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讓農業有奔頭 為農村添活力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產業振興,關鍵在人,人才振興,重在教育。到2017年底,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體規模突破1500萬人,他們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各領域,成為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先行者、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的引領者、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踐者,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人才振興的突出亮點。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讓農業有奔頭 為農村添活力

賣糧藉助互聯網 種地用上無人機

  在山東省郯城縣歸昌鄉,44歲的農民陳龍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家庭農場的200畝稻田裡用農用無人機灑藥、機械插秧機插秧,並通過訂單農業和互聯網渠道銷售。他說:“技術進步了,管理方式創新了,同樣的土地,效益會更高。”

  在湖北省來鳳縣,在外打工14年的青年農民向輝,2010年回鄉創業,改建果蔬種植基地310畝,有機茶園1507畝,成立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直接帶動39戶貧困戶脫貧,提供就業崗位71個,帶動全村59戶農民開展特色種養,戶均增收7000多元。

  上面提到的這兩位,都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受益者。在現階段,我國新型職業農民主要體現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在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從事農業崗位,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農業工人或農業僱員;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包括農村信息員、農機服務人員、統防統治植保員等三種類型。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我國務農勞動力數量大幅減少,確保農業後繼有人,是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在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為推進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培育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更是迫在眉睫。

  2012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全國已有18個省區市制定了省級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意見、細則,1096個縣(市)出臺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正向制度化、法制化軌道邁進。目前,已基本形成黨委政府主導、農業部門牽頭、公益性培訓機構為主體、市場力量和多方資源共同參與的教育培訓體系。各級農廣校主體支撐作用更加突出,農業院校、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等參與教育培訓的機制更加靈活,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明顯加強。

“誰來種地”能解決 產業扶貧添動力

  四川、河南、安徽、湖北等省近年在抓好三種類型職業農民培育基礎上,大力探索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以此帶動農業小企業、小農戶發展,有力促進了產業化發展水平。吉林省每年組織2000人到省外學習,前後組織7批155人赴日本、法國等國家交流學習;廣西、黑龍江、江西等省區專門組織新型職業農民赴上海與當地職業農民互動交流,洽談合作。上海市專門為青年農場主搭建創業對接、孵化和服務平臺,依託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建立一批農民田間學校,在產業鏈上培育職業農民。

  國家農業科教雲平臺基於雲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技術,開發了中國農技推廣和雲上智農兩個APP,實現專家、農技推廣人員和職業農民互聯互通。截至目前,已經上線140萬人,其中專家和農技人員34萬人。湖南省湘農科教雲、江蘇省農技耘等地方平臺已與國家雲平臺對接,吉林、貴州、四川、山東等省正在做接力和拓展開發,打造具有本省特色的雲平臺。

  通過職業農民培育,“誰來種地”問題得到有效疏解。湖南省寧鄉縣鵲山村通過成立“土地銀行”把全村土地集中起來,流轉給遴選產生的60名新型職業農民耕種,改變了過去土地細碎化和“有田無人種”的困境;安徽省通過校企合作,支持引導在校大學生創業,培育青年農場主3000餘人,一大批高素質大學生轉變為堅守土地的創業者;浙江省實施“農創客”計劃,累計支持2000多名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成為青年農場主、職業經理人和農民企業家,這些人大多是“80後”,其中不乏博士、海歸等人才。

  依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去年在全國792個貧困縣組織實施了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計劃,面向貧困人口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開展專項技能培訓,投入5.4億元,培訓農民23.4萬人,為產業扶貧注入了強勁動力。河北省實施“環京津萬名脫貧帶頭人培育行動”,與28個項目縣簽訂了任務書,投入資金2520萬元,培訓脫貧帶頭人1.4萬人;河南省實施“八方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針對深度貧困縣及35歲以下青年,通過集中培訓、市場考察、專業實習實踐、後續跟蹤服務等形式,讓參訓貧困青年找到適合自己的脫貧致富項目或產業;安徽省探索開展以扶貧脫困為主要特徵的“聯姻幫扶”培育模式,4.2萬名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與近10萬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在產業發展、基地建設、託管服務等方面合作助力脫貧;四川省委組織部拿出1000萬元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構建脫貧攻堅人才保障體系……

目標任重而道遠 利好政策多借力

  有關專家認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當前務農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的基本現狀尚未根本改善,依靠勞動者素質提升促進產業發展,任重而道遠。

  問題主要表現在:接受過系統性農業教育培訓的農民不足十分之一,職業農民接受中等教育以上的不足三分之一;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面臨著帶頭人不強、骨幹人員數量不足等人才短缺問題;鄉村人口總體呈現淨流出趨勢,而且流出的人口多為素質相對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導致農村勞動力在數量減少的同時質量持續下降;仍有一些地方未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的總體性規劃或指導意見,對這項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政策措施不實;對於新型職業農民強化職業屬性、淡化戶籍身份屬性問題,實踐中還存在政策支持和機制保障跟進不夠等問題。

  因此,與鄉村振興對農業農村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與務農農民的實際需求相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仍處於開局起步階段,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2018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補助資金20億元,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分層分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培訓班和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現場會上,農業農村部要求各地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支持,推動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地方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政府公共服務考核體系,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大膽探索,創新實踐,積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承擔培育任務,形成多部門協同、多資源聚合、多力量參與的工作新格局。

  農業農村部要求,要繼續抓好整省、整市、整縣示範推進工作,實施好萬名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帶頭人、萬名種糧大戶、萬名果菜茶種植大戶、萬名畜牧養殖大戶培育工作,抓好8個省市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和8個省市新型職業女農民試點培訓。要繼續抓好一批示範培育機構、實訓基地、優秀教師、精品課程和優質教材的建設。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職業農民隊伍管理,支持各地開展分級認定,鼓勵參加職業技能鑑定。引導土地流轉、產業扶持、金融保險、人才獎勵激勵、社會保障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

  據瞭解,今年農業農村部還將開展全國百名傑出職業農民遴選資助活動,並首次舉辦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宣傳他們在促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中的示範帶動作用,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良好氛圍。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讓農業有奔頭 為農村添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