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恂的獨到見解:殺了對方的談判使者,才能逼迫對方投降

在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不斬來使”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定,即便生性兇殘的草寇,對使者往往也要網開一面,最多割個耳朵或剁根手指什麼的,然後就把來使給放回去了,不會要了人家性命。

寇恂的獨到見解:殺了對方的談判使者,才能逼迫對方投降

這是一般情況。

有一般情況也就有特殊情況。所謂的特殊情況,就是有些人不遵守上述約定俗成的規定,把使者殺了。

東漢初年,就曾發生過一次類似的特殊情況。而這個不遵守約定俗成規定的,還是大名鼎鼎的寇恂。

寇恂的獨到見解:殺了對方的談判使者,才能逼迫對方投降

寇恂被稱為東漢的“蕭何”,能力才智都十分出類拔萃,曾為劉秀建立東漢立下汗馬功勞。後來漢明帝設雲臺二十八將,寇恂位列第五。

那麼,寇恂當時殺了誰的使者?又為何要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斬殺來使呢?

事情要從隗囂與劉秀決裂之後說起。

寇恂的獨到見解:殺了對方的談判使者,才能逼迫對方投降

建武二年(26年),劉秀派大司徒鄧禹西擊赤眉軍,在雲陽,鄧禹的裨將馮愔引兵叛離,西向天水。隗囂迎擊,破馮愔於高平,繳獲全部輜重。

鄧禹因此以為隗囂有功於東漢,就秉承光武帝劉秀的意旨,派遣專使任命隗囂為西州大將軍,專制涼州、朔方政事。

這是一個天大的歷史誤會,隗囂當時之所以迎擊馮愔,既可能是因為馮愔西向天水威脅到隗囂的利益,也可能是因為隗囂貪圖馮愔的輜重。

隗囂受到劉秀任命,也就將錯就錯,虛與委蛇,表面上臣服於劉秀,實際上卻始終想自己稱霸一方,懷有二心。

數年後,劉秀命隗囂舉兵攻打公孫述,隗囂不幹。

寇恂的獨到見解:殺了對方的談判使者,才能逼迫對方投降

劉秀這才看清隗囂的真實面目和真正意圖,準備興兵先幹掉隗囂。於是,隗囂也撕下了面具,公然與劉秀對著幹。

歷史上說,隗囂這是反叛。

至簡以為,隗囂與劉秀對著幹,稱不上反叛,因為他其實始終都不認為自己是劉秀的臣子——既然不是臣子,又談何反叛?

言歸正傳,面對來自劉秀的巨大軍事壓力,隗囂不得已於建武七年(31年)投靠自己的仇敵公孫述;建武九年(33年)春,隗囂又病又餓,出城熬大豆與米飯為食,終於忿恨而死。

隗囂死後,他的一些舊部將領仍然領兵與劉秀作戰。其中,安定人高峻帶領軍隊據守高平縣第一城。

寇恂的獨到見解:殺了對方的談判使者,才能逼迫對方投降

建武十年(34年),建威大將軍耿弇等圍之,一歲不拔。

劉秀因此親自領兵前去征伐,進軍到高平縣。高峻依然不降,劉秀於是只好派遣寇恂前往勸降。

寇恂帶著劉秀的詔書到達第一城,高峻派遣軍師皇甫文出城接見。

在接見寇恂時,皇甫文言辭傲慢,毫無禮節。寇恂大怒,準備殺了皇甫文。

將領們勸阻說:“高峻有精兵一萬人,多半都是強弩射手,在西面堵塞隴道,連年不能攻下。現在準備招降高峻,卻反而屠戮他的來使,恐怕不行吧?”

寇恂的獨到見解:殺了對方的談判使者,才能逼迫對方投降

寇恂不答應,堅持誅殺了皇甫文,只放他的副使回去轉告高峻說:“軍師無禮,已經被殺死了!要投降,趕快投降;不想投降,繼續堅守!”

高峻驚慌恐懼,當天就打開城門投降了。

將領們全都向寇恂祝賀,順便問他:“請教您,殺了他的使節而又能使他獻城投降,為什麼呢?”

寇恂說:“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為高峻謀劃的智囊。這次前來,他言辭態度強硬,肯定沒有歸降的意思。如果放了他,則皇甫文的計策得逞,高峻更加不會投降;而如果殺掉他,則使高峻喪膽,自然就會投降。”

將領們都被寇恂的獨到見解所折服,全都歎服說:“您的智慧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