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一代名將周亞夫,死於獄中,死因竟然是一雙筷子

自古中國都奉行中庸之道,處世不偏不倚,為人應內斂圓滑,不應鋒芒畢露盛氣凌人。這種處世方法也深深的可在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裡。在現代這種方式雖然受到很多人的抨擊,但不可否認它在某些情況下還是有著積極的作用。


以史為鑑,一代名將周亞夫,死於獄中,死因竟然是一雙筷子

周亞夫,這個平定七王之亂、絳侯之後的一代名將就是因為不懂中庸之道, 使得當時的漢景帝劉啟心生間隙,最終落得個冤死獄中的後果

周亞夫是漢朝開國將軍周勃的兒子,可以算是名將之後。他通曉兵法,善於治軍,也可算得上是一代名將。周亞夫為人耿直,不懂變通,雖不致使皇帝厭惡,卻也並不討人喜歡。

司馬遷的《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有一段詳細真實的描述,極能說明當時的情形,大意如下“漢文帝親自到軍中去慰勞軍士,車駕直接馳進營門,無人阻攔,將軍以下的各將領都乘馬出來迎接。等到了細柳營,只見軍吏士卒都手拿利刀、身披鎧甲,機弩上也搭著箭枝。天子的先行官來到營門,立刻被軍士擋住,無法進去,便對守營門的軍吏說:“天子即將駕到了!”守衛營門的都尉卻說:“軍營中只聽將軍的號令,不聞有天子的詔命,將軍曾經嚴肅告誡過。”過了一會兒,天子的車駕到了,但軍吏仍不開門。文帝無法,只好派人拿著天子的符節去見周亞夫說:“天子要親自勞軍。”周亞夫這才傳命打開營門。守門的軍吏又對天子的隨從說:“將軍有規定,軍營中任何人的車馬都不能奔馳,違命者斬。”於是,天子只得讓人拉著馬韁繩慢慢地前行。等到了營內,周亞夫也並未跪拜迎接,他身穿盔甲,對文帝長揖道:“臣甲冑在身,不能下拜,請以軍中之禮相見。”

多虧了漢文帝是一代明君,他雖對周亞夫有隱隱的不快之感,但因他能為了國家大事剋制自己不至於表現出來。可是漢景帝就沒有這樣大度了

以史為鑑,一代名將周亞夫,死於獄中,死因竟然是一雙筷子

漢景初年,晁錯建議削藩,加快了藩鎮的聯合叛亂,史稱“七王之亂”,緊急關頭漢景帝想到先王遺囑,選擇了周亞夫,周亞夫既未推辭,又未謙讓,只是接受任務,更無其他言語。漢景帝雖然找到了位願意前去平叛的將軍,覺得高興,但同時又覺得周亞夫有些做慢,可能有點不大尊重或是看不起自己這個年輕的皇帝。周亞夫也確實不負景帝之望,出兵之後,屢破敵計,屢設奇謀,僅三個月,吳王劉濞被殺,吳、楚叛亂被平定。吳、楚是叛軍主力,他們失敗後,其餘五國也在漢將的進擊之下節節敗退,沒用多久,作亂藩王或是自殺,或是伏誅,七國叛亂很快就平定了

凱旋而歸的周亞夫,得到了漢景帝的重用,被擢升為丞相。然而以周亞夫的直性子顯然幹不長久。本來在平叛中就得罪了當時皇上的弟弟梁王劉武,後又因反對竇太后要封皇后的哥哥王信為異性侯。得罪了太后和皇后,甚至加深了同意封侯的漢景帝矛盾。

終於,矛盾爆發了。一日漢景帝賜食於周亞夫。實則是一次測試,等周亞夫到時發現自己面前只有一隻酒杯,並無筷子,菜餚中又只是一整塊大肉。周亞夫覺得漢景帝在戲弄他。忍不住發火對主席管說:“拿雙筷子來!”,安靜片刻,這時漢景帝說道“還未滿君意嗎?”

這件事過後幾天,突然有使者到來,叫他入廷対薄,核實罪行。周亞夫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

以史為鑑,一代名將周亞夫,死於獄中,死因竟然是一雙筷子

等周亞夫到了廷堂,問官交給他的一封信。周亞夫閱後,全無頭緒。原來周亞夫年老,要準備葬器之類,就讓兒子去操辦。買了五百副甲盾, 原是為護喪使用,又有許多朝廷使用的木料等,可能是周亞夫的兒子貪圖便宜,買了下來,他使傭工拉回家去,又未給錢,使得傭工懷恨上書誣陷。景帝知道此事後十分惱怒,正好藉機找碴,派人訊問。週週亞夫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無從對答。問官還以為他倔不服,就報告了景帝。景帝怒罵道:“我何必一定要他對答呢!”就把他交大理寺審訊。週週亞夫入獄,事後他兒子才解釋,周亞夫只是嘆了口氣

大理寺當堂審訊,問道:“你為什麼要謀反呢?”週週亞夫說:“我的兒子所買的東西全系喪葬所用,怎能談得上謀反呢?”

大理卿無話可說,但又知皇上欲置其於死地,必須找個藉口,於是發發出了石破天驚之判詞:“你就是不想在地上謀反,也想死了以後在地下謀反!”周亞夫一聽,完全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母也無話可說。被關人獄中後,他五日不食,絕食而死。一代名將將落此下場!

中庸之道在現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絕不做出頭鳥的處世原則,認為這是一種不思進取的腐朽思想,但我想說的是:一味地高歌猛進,鋒芒畢露在某種特定時期固然是好的,但是仰視天空的同時更應該低頭看路

感謝閱讀,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