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貴在“研”

聽課貴在“研”

聽課是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所以,聽課是各個學校常規的教學研究活動,不少學校還明文規定了教師每個學期聽課的節數。不過,聽課只是一種感性認識,研課則是一種理性思考,所以,提高聽課實效重在“研”。如果教師只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聽課節數,聽而不研,一聽了之,則教學能力很難得到提高。

一、聽課前要注意研究教材教法

要想在聽課中真正有所收穫,聽課前就要做個有心人。首先要弄請楚將要聽的是什麼內容,如果教材內容不熟悉,最好把相關教材、教參找來翻閱一下,強化對所聽課內容的理解,弄清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難點。然後很快構思一下,如果自己教這個內容,該怎樣處理教材,該選擇什麼教學方法,需要使用什麼教具等。想想什麼地方值得注意,在頭腦中粗線條地勾勒出教學思路,以便在聽課的時候及時進行比對。這樣聽起課來才會心中有數,有效接納執教者的長處。如果課前不做任何準備,踏著上課鈴聲匆匆走進教室,隨著下課鈴聲匆匆走出教室,聽與不聽,在對此課的認識上不會有多大區別。

二、聽課中要注意研思師生表現

進入課堂後,聽課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切忌交頭接耳,因為這樣不僅會干擾師生上課的情緒,更會影響自己聽課的注意力。聽課時不要把自己當作局外人,認為只是來“聽”的,而要全身心地投入。要聽執教者如何巧引善問,要聽學生如何巧思妙答;要看教者對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要看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熱情;要捕捉課堂中師生的語言和表情,簡明扼要地記下教學過程,對課堂中精彩的教學環節或有問題的地方則要作詳細記錄。聽課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所以,聽課者不僅要聽、要看、要記,更要及時對課堂的一些情況作出初步的分析和判斷。鄭板橋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就是說研思的重要性。聽課過程中,我一方面要研思執教者對教材教法的處理和選擇是否得當,教學內容的處理、表達是否科學、完整,教學重點是否突出,教學難點是否突破了,教學是否有創意,教學是否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學是否體現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教學是否有效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要研思教者的教學思路與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的異同之處、得失之處,揣摩執教者的教學藝術和風範,趨利避害,在聽課筆記上及時加上批註,有效借鑑。

三、聽課後要注意研討課堂得失

蕭伯納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個蘋果,而我門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將有兩種思想。”所以,我們要養成與人交流、分享的習慣。聽課的老師要及時梳理聽課時的所思所想,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將“聽課一得”寫成文,如果時間不允許則可以列舉條目,有次序地記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果有機會,要及時與執教者進行交流,瞭解一下執教者是怎麼準備這節課的,以及上完此課後的感受。不管此課上得是否成功,對自己來說都是有益的借鑑。

另外,聽課者之間要進行及時交流,分享各自的所思所想。如果安排了集體說課評課則最好不過,這樣可以藉助集體的智慧與力量進行集體研討,交流思想,反思問題,依靠集體智慧釋疑解惑。在集體研討交流的過程中,既要善於傾聽他人的發言,更要有條理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敢於亮出自己的觀點,敢於爭辯,敢於碰撞,這樣就會冒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如此,便能在爭鳴中深化認識,在參與中提升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