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1842年《南京條約》簽署後,西方攝影師開始在香港、廈門、上海等通商口岸開設照相館。至今可考的中國最早的照片是1844年法國攝影師于勒·埃及爾在澳門所拍攝的清朝官員耆英的肖像照。此時西方人的腳步仍停留在長江以南,中國皇帝不准許西方外交官和商人長駐北京,直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爆發,外國人才真正進入北京。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以征服者的姿態踏進北京城,英軍攝影部主任費利斯·比託和法軍測繪部主任查爾斯·杜賓拍攝的照片,是北京最早的影像。由於咸豐皇帝率后妃和親信大臣逃到承德,英法聯軍未遭遇任何抵抗就由安定門進入北京城。在相對平靜的狀態中,比託拍攝了大量皇家園林的照片,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清漪園(今頤和園)。1862年比託的作品集結成冊,出版了《中國影集》,其中六幅標識為圓明園被毀之前的建築。

1860年10月的某日,比託將他的照相機安放在正陽門城樓上,把正陽門以北的古老都城收入鏡頭之內。比託捕捉到的畫面與今天車水馬龍的現代城市有著大體一致的格局,風貌細節上卻早已滄海桑田。那是與北京有關的攝影史能夠追溯的起點,成為我們穿越150年窺見老北京真容的唯一途徑。請您把手機橫過來,細細地品味穿越了一個半世紀走到您面前的老北京。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以當時的攝影技術,沒有哪支鏡頭能將北京的全景“盡收眼底”。比託拍攝的北京全景照片,實際上是6張照片拼接而成。在比託的年代,拍攝這樣的照片是一項技術要求非常高的事情,每拍完一張照片後必須調整相機的鏡頭方向,完全依靠肉眼的觀察和判斷來保證影像的連續。

全景照不僅花費精力,花費的時間也很長。在1860年,比託採用的技術還是溼版攝影法,底片要在拍攝時現場製作。拍攝時,每張照片的曝光時間也比現在要長得多,即便是在晴朗的室外,曝光時間也要2秒,室內則需要10秒以上。這種攝影技術只能拍攝靜止的景物或人像,一旦被拍攝對象處於移動狀態,就會造成影像虛幻或者乾脆拍不下來。再加上比託拍攝的時間正值北京十月份的正午,街上幾乎沒有行人,因而,在這張偌大的北京全景圖中,只留下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蹲坐在牆根的人,在拍攝時姿勢未變,相對清晰,另一個賣蘋果的小販,因為身形移動而變成了一個模糊的人影。

比託拍攝了最早的北京全景圖。以蛋白照片的標準來說,其拍攝質量、清晰度都達到了極高水準。但是,這張全景圖畢竟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畫面昏黃,原本城市的景深和層次感變薄了。而且,囿於當時的照片拼接技術,六張蛋白照片的銜接部分有明顯的線條痕跡,對全景畫面造成了割裂感,削減了北京城全景的壯闊氣派。

2013年,秦風老照片館在這張全景圖原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復。整個照片的底色恢復為黑白,去掉照片銜接部分的黑影和模糊之處,最後再設定光源,加強景深……五個多月的修復工作等於是重新描繪了整張照片。目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北京全景照片,忠實地重現了比阿託鏡頭中的老北京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比託雖然是隨軍攝影師,並以戰地攝影聞名,但他的風光和人像作品卻寧靜而平和。這種感覺在他拍攝的北京城全景中更能深刻地體會到。這張圖中,沒有戰爭的硝煙和狼藉,古都北京是那樣的肅穆、祥和。這座城市特有的感染力,是每一個發現美、記錄美的攝影師無法抵擋的。

下面我們就為您挑選了幾個鏡頭細細品味當年的老北京。

大清門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大清門是皇城的正門,建於明永樂年間,門南面曾懸一石匾,上有青金石刻字“大明門”。清軍入關後,順治元年(1644年)改稱“大清門”。

1912年10月9日,北洋政府在辛亥革命週年慶的前一天欲將匾改成“中華門”。當時最省事的辦法是將“大清門”的匾翻面,重新刻字。但工匠們摘下這塊匾才發現,當年順治帝已經用過這招兒了,只得臨時製作一面橫木匾,幾年後換成中國建築傳統華帶牌樣式的豎匾。1954年為擴建天安門廣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此門被拆除。

畫面中的大清門只是拼接照片其中一張的局部,如果將其放大到足夠大,還能看到大清門旁邊的牆上擺放著一排刀。當時清軍的火槍只裝備給火器營、神機營等“精銳部隊”,看守紫禁城的御林軍只有冷兵器可用。這些刀應該屬於看守大清門的門衛。比阿託拍攝照片的成像質量和清晰度令人讚歎。

正陽門登城馬道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為了向高高的城牆上運送武器輜重,北京的城牆內側都要修建左右對稱的緩坡道,並利用磚的稜角砌出澀角,增大摩擦力,方便車馬上下;馬道下方往往設一朱漆柵門,有衛兵把守。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城內的軍隊已經散退,照片中前門西側的馬道大門緊閉,已無人把守。

天棚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老北京有句形容四合院的俗語叫“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其中“天棚”是炎炎夏日裡,在大戶人家的四合院搭的一種蓆棚,有專門的棚鋪負責。用竹竿搭起高高的架子,大棚搭起後可罩住整個院落,頂部留有空當。空當口上搭有可捲起來的席子,早晚可拉開通風透氣,中午太陽暴曬或下雨時,拉動繩子可放下席子,擋住空當。待伏天結束,仍由棚鋪負責拆除天棚。英法聯軍到達北京的時間正值伏尾,照片中可以看到好幾個院子都搭著天棚。

千步廊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在天安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大清門構成的T字形廣場裡, 東西兩側就是千步廊 , 是“吏兵兩部月選官掣籤,刑部秋審,禮部鄉會試磨勘”的所在。

大清門“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石獅各一, 下馬石碑各一”。這塊“正方地”被稱為棋盤街或天街,“街東坊曰敷文,為東江米巷;街西坊曰振武,為西江米巷”。振武牌樓四柱三間沖天式,額為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振武”。這座牌樓最早稱為“武功”牌樓,順治年火災後改名。

大清門是皇城的南門,因此通過被稱為“天街”的大清門前東西向的棋盤街, 無論官員平民,都要下馬或下轎,此街兩端各設一通下馬碑。

全景圖中的人影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照片中這個抱膝坐在棋盤街值房前的人是整張北京全景圖中最清晰的人物形象,說明他在照片曝光期間沒有大的動作。當時正值正午時分,坐在太陽下一動不動,很難猜測原因為何,為今天的觀者留下了小小的疑問。

離他不遠的是一個蘋果攤,小販在拍攝時正好移動,因而影像虛化成一團。倒是攤位上的蘋果清晰可見。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的十月 , 正好是蘋果的主要產期。這張照片雖然是黑白照片,但看得出蘋果又大又圓,留下的影像顏色很深,應該是果色紅豔,想來美味至極。

天街旁的商鋪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大明門前棋盤天街, 百貨雲集,乃向離之景也。”自明代起,天街旁就是非常繁華的商業區,可見“國家豐豫之景”。照片中,大明門隨著朝代更替改成了大清門,而天街四周仍是商館林立,靠近正陽門的這家叫“天來號”的商鋪,招牌上寫著“自置雨衣油單”和“發賣高麗紙張布疋”。高麗紙,顧名思義產自高麗,質地堅韌、光潔,受墨微滲有韻,宜做書畫之用。

宣武門城樓和箭樓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宣武門位於內城南垣,中軸線以西。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京城南擴修建此門,明清時走陸路往南方,多是出宣武門。

妙應寺白塔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妙應寺白塔建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塔身通體白色,高大的塔身豐富了北京的天際線。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妙應寺毀於一場大火,唯獨白塔倖存。

振武牌樓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振武牌樓最早稱為“武功”牌樓,順治年火災後改名,1954年被拆除。

敷文牌樓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這座牌樓與振武牌樓遙遙相對,原名“文治”牌樓,後因一場火災改名為“敷文”。

下馬碑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大清門是皇城的南門,門前東西向的棋盤街被稱為“天街”,無論官員、平民,行至此處都要下馬或下轎,此街兩端各設一處下馬碑。

前門貼告示處

罕見!北京第一張全景長圖,帶您瞬間穿越150年

前門是北京內城的南大門,商賈雲集,故在門內東側專設有佈告欄用於張貼告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