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驼子

在宁化,豆腐驼子可谓远近闻名!

宁化•驼子

制作

主料:优质黄豆

辅料:五花肉

调料:精盐、酱油、八角、茶籽油等。

制作方法:1、将优质黄豆洗净浸泡后磨浆滤去豆渣,将豆浆煮沸倒进大桶加入隔日酸浆进行游浆,待豆浆形成浆花倒入定形模具中压实,即成驼子豆腐。

2、将形成的驼子豆腐放入冷水锅中,把五花肉摆放在豆腐上面,放入适量的食盐、酱油、八角、茶籽油等调料煮熟,直至豆腐周边出现许多小孔即可起锅装盘。

宁化•驼子

宁化•驼子

完成的豆腐驼子表层类似拱形,是以又称“驼子”。

宁化•驼子

(石壁)

宁化•驼子

(淮土)

都说宁化人会吃,能吃!在宁化,驼子可谓是一种百搭的美食,人人都爱,配上什么都超美味!

驼子配酒酿:

宁化•驼子

宁化•驼子

宁化•驼子

驼子配烧麦、勺子粉、兜汤、等等等等......绝了

宁化•驼子

宁化•驼子

宁化•驼子

其实,驼子在宁化之所以“遍地开花”,相传是有一个故事的:

宁化地处闽西偏僻山区,历史上交通水路靠船运,旱路靠步行。那时候往南通往汀州府,山路崎岖陡峭,货运往来只能依靠人力挑担,因此很早就有依靠打担输送货物为生计的挑夫了。从宁化县城出发,到达汀州,大约需要一天半的脚力,近的如石壁、淮土,远的如安远、水茜,都有打担帮。旧时路上不太平,匪寇到处都是,像竹蒿岭一带,简直就是土匪窝。因而打担的形成帮派,结伴而行,打担用的扁担一头镶有锐利的铁矛,关键时刻用以御敌。

宁化•驼子

宁化•驼子

话说水茜一帮打担的这天正准备上路,一伙十二个人,临出发了,只到了十一个,其中一个年约五十的老打担因风湿病发,卧病在床。大伙儿货担都满了,多出一担,怎么摊都挑不动。怎么办呢?领头的急了,这时,老打担入赘的外省女婿自告奋勇,说愿意跟大伙一块上路,领头的说,没办法了,只得这样吧。

宁化•驼子

宁化•驼子

打担的有打担的规矩,在打担的路上,大伙一律用行话切口交流,不吉利的话不允许说,忌讳的事不能做。小伙子打一次打担,不熟行当门路,闹了一路笑话。

第二天到了安乐时,天色已晚。打担客贪赶路,误过了投宿客店,一直挑到药里迳,夜色渐围。领头的说该找个地方歇一晚了。眼见前面有三五户人家的村落,于是叫了人去搭讪歇宿。

宁化•驼子

宁化•驼子

夜里,小伙子被一泡尿憋醒过来,起身到屋外树下解手,忽听得厨下有动静,似是有人在窃窃私语。惊异起来,忙附耳过去细听伴着轻微的锅勺碰撞声,屋主妇问:“这批挑夫怎么办?”屋主说:“部分切成块卖,部分再剁成浆,拌上猪肉,拿去圩天上做兜汤卖了。”

在驼子上加点辣椒

宁化•驼子

宁化•驼子

宁化•驼子

小伙子吓得汗毛刷地竖了起来,手都不敢解,急遑遑地跑回屋里,将大伙儿叫醒,将方才所听到的事一说,大伙儿都说八成是遇上黑店了,甚至很可能此处就是匪窝。一商量,都决定连夜挑起担子逃,打担客们轻轻地拔开后门门闩,挑起担从后门出门就跑。屋主和主妇听到声响,出来看时,见了打担客人飞跑起来,大声鼓噪地追来。打担客因肩头扛着重担,哪跑得过空手跑步的,到天略熹微时,终于被追上。打担客放下担子,抽出扁担,都做好了御匪的准备。却也奇怪,追上来的只有屋主夫妇两人,并且空着手,没有拿器械。屋主问打担客们为何不告而别,领头的把情况一说,屋主拍着大腿说误会啊误会。

宁化•驼子

原来,屋主夫妻俩是做豆腐卖的,他俩说的是“这批豆腐怎么办?”宁化方言“豆腐”与“挑夫”谐音,小伙子外省人,生出这些事端。解释清楚,大伙儿都笑小伙子。经过这次,屋主夫妇就不在把豆腐叫豆腐,因打担客长期负重,背都是驼的,于是称为“驼子”。由于他夫妻的“驼子”格外有名,于是远近都改称为“驼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