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廠員工要加工資,日資老闆想出損招,工資沒加工作加了

老牛五十多歲了,在工廠裡幹了大半輩子。年輕的時候,他在老家一個國營機械製造廠當後勤維修工。90年代末,離開老家,開始了打工生涯。

2005年,老牛輾轉到了惠州,進了一家日資汽車配件廠。當時,這家工廠在惠州有三個分廠,產品全部外銷,從不給中國的日資汽車廠做配套。

老牛是廠裡的調機師傅,每週上班五天八小時,月薪1800元,包吃住。有時下班了,廠裡也會要他過去“盯一陣”,等於義務加班。當時這家廠的加班費只有一小時三塊錢。

汽配廠員工要加工資,日資老闆想出損招,工資沒加工作加了

第一次加工資風波

2008年,廠裡辭了一部分員工,隨後,廠裡也不再包吃住,改發一百多元的生活補貼。

老闆把三個分廠合併為一個廠。合併後的廠裡還有一千多人。合併後不久,員工發現自己的工資要比其它分廠低,於是開始鬧了,但是廠裡不會輕易鬆口,承諾第二年漲工資。

第二年工資依然沒漲,這次是全部產線都癱瘓了,沒兩天老闆就讓步。全廠的底薪、生活補貼都增加了,還買了公積金。

他們中的普通參與者沒受什麼懲罰,還領到了“站崗”那個月的基本工資。不過,幾個帶頭刺兒頭都被安排掃廁所或者清洗零件一類的髒活,逼得他們紛紛辭工走人。

這次過後,老闆打起了自動化的腦筋。

汽配廠員工要加工資,日資老闆想出損招,工資沒加工作加了

自動化流水線

2012年年底,廠裡開始在車間推廣自動化。一臺自動化機器價值三萬塊,可以自動送料、取料。原來的生產流程,需要員工動手加工零件,自動化以後,機器可以自動加工零件。

推廣自動化以後,一個員工從管一臺機變成可以管兩臺機,廠裡又開始裁人。幾年的光景,產線員工從一千多人減少到四五百人。

引入自動化的初期,舊機器的保險裝置似乎妨礙了生產速度,被廠裡拆掉了。但是生產時,難免冒出水汽,會影響機器運行的靈敏度,拆掉保險,安全隱患的風險就增加了。

工資沒加,工作強度增加了!

2013年,這家廠的工人繼續要求加工資,有人直接去行政樓找高管提意見。這次,廠裡主動出擊,爭取主動。以前廠裡強制加班,大家經常每天上12小時的班,實際上不少老油條在加班的時候溜走找地方打盹。

到了2013年,廠裡乾脆宣佈把四小時的加班費算到八小時正班工資裡,不再一味強制加班。但事實上,其實不過是提高正班的生產強度,把四小時的加班工作量加到八小時正班裡。

對廠裡來說,產量沒少,錢沒多給,還節約了加班時間的生產成本,而且並沒有加底薪,所以是合算的。對工人來說,不加班,錢照拿,也還馬馬虎虎。“加工資”的呼聲,一時弱下去了。

2015年年底,廠裡大量趕貨,連續通宵加班,老牛這個機修師傅也要義務上陣。因為年紀大了,過度疲勞,老牛也幹不下去了。

汽配廠員工要加工資,日資老闆想出損招,工資沒加工作加了

老牛走了,工廠還在

又過了兩年,這家日資廠倒還“屹立不倒”,至今底薪只有1350元。

2017年廠裡還是經常加班的,有時每天干12小時。不過,到了淡季,沒有加班費,操作工每月收入就只剩下一千多的底薪加上幾百塊生活費了。

“工人普遍希望再加點底薪,你老闆掙了錢嘛!”,老牛說。

錢去哪了?誰知道呢。可能變成新的自動化機器,擠走一個、又一個老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