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米脂學生遇襲案震驚輿論 遵循“三同步”原則穩控輿情

【輿情事件】

陝西米脂學生遇襲案震驚輿論 遵循“三同步”原則穩控輿情

1. 學生放學遭遇襲擊 引發輿論震驚

2. 官方迅速發佈通報 “權威通報”戰勝“小道消息”

3. 動員社會各界提供援助 引導輿論傳播正能量

4. 各項處置工作有序推進 獲輿論理解和認可

5. 部分自媒體深度挖掘 衍生輿情再掀波瀾

【輿論觀察】

該案引發輿論一片譁然,除了憤怒與震驚等情緒性反應,輿論還對校園欺凌、校園安全、心理救助等話題進行深度反思和理性探討。

輿論憤怒譴責聲佔主流 建議嚴懲呼聲高漲

該事件中,手無寸鐵且缺乏防衛意識的未成年人與早有預謀且手持兇器的嫌疑人之間形成鮮明對比,對公眾造成強大的心理衝擊。輿論場中怒斥嫌疑人“無人性”、為死傷學生哀悼祈禱的聲音佔據主流,如澎湃新聞網譴責稱,每一個逝者與傷者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痛,駭人的慘劇讓人不寒而慄;網民“@要cool”評論稱,“行兇者向手無寸鐵的學生伸出匕首,踐踏的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底線”。大量網民強烈呼籲有關部門嚴懲行兇者,輿論場上群情激憤。

“校園欺凌”成犯罪動機

輿論反思如何幹預

近年來,以中小學生為傷害對象的惡性案件並不鮮見,事發後經過調查,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往往是厭世、洩憤、報復社會等非理性因素。但在該事件中,嫌疑人的作案動機竟然是曾在該學校“遭到欺負,記恨學生”。因此,輿論在分析該案時,也對如何幹預校園欺凌進行了反思。如中國青年網評論表示,“對於校園欺凌,各級教育部門有沒有及時反思處理、學校管理者和老師們有沒有針對性措施、有沒有對遭受欺凌者救濟或心理干預、有沒有及時調整衝突雙方的心理狀態、社會家庭有沒有足夠重視進行亡羊補牢,都值得各有關部門、個人細細思索、反覆改進”。

校園安全仍存隱患 如何自救成熱議焦點

此次事件發生後,校園安全話題再度引起輿論熱議,其中一些輿論總結了當下校園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如中國青年網評論指出,“雖然在頂層設計上,國務院辦公廳已經出臺了《關於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但在基層點多面廣的中小學幼兒園,囿於物質條件和監管認知的差異,安全防護和風險防範的能力亦呈現出不平衡、不均衡的客觀差別”。此外,還有部分聲音對加強校園安全管理提出了建議,如網民“@Nick-hahaha”指出,“需要提升孩子的自護自救能力,讓他們學會有效逃生避險,最大限度地降低突發暴力事件的傷害”;一位榆林公安幹警為孩子們總結的突發情況自救建議,如“跑起來”“會躲避”“要冷靜”等,立刻刷爆了當地人的朋友圈。

心理救助成輿論新話題 或成為後續關注點

近年來,造成重大傷亡的校園安全事件發生後,相關部門提供心理救助、心理疏導的速度和力度較以往有明顯提升。在此次事件中,榆林政府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事發後及時啟動了心理救助,救助對象涵蓋遇害學生家屬、傷者及傷者家屬,目睹現場的學生、家長以及觀看過視頻和圖片的人,輿論對此給予好評。與之相對的是,相關媒體報道也呈現增多趨勢,中國青年網、《南方週末》連續發文從心理救助、疏導的角度關注此事,如《南方週末》援引參與救治的心理專家觀點稱,由事件引發的應激障礙仍無法判定,該事件帶給相關人員的震動可能會產生新的情緒問題。此外,呼籲對遇害學生家長、受傷學生及時進行心理干預的網民也不在少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