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憲法和華盛頓有關係嗎,為什麼?

勇氣回答

華盛頓主持了1787年的費城制憲會議,並在1789年憲法生效後就任首任總統,但是美國憲法的制訂跟他關係不大。


美國是1776年7月4日宣佈獨立的,憲法的制訂要往後拖十年多,在這個期間,美國還不是現在這個國體和政體,而是依據“大陸會議”起草,13個州批准的《邦聯條例》組建的鬆散聯合體,是一個有嚴重缺陷的國家框架。邦聯條例的條款太過寬泛和空虛,大陸會議只能說類似於政府(實際上美國建國頭十二年相當於無政府狀態),但根本缺乏政府的職能,沒有總統,沒有執行機構,甚至沒有徵稅權。

後世畫家霍華德·錢德勒·克里斯蒂繪製的憲法簽署時的情景


獨立戰爭期間這種國家組織結構的缺點已經非常明顯,最主要是遭到軍人們的抱怨,因為大陸會議太過無能無力,導致軍隊經常薪餉無著落,缺衣少食,沒有足夠的槍支彈藥,戰爭期間拖欠軍人們薪資和撫卹金的問題,一直到建國後幾年都不能解決。為了打獨立戰爭,美國也欠下大量債務,但如果不解決國體問題,根本無力償還。


所以建國後十年間,社會比較動盪,發生了很多群眾騷動,債主衝擊地方政府的事件,甚至有軍人要發動政變的傳聞。但軍官們的不滿是非常強烈的,全靠華盛頓憑著自己的威望平息下去。這就是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的背景,各州代表重聚一堂,試圖制訂一部憲法,建立一個比較高效有力的聯邦政府,規範聯邦和地方的權責關係。


制憲會議上,各州代表有的是開國元勳,有的是法官,有的是律師,對未來的憲法與國體辯論非常激烈,吵得不可開交,有幾次甚至都快開不下去了。若是今天的中國人穿越回去旁聽費城制憲會議,必定興致索然,哈欠連天,因為整個會議大家多數時間是在扯“雞皮蒜皮”的小事兒,沒有激動人心概念,也沒有什麼宏圖大志。就像十幾個小家庭要湊在一起過日子,各家(各州)派出幾位賬房在一起討價還價,精打細算,醬醋誰來買,油鹽如何分,飯菜怎麼做,賬怎麼算,很多都是瑣碎的技術性問題。


因為華盛頓威望很高並且充當會議主持的角色,要儘量保持中立,所以他很少發言,也不會表達傾向性,偶爾發幾句言,要麼勸大家心平氣和好好討論,要麼是有關議程問題,比如“會議紀錄我以後怎麼處理?”。他私底下對於制憲會議上的激烈爭吵感到絕望,他說過:“這部憲法能維持20年就不錯了!”會議上的辯論和發言主力,是傑斐遜、漢密爾頓、富蘭克林、麥迪遜這些人,憲法與後來的《權利法案》與他們關係也很大,其中麥迪遜被稱為美國憲法之父,而傑斐遜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有很大的貢獻。


另外,華盛頓是軍人,忠厚長者,他文化水平也不高,憲法問題的討論超出了他的興趣和知識範疇。不過會議紀錄由他保存,直到第二個任期快結束才交給國務院。

左圖是美國憲法之父詹姆斯·麥迪遜,制憲會議的召開跟他的呼籲和籌劃有關,他提出的《麥迪遜方案》中很多條款與理念被美國憲法採納。右圖是傑斐遜,他是制憲會議與漢密爾頓相對立的主力辯手,對後來的憲法第一修正案有巨大貢獻,第一修正案又對美國的歷史和政治有深遠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