋒尖端)常在筆畫運行軌跡中間運行,即中鋒運筆。)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賞析: 護尾是筆畫寫到最後時,須回鋒收筆)

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

(賞析:疾勢出現在點、短撇、向右下方的捺筆波畫,又可出現在豎畫之後的上挑鉤。疾即速度快,可使點畫得力,筆力勁健)

掠筆,在於趲鋒峻趯用之。

(賞析:掠筆在長撇和挑筆時(如提手旁的挑筆)用到,須輕快爽利)

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

(賞析:緊為急,駃為駿馬,也為迅疾。戰行即戰鬥時的行進。古代打仗,在戰場上需要多回合的廝殺才能決出勝負,所以戰馬在戰場上需要多次的驟奔驟停,即為緊駃戰行。筆法的澀勢,即一個疾勢的筆畫驟然停止後,再接著下一個疾勢,澀即為疾勢的驟然停止。行筆或出鋒為疾,頓筆或藏鋒為澀,疾澀二法構成整個書寫過程。疾為動、為陽,澀為靜、為陰,所謂動靜相合,陰陽相濟,明此則書道盡矣。坊間有云短畫(如短撇)為疾,長畫(如長豎)為澀者;有云以澀為主,以疾為輔者;有云篆隸楷為澀,行草為疾者;有云疾澀本一,疾中有澀,澀中有疾者等,皆如痴人說夢。 )

橫鱗,豎勒之規

(賞析:寫橫畫如用刀刮魚鱗,喻其爽利;寫豎畫如向後勒馬韁,喻其穩健。橫鱗是豎勒的規範,也即寫豎畫與橫畫的法則一致,疾澀而已。)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這些叫做九勢,明白這些要領,即使沒有老師傳授,寫的字也能與古人一般美妙。只要多加練習,功夫深厚,就能進入書法的佳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