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

自《舌尖上的中國》開啟一波美食紀錄片大熱後,各式各樣的美食紀錄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中國養生講究“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早餐在三餐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日出之食”更是喻以人們對光明、美好的生活的希望。

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

該片以“最壯美的日出”、“最地道的中國早餐”、“最可愛的中國人們”的“三個最”核心概念貫穿全片,通過“食客”、“早餐製作者”、“食材”之間的關係,將全國各地豐富多彩的早餐品類、勤勞質樸的勞動人民,真實生動的呈現在觀眾眼前。

早餐是唯一一種一個人就能完成儀式感的食物,它意味著自律的生活、規範的健康管理,甚至是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而街邊中式早餐熱鬧蓬勃,暖胃暖心,透著人情味兒。

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

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

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

《日出之食》第一季一共四集,遍訪了北京、陝西、湖北、雲南四個省份的早餐。

鏡頭的運用上,高光、清晰、色彩飽和度高,每一幀都是食物AVi,色相極佳,讓人垂涎欲滴。

四集下來,講述的早餐上百種,短明快,但色香味俱全。

《日出之食》裡以我們最為熟悉的米線開頭,但外地人眼中米線只是米線。

而在雲南人眼中:米線分為過橋米線、豆花米線、滷米線、涼雞米線等十幾種。

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

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

賣喜洲粑粑的小店,統共就夫妻倆人。丈夫負責吆喝收錢,妻子坐在室內親自和麵入餡兒。

玫瑰醬加豆沙,或者蔥油加肉。筋道的麵餅放在火上一烤,鬆脆酥軟。

南詔國開國皇帝細奴邏的獨創食物——耙肉。

要把12個月以上大的豬的前腿肉,放在木炭上烤香, 再熬煮到一夾就爛就的狀態。

入口即化,細嫩香甜,和下水即軟的餌絲煮在一塊,軟綿又有嚼勁。

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

其他各式各樣的早餐。

或湯湯水水,鹹鮮熱辣,一股暖流下肚。

或餅面和火炭碰撞較勁,滿口咔嚓香脆。

都讓人饞到口水三千,飛流直下。

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

家住陝北的張隨柱,為小孫子準備百日宴,需要50斤掛麵。

和、擀、晾,每一步都親力親為。

麵條用長筷子撥開;

意義風發,輕快地抖動。

雖然只是簡單的食物,卻看出了歡快的意蘊。

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

其餘三地,早餐自然各有不同,口味相去甚遠。

但好吃的奧秘,無非都是對食材和做法的講究。

北京最有名的羊肉燒餅。

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必須選草原上自然放養的溜達羊才能肉質鮮香,得用洋蔥去掉羶味,拿蔬菜泡的水和餡兒,這樣出來的肉餡才能不幹不燥。

武漢的鮮魚糊湯粉。

魚湯要熬7個小時,火候時間都是一門學問。

短了發腥,長了魚肉要爛。

首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紀錄片,看完讓我又爽又感動

關鍵不在於吃什麼。而在於食物所帶來的儀式感和滿足感。獨自吃晚餐的人是無人看管的宅犬;一個人吃夜宵幾乎等同於單獨去逛遊樂場。一人食差不多成了喪氣和寂寞的代名詞。

而只有一樣食物,無論何時,都飽含著食客對生活的熱情,那就是早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