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蘇錫常三市市區GDP相當?

熊二在西太湖


以2018為三市GDP來說吧!

蘇州1.85萬億 無錫1.1438萬億 常州7050.27億。
從數據上看,三者間的差距差距還是蠻大的。蘇州穩穩的坐在了江蘇省市第一GDP位置,而且全國百強第一縣也是蘇州市裡的崑山市。而作為省會的南京,與蘇州GDP相差已有5600多億。

無錫GDP省內拍名第三,作為新進入萬億GDP的城市,使江蘇省的整體水平又上升了一個臺階。而且無錫作為新一線城市,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常州GDP省內排名第五,2018年首次突破7000億,有紡織中心之稱

三座城市屬於長三角經濟圈,優越的地理位置,給他們帶來了優越的發展基礎。


清蒸戰爆炒


江蘇土著 江蘇真的很有意思

蘇南歷史上一直看不起蘇北 此時蘇南特指蘇錫常

後來又有個說法搞了個蘇中 南京 鎮江 南通 揚州 泰州

再後來南京 鎮江說我有地盤在江南邊 我也是蘇南 跑到了蘇南這邊 不過除了政府認 蘇錫常的人不太認

省會南京綽號徽京 在省裡都沒啥認同感 都認為是安徽首府(歷史上還真有過這麼一段,江南省 早幾年南京被蘇南經濟實力壓的說不出話 後來厚積薄發 依靠大學眾多和政府一流房價操盤功力趕上來了,gdp趕上來了。

南通恨不得直接掛牌小上海(當初無錫似乎也有過這個綽號)近幾年還可以。

回到正題 聊聊市區經濟問題

蘇南這地方自古魚米之鄉,小工商業發達,大家族有工業基因,民國時候出了很多豪富的工商業家族。榮家啊,劉家啊,張家之類。文革時候也是應付差事,經濟沒有怎麼受到太大破壞,資本主義尾巴是沒割完的,看看華西村當初怎麼起家就知道了。

改革開放一搞,就厲害了,所謂的蘇南模式即村鎮集體經濟模式浮出水面(其實人家當初也在搞,就是藏著而已)把歷史積累拿出來投入再發展,其他地方的國有集體企業被降維打擊,就只能吃灰了。順便再提句深圳,最早的時候國家發展深圳填了不少企業去,要啥沒啥,真的很慘,甚至有家屬生活不下去上街拾荒的,還想調回內地,當時看,被國家指令去深圳的和發配差不多,哪知道短短時間就發展起來了。

蘇錫常當初走的路線不太一樣 常州改革開放前就是少有的輕工基地,紡織印染等行業發達,相關設備製造也不錯,一度有過先發優勢。當初市領導交稅極狠,靠納稅搞出來中央的明星市,和沙市並列成了學習榜樣。不少工廠的能人腦子活,看到給自己工廠做供應商的都富了,要麼自己出來單幹,要麼在職開工廠。總之湧現出來很多小老闆,一時間發展還是不錯的。但是就是因為這模式還不錯,市領導小富即安,對引進外資就沒那麼急迫。此時蘇州從搞新加坡工業園開始走上了另一條路。臺資企業,外資企業一度成為了蘇州企業主旋律,一個小小崑山靠臺灣人發展飛快。標準化企業思維進來了。無錫基本走了兩邊中和的路線,兩條腿走路,日資是很愛去無錫大市開發區的,江陰宜興民營搞的很不錯。

正式開始回答問題,其實蘇錫常三市真正的本市市區都沒啥,都是靠後面圈郊區地搞開發區高新區搞工廠起來,然後再撤縣級市並區做大地級市市區(這招江蘇很愛幹,南京也是如此,吞了江寧縣一系列地盤,其他城市也是,但是蘇南縣強市弱一直是個避不開的話題)所以你看到的市區地盤經濟規模差不多一定程度上是經過設計的。常州吞了武進金壇,蘇州吞了吳江,吳縣,無錫吞了錫山。

普通人視角 一家之言 謬誤莫怪


夢入龍城


如何看待蘇錫常三市市區GDP相當,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小編來為您簡單解答。

蘇錫常都市圈位於長江三角洲中部,包括蘇州、無錫、常州三市,與上海緊密相連。三個城市文化相通,語言相通,直線距離僅有90公里左右,因此經常被網友拿出來單獨作比較。

從國內生產總值來說,三市的差距很明顯,蘇州是無錫的一點六倍,而無錫又是常州的一點六倍。乍一看好像三個城市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線。那麼為什麼“蘇錫常”總是給人感覺差不太多呢?這裡就要說到題主問題中的關鍵詞“市區”了。其實,蘇錫常的強大從七八十年代開始指的就是三地的市區,到如今依舊如此。“地改市”以前,無錫和常州的面積都很小,屬於蘇南行署最早的兩個的“省轄市”(沒有下轄縣市),也就是所謂的光桿司令;而蘇州市是蘇州地區公署所在地,蘇州地區旗下還有眾多縣市。當時的無錫、常州經濟實力是強於蘇州的,因此被單獨劃出由省一級直接領導,蘇州市則由地區一級管轄。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地改市之後),常州首先發力,依託輕紡業和民營經濟成為了蘇錫常三市中的領軍者,經濟增速也遠強於蘇錫。這時的排名是常州>無錫>蘇州。

九十年代開始,無錫頂風投資了小天鵝、小諾黴素等一些項目,讓無錫人民嚐到了民營經濟的甜頭,從此便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經濟規模也一舉超過了常州。這時的排名是無錫>常州>蘇州。


但是沒過多少年,當時最弱的蘇州被一塊巨大的蛋糕砸中,也就是新加坡工業園的入駐。新加坡工業園的落成使得蘇州就像中了彩票頭等獎一樣,給城市帶來了海量的外資,瞬間讓蘇州賺的缽滿盆滿。終於,蘇州人民可以說是翻身農奴把歌唱。在之後二十多年裡,蘇州的財政收入一直都在全省第一梯隊,後來甚至超過了省會南京。因此,如今的排名是蘇州>無錫>常州。

其實,從蘇錫常市區生產總值就能直觀的看出三市的經濟水平。

No.1 蘇州(不含吳江區):6447億元,人口423萬(含姑蘇、吳中、相城、虎丘、園區五區),人均15.24萬元

No.2 無錫:5914億元,人口365萬(含梁溪、濱湖、惠山、錫山、新吳五區),人均16.20萬元

No.3 常州(不含金壇區):5323億元,人口339萬(含天寧、鐘樓、新北、武進四區),人均15.70萬元

蘇州比無錫高出500多億,無錫比常州又高出五百多億,而人均GDP相差則不大,和實際經濟實力排名如出一轍。


另外,省內除了南京市區GDP(不含高淳溧水)超過11000億以外,位於常州之後,第五名的徐州,市區GDP也不過3000億左右,與常州相差了2000多億!第六名的南通僅有2500多億,是常州的一半不到;可想而知蘇錫常三市在江蘇省內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蘇錫常三市屬於你方唱罷我登場,交替成長的一個“經濟天團”,也是江蘇省的重要支柱,誰也離不開誰,因此差距也一直拉不開。


城市控


根據2018年三市公佈的經濟統計公報情況,可以發現,蘇州市GDP總量達到了18500億元,無錫市約為11439億元,常州市約為7050億元,從三市GDP總量上來看,三市還是相差巨大的。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三市市區GDP情況。

三市市區GDP情況

其實查詢到數據發現,蘇州、無錫還有常州單算市區的GDP基本都是6000億左右,相差並不像GDP總量那麼大。

但是為何蘇州市GDP總量如此之高,但是其市區GDP總量卻和其他兩市相差不大呢?

因為蘇州顯得比較特別,蘇州市區與周圍縣級市相比起來相對較弱,縣級市發展太強,蘇州這樣的發展情況是在中國其他地區基本上見不到,實在是讓人驚奇。


此外,雖然這三個城市在對比中發現常州市GDP總量與其他兩市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這三個城市放到全國內作對比也是數一數二的。江蘇省經濟總量可能比不上廣東,但是其發展的均衡程度放在中國,很多省份都沒辦法與之對比的。

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中,江蘇城市全部上榜,蘇州排名達到了第7名,無錫排名為第16名,常州名列第29名。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比中,2018年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元,而蘇州市達到了63500元,無錫市也到了50373元,常州市也達到了45933元,排名最後的常州市也比中國人均水平高了17705元,江蘇果然是中國的富庶之地。


與財為伴


作為蘇錫常的新住民,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蘇錫常,是我們一直以來講的江南的核心區域。我過得城市都是帶縣市,國外的城市計算GDP 只算市區,中國城市是整個行政區域計算,如果按國際標準,只算城市GDP ,中國的城市排名就會有很大變化。

蘇州無錫常州單算市區GDP基本都是5000-6000億水平,相差不大。從三個城市的城建來說,差距也不是很明顯。

蘇州大區主要是代管縣經濟強,崑山、張家港、常熟、太倉和以前的吳江、吳縣(現在的吳中區、新區和工業園)這六個加一起超過14000億,市區算上工業園,新區,相城區,姑蘇區(蘇州真正的老城區,原來的滄浪區、平江區和金閶區)一共是6442億。

無錫的江陰和宜興加一起都有5500億。無錫城區是梁溪區(原來的老城區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濱湖區、新吳區、錫山區、惠山區,總共5845億。

常州的代管縣經濟相對落後。常州城區是天寧區,鐘樓區(含以前的廣化區)、武進區(含並進來的戚墅堰區)、新北區,GDP加一起是5324億。去年鐘樓區因為環保整治,關停一批企業,今年一直沒有公佈GDP,根據全市7050.3億計算,鐘樓區689億,去年739.32億,負增長6.76%。

蘇州城區:6442億,無錫城區5845億,常州城區面積:5324億。

其實狹義的講,蘇州城區只能算老三區和虎丘城區和金雞湖周邊,也就不到400平方公里,姑蘇區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萬人,都是古城保護區。GDP只有748億,蘇州各縣區墊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蘇州城區不繁華的原因。

無錫主城區梁溪區面積65.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1.47萬人(2017年)GDP1230億,常州主城區鐘樓區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5萬人(2017年)GDP689億.

這些地方使我們常去的地方,都是以第三產業為主的服務型城區,對比可以看出,無錫主城區人口密度最高,給人的感覺最繁華。


社論消息


作為一位金融從業人員,我們從最新數據可以瞭解到,2018年蘇州市GDP總量18500億元,無錫市為11439億元左右,常州市為7050億元左右。三者相比相差還是很大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可以從3個方面分析考慮。

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28228元,蘇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63500元,無錫市人均可支配收入50373元,常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45933元,三者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三者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蘇州略高,無錫和常州相差不是很大。

第二,產業發展水平。蘇州,無錫,常州三市都有著新興工業園區。但蘇州在這方面做得更好,經濟強縣有很多,比如崑山、張家港、常熟、太倉等,都建立很多工業園區,積極發展工業。相比無錫,常州,在工業園區方面沒有蘇州發達,產業水平和蘇州有一定差距。

第三,產業佈局。蘇州市區發展水平不高,主要是一些老城區需要保護,更多側重於一些周圍縣級城市建立工業園區發展產業經濟,而常州和無錫的產業佈局也類似,市區工業園區相對較少,更多是在市區周圍搞工業發展,產業佈局不在市區內。所以市區主要靠消費拉動增長,三者情況市區情況差不多,所以市區GDP相差不大。

總之,江蘇自古以來就是富庶之地,更多的商人以及工廠都有建立,人流湧動,商業發達,現在跟更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轉型。蘇州相比無錫和常州更為發達,無錫和常州需要努力追趕。
歡迎各位小夥伴留言評論,我們一起交流,喜歡的點個贊哈!


財e有道


我看了不少的評論,發現都是外地人在這裡評論蘇錫常!!!對蘇錫常的地理和歷史沿革和發展完全不懂!只會道聽途說,人云亦云!歷史上的蘇州府和常州府很牛,其中無錫這個名稱是無錫縣,地盤很小,但是經濟牛逼,古代是赫赫有名的米市。後來獨立出來的無錫縣,在清朝太牛逼了,被拆分為無錫縣和金匱縣,隸屬於常州府,兩縣共用一個縣城,西邊是無錫縣,東邊是金匱縣。不過後來又合併一起了。這就是為什麼網絡裡一直傳著無錫屬於常州的說法!其實古代,各縣都是獨立的,與府城不搭界,各自都只會說自己是武進人,金壇人,無錫人,而不會說自己是常州人。古代常州府,通常的叫做一府八邑,感興趣的人可以去查一下!而無錫的歷史也可以去了解一下。建國前的無錫就是前五的工業化城市。又是江蘇第一個地級市。無錫大市,是無錫+宜興+江陰!這裡面繼承了常州府的五邑,所以要說傳承吧,無錫更能代表古代常州府。如今的常州市,是因為府城所在地就在常州,所以繼承了府城地,外加城墎縣武進,以及陽湖縣(武進湖塘以及往南一帶)。按照當初的劃分來說,無錫和常州都是一市三縣。其中常州的金壇和溧陽很弱,所以總量來說常州大市要吃虧一些,但是城市經濟,錫常相差不大。這裡還要說道,當初無錫縣城變成了無錫市,周圍的農村叫做無錫縣,是城墎縣。無錫市獨立了,而無錫縣隸屬於蘇州專區,看清楚是專區的概念。後來成立地級市,無錫縣劃歸無錫市管轄了。所以我小時候還總說無錫屬於蘇州的。蘇州吧,為什麼這麼牛,她得到了一市六縣!然後吞併了吳縣和吳江,組成的蘇州市區。所以蘇州市區經濟總量和地盤都要大不少。但總體來說,蘇錫常市區相差不大。要是從人均和地均來看,無錫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蘇錫常其實民間交流頻繁,風俗相同,也沒啥好比來比去的。倒是不少外地過來打工,置業,安家的移民,倒是為了那麼一點點虛榮心,到處對比這三個城市。


帝雉mxm


不請自來,作為一個居住蘇州二十年的新蘇州人,無錫、常州由於工作和其他因素常去,城區GDP角度看可能差距就和你親眼看到的一樣沒那麼大。但蘇州的高明在於犧牲了古城區的GDP來保護古城,蘇州古城的美在無錫來講可能是要到盪口才能看到,常州去哪看我還不知道。這種保護隨著時間流逝越發難得和珍貴。要論繁華,蘇州園區環金雞湖區域是不錯的,無錫、常州對等繁華之處相對規劃要遜色一些。園區比照新加坡規劃,但其實新加坡的住宅區和工廠區分隔較遠,園區還是太近了,這個感覺不好。


吳自鑫


無錫蘇B、常州蘇D、蘇州蘇E的排序,也是70、80年代初期蘇南城市市區經濟實力的顯現,作為蘇南模式縣域經濟的蘇錫常的母縣經濟實力對比,也是無錫縣強於武進縣強於吳縣!

經濟強則城市強,從當時城區面貌也是無錫強於常州強於蘇州!當時不是說蘇州出於保護古城而不開發,而是經濟實力不濟,相比錫常,無力在老城區大搞城建!

但後面九十年代,蘇州藉助中新政府合作開發的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彎道超越,經濟實力趕上直至超越錫常市區,並且依託緊鄰大上海的區位優勢,市區經濟實力也逐步拉開錫常,加之後來國家對於歷史文化的保護越來越重視,蘇州老城區就作為歷史文化區保護不開發了!

但這也造成了蘇州核心區域商業老化落伍,並不能形成無錫三陽廣場這樣的中央核心商區了!而高度集聚的核心商務區是成為大城市所必備的,蘇州老城區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了,所以蘇州給人的感覺更多的是小橋流水,而不是經濟高度發達繁榮的大都市了!


八音澗


對於蘇錫常三個地區來說,從八十年代開始,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八十年代,常州扮演了蘇南領軍城市,以輕紡工業為主,一度被稱為“小上海”,經濟增長速度也明顯快於蘇州和無錫,是全國“明星城市”。尤其是紡織產品,更是受到了各地的廣泛關注,成為紡織城。到了九十年代,無錫因為“頂風”投資了一批項目,如小諾黴素、小天鵝洗衣機以及鋼鐵廠等,甚至當時的無錫市市長還被中央點名批評。但是,正是這些投資項目,讓無錫成為了蘇南的領軍城市,經濟一度把其他兩個城市拉下了一段距離。但是,很快地,蘇州就因為新加坡工業園區的建設,以及下轄縣的經濟快速增長,超過了無錫,把常州越拉越遠。如果用同為蘇南城市的鎮江做參照物的話,蘇錫常加南京與鎮江的經濟關係就是,常州是鎮江的兩倍,無錫是鎮江的三倍,南京是鎮江的四倍,蒙族是鎮江的五倍,且這種關係已經維持了多年。

從城區經濟來說,按理,無錫的經濟實力應當好於蘇州和常州,為什麼反而是三個城市中總量最小的呢?原因應當在於,蘇州把吳江和工業園區都算進來了,常州則把武進和金壇也拉進來了。無錫最好的江陰則沒有能夠拉進來做城區。自然,也就比不上其他兩個地區了。實際情況是,無錫真正的城區經濟還是不錯的,是比較強的。無錫與蘇州的差距,主要是所轄縣市,常州更是將武進和金壇拉為城區後,就只剩下一個經濟並不發達,或者說與蘇州、無錫兩地縣市差距比較大的溧陽了。所以,整體實力相差很大,並已經被南通超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