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實力明明不如美國,卻還要去招惹美國,這是為什麼?

第一軍情

二戰中日本實力不僅不如美國,差距還挺大,但是最終還是招惹了美國,綜合原因有二,一是美國在太平洋和日本的幾十年鬥爭中,一直採取保守和讓步的態度;二是日本狂妄自大,在取得大部箇中國累累碩果後,感覺有和美國一拼的實力。

圖為美國大黃蜂號航母上停泊的B-25轟炸機。

當時的亞洲太平洋地區,除了日本外,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且這些國家各種礦藏和物產資源非常豐富,一戰到二戰歐洲各國在太平洋的勢力衰弱,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政策是經濟掠奪和殖民統治,所以日本想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實現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就必須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而主要對手就是美國。

二戰時,日本以造郵輪名義拼命造航母,一旦開戰,把郵輪上層建築去除鋪上甲板,就是一艘航母。

在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和日本開始瘋狂的海軍軍備競賽,為了解決太平洋地區的問題,在1924年,美日英法等國在華盛頓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美英日為5:5:3,日本通過降低海軍比例來換取了美英等國不在太平洋地區繼續擴大海軍基地的條件,美國作出了讓步。

圖為二戰時美軍謝爾曼坦克上梆子日本的坦克,在美軍坦克面前,日本坦克跟玩具一樣。

918事變後,日本勢力惡性膨脹,1934年日本美國,日本將於1936年單方面終於當年在華盛頓簽訂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日本更於1938年發表了宣言書,指出要重新構築大東亞的秩序,這個宣言書明確了日本將排除美國在太平洋的勢力,獨霸亞洲的想法,而美國之前的胡佛政府對日本的態度是不採取任何措施,繼任的羅斯福政府前期也是承襲了胡佛的政策,避免介入,而且對日本的戰略物質照常供應。不過與此同時,羅斯福倒是採取了一些備戰的措施,1938年美國通過了海軍擴戰法,擬建造120萬噸海軍裝備。

圖為美海軍陸戰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

當時的太平洋地區,雖然有英、法、荷、美殖民地,但是因為二戰在歐洲戰場盟軍的失利,短期內無暇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況且太平洋地區的盟軍部隊多數是當年招募的殖民地軍隊,素質、裝備很差,戰鬥力很弱不夠成威脅,就剩下個美國,但是日本當時估計美日的海軍比例為8:10,雖然戰鬥力有差距,但是空軍大致一樣,日本陸軍優勢於美軍,所以有取勝的把握。

圖為新幾內亞,當地原住民幫美軍抬傷員。

而1940年9月至1941年初,美、英等盟國召開的華盛頓會議,確定的《ABC-1協定》,仍然以歐洲為主戰場,亞洲只採取防禦措施,而此防禦的重點還定在了新加坡,1941年7月日本進駐印度支那南部,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所有銀行存款,斷掉了對日本的石油出口,但日本仍不以為然,美國終於明白了日本的野心,於是派出麥克阿瑟組成的遠東司令部,但是麥克阿瑟錯誤的估計日本會向菲律賓侵略,壓根沒想過珍珠港什麼事情。而日本此時一邊打著幌子和美國談判,一邊具體了太平洋侵略戰爭的計劃。

上圖這張照片揭露了戰敗的日本:一個日本火車站,美國軍官、日本女人、旁邊戰敗的日本軍人和骨灰盒。


圖文繪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要弄明白當時日本人決定對美宣戰的動機。

戰爭,簡單概括其實就出於兩種目的: 1.侵略 2.防禦

當時日本和美國的綜合國力對比相差懸殊,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實。侵略美國?日本人當然不是傻子,沒有那隻猴子會無緣無故招惹一隻老虎。既然侵略的目的不成立,那麼顯然是後者了。日本人其實是在作繭自縛導致的絕境中被動的做出“蚍蜉撼大樹”的無奈選擇。

為什麼說他被動呢?從歷史中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這就需要回到當時歷史時間點,結合當時的日本和世界的局勢綜合的進行分析。把視角切換到珍珠港事件之前,看看美國和日本當時的國內狀態以及二者存在的最主要矛盾。

日本--軍國主義迫切的擴張的野心

日本是個後發的島國,島國就意味著資源少,市場小,他們天然有擴張的需求。後發國家意味著那個時候世界基本已經瓜分完畢了。總的來說,日本走軍國主義的道路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他們得罪西方國家,宣佈開戰也是遲早的事。

珍珠港事件的起源是南部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印度支那位於印度和中國之間,這一塊在當時是法國的殖民地。這個地方的資源很豐富,盛產大米和橡膠,隸屬於法國維希政府。法國維希政府實際上是德國的傀儡政府。他們的情況是既不完全配合宗主德國,也不強烈反對德國的指導。

德國日本結成盟友,商定允許日軍5萬人進駐印度支那北部。日軍第五師團的一個大隊,在這個時候擅自從鎮南關提前進入印度支那領土,法國維希政府開始強烈抵制日本的入侵。日本的高層處罰肇事者,然後接著談判,再次商量進駐時間。剛剛商量妥當,日本在前線指揮戰鬥的兩位參謀長,擅自作主從陸海兩路向印度支那進攻。

國際社會聽到這個消息後一片譁然,日本這個行為直接威脅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於是美國和英國聯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以當前的戰爭開銷計算,日本的石油儲備只能維持三個月。沒有石油,三個月後所有的飛機大炮都會變成廢鐵。這時候擺在日本面前的就兩條路,一條是放棄“七七事變”後吞併的中國土地,退回到以前的狀態。第二個選擇就是投入所有的資源來一場速戰速決的戰鬥,先打通石油的供應渠道,解決石油的供給問題。不甘心的日本人選擇了後者,希望以速度取得前期優勢的戰術將美國人逼到談判桌上來,偷襲珍珠港等一系列的行動為談判增加砝碼!

美國--經濟大蕭條急需戰爭來刺激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成為最大贏家,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但好景不長,1929年10月開始,華爾街的股市突然暴跌,短短兩個星期之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它引起了可怕的連鎖效應:股市崩潰、銀行破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農民貧困、購買力下跌。失業人口增加到了1500萬,美國的經濟徹底崩潰。

羅斯福總統上臺後,開始推行“百日新政”,接二連三的推行各種法案以及大搞基礎建設。通過增發貨幣短期內緩解了通貨膨脹。羅斯福的這一套組合藥劑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一個星期之內,全國四分之三的銀行重新開業,證券交易所的銅鐘再次響起,紐約股價上升了15%。但是,羅斯福的新政和胡佛的政策基本上都是殺雞取卵的招數,在短期內當然是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長期來看,這些招數都會大大傷害這個國家的經濟基礎,自由市場制度在這個時期內被強力壓制。

羅斯福的新政其實並沒有真正帶人民走出大蕭條,只是帶來了一個即將走向繁榮的假象。到了1938年,這個假象達到了極限,這時候美國政府終於發現,除了羅斯福口中說的,“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之外,還有其他很多事情值得恐懼。比如經濟增長又陷入了疲軟的狀態,比如國外的局勢越來越混亂,上流社會對羅斯福的態度已經從極度反感轉變成了憎恨。

這時候,美國急需加入二戰才能轉移國內日益尖銳的矛盾。

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同年,希特勒在德國成為了獨裁者。1936年,美國國內的最高法院和新政之間的矛盾達到了頂峰,羅馬 - 柏林軸心國成立。1937年日本開啟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美國經濟二次觸底,比第一次大蕭條還嚴重,這時德國吞併了奧地利,開始全世界範圍內的侵略戰爭。

隨後,英國彈盡糧絕之時,丘吉爾向羅斯福求助,羅斯福思考後拿出了著名的“租借法案”。這個法案,讓美國有了“世界警察”這個角色。這個法案規定,任何一個國家,只要總統認為它的國防對美國國防至關重要,那麼美國就可以為它提供援助。

這時,美國要做的就是等待一個加入戰爭的契機,而日本人正中其下懷。

海權論--爭奪太平洋霸主

《海權論》一出版即引起關注,美國、日本、德國與前蘇聯等國都先後將其作為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方向指導。被譽為是近代制海權理論的奠基之作。所以近代列強對海洋的控制十分重視,而其對作為島國的日本而言,重要性更不必多說。

美英對日本經濟封鎖後,東南亞是日本獲取石油、橡膠等重要資源的唯一選擇。所以被掐住脖子的日本人不甘心放棄其擴張的野心而選擇狗急跳牆的襲擊珍珠港。

羅斯福在歐洲企圖用嘲諷激怒希特勒使其攻擊美軍的方式加入二戰,但屢屢失敗。正找不到參戰的理由呢,日本人就送上門來。隨後,美國全國動員,戰爭機器運轉起來。新的海軍艦隊浩浩蕩蕩的開往西太平洋。

現代戰爭--本質是比的綜合國力

從美國參戰以來,美國國內的經濟狀況一路好轉,失業的人找到了工作,糧食價格開始增長,股市也回到了大蕭條之前的狀況,連和平時期最無所事事的婦女都參加了社會勞動,前面如噩夢般纏繞在美國人民身上的大蕭條過去了。為什麼美國的戰爭越打越強大?因為美國的大蕭條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生產力過剩造成的,戰爭開始後,所有的資源開始流動了。而且不管外面怎麼打,美國本土一直都是安全的。

而日本,在中國戰場被拖入了泥潭不能自拔,太平洋戰場又被美軍收割。本土砸鍋賣鐵的支援戰爭,最後連神風敢死隊員都是些半大的孩子。可見最後日本已到彈盡糧絕的地步了。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也是日本人忽視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國的科技力量真是太強大了,每一次戰鬥都能出現新裝備。比如夜視儀、雷達,包括後來的原子彈,都是科技發展帶來的結果。

太平洋戰爭最後的結局,隨著兩顆原子彈在日本的爆炸,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潘帕斯的藍白天1

軍迷們都知道在二戰時期,日本侵略成性,口出狂言,要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遭到失敗,在吹牛的同時,胃口到時開的很大,還要去跟美國幹一架,於是就發生了日本偷偷摸摸的襲擊美國珍珠港的事件,這讓美國感到吃驚的同時,不得不對日本宣戰。

而日軍之所以會偷襲美軍,其實是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決定的。歸根結底還是東南亞殖民地分配利益問題,使日本大本營作出了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有生力量的錯誤決定。雖然說這次行動成功,但也為日本樹立了一個大敵--美國。

  那為什麼日本在明知美國的實力後,還要去招惹呢,而不是集中所有力量進攻東亞各國?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日本自身戰略的因素,日軍想要進軍南太平洋,並獲取其中石油等等資源,美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是很大的一個威脅,日軍很怕美軍隨時干預,所以先行動手發動珍珠港事件,目的就是幹掉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為奪取太平洋制海權掃清一個障礙。

  其次,日本錯誤的估計了形勢,當時日軍進攻中國,印度都勢如破竹,佔據絕對優勢,日軍大本營自我相信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攻陷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同時德國閃擊戰攻下法國、波蘭,英國危在旦夕,蘇聯也在各戰場節節敗退,北非戰場德意聯軍也佔據主動,日軍覺得德國攻下歐洲大陸只是時間問題,法西斯統治世界的唯一對手,只有美國,所以有狂妄的情緒,貿然發動對美戰爭,實際上不到一年以後日軍本部就發現了兵力不足,中國戰線過長等等問題,德國久攻英國不下,蘇聯戰場也有僵持下來的趨勢,但已經沒法收手了。

  再次,日本內部並非一塊鐵板,日本海軍與陸軍之間關係緊張,矛盾重重。陸海軍之間的戰略不同,無法進行統一協調。隨著後期日軍陷入中國戰爭泥潭,無法自拔,因為日本海軍看到機會,利用充足的理由悍然發動了太平洋戰爭,而為了充分發揮海軍的效果,並且讓自己擺脫困境的唯一方法,那最好的方式就是開闢第二戰場,對美國開戰了。


第一軍情

三方面原因導致日本鋌而走險發動太平洋戰爭:

錯誤的戰略選擇

1941年6月,蘇德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軍部放棄了與德國一起夾擊蘇聯的北進戰略,轉而南下向法屬印度支那(東南亞)地區進軍。根據材料顯示,日本欲借印度支那為跳板威脅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從而解決一直以來困擾日本海軍的石油問題。其次,日本認為佔領該地區可切斷美英等國對中國的援助,迫使中國早日投降。然而,事態的發展卻超出了日本想象,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了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於是美國對日本予以嚴厲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的同時還對日本禁止出口石油(當時,日本約75%的石油進口來自美國)。

軍隊綁架政府

自明治維新以來,陸海軍高層官員直接對天皇負責,日本首相對軍隊沒有統帥權,這就造成了日本政府對軍隊失控的現狀。

日本被美國製裁之後,日本政府認為日美國力差距太大應極力避免戰爭,與之相反,軍方卻認為不開戰是等死,主動請戰可能還有一線生機。由於政府對軍隊控制有限,只能與美國做有限地談判周旋,於此同時,軍方在另一邊調動部隊積極備戰。

美國的強硬態度

或許是美國發現日本的外交誠意不足,或許是迫於中國和英國的壓力,最終美國沒有同意日本的談判方案。

不僅如此,美國還要求日本從中國和印度支那地區撤軍、美日同時放棄在中國特殊權益、美國只承認國民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日本原本希望美國承認南京和重慶聯合組成的政府才是中國的合法政府)等大大超出日本預想的談判條件。

美國前國務卿赫爾曾回憶稱,提交方案前他就知道日本一定不會同意美國的要求,戰爭不可避免。但赫爾沒有想到的是,11月26日他向日方提出談判條件,但11月25日日本艦隊已向東南方向進發,準備偷襲珍珠港。


參考消息

日本有一個戰略,德國統一歐洲,美國統一美洲,日本統一了亞洲。還剩下一個蘇聯,蘇聯會被迫解體。最後就剩德國,日本,美國三國鼎立。

在日本把絕大部分的精銳開到中國後,遇到了中國革命軍的頑強抵抗,深深的陷入了持久戰中,戰線越拉越長,敵後又出現了八路,其實只是佔據一些城市據點,廣大農村都是根據地。這也是犯了逐步增兵的軍家大忌。

早在日本登錄上海,淞滬會戰後,日本軍方有人提出停戰,就此劃線,防止陷入持久戰。讓蔣介石割地賠款。可蔣介石不投降。軍方又攻下南京,逼蔣介石投降。可還沒投降。

軍方又採取打通中國南北大動脈的戰略,南下徐州,打通北京徐州南京這個動脈,可在徐州一戰吃了大苦頭。又打開北京武漢廣州這條大動脈。徹底的陷入了持久戰中。站領的地方都是孤城,廣大農村都是革命根據地。

日本這時候還是想逼蔣介石投降,儘快從中國脫身。可蔣介石在重慶,還有補給,是從緬甸那邊過來的。廣大的華僑,不斷的從東南亞送抗戰物資到重慶。

日軍攻長沙企圖往重慶攻,可惜已經沒有兵力支援了,在長沙也消耗掉大部分的兵力。轟炸重慶也遭到了美國人幫忙建立的飛虎隊的抵抗。

日本犯了兵家大忌,第一逐步增兵,第二戰線太長,持久作戰。

其實日本一直想拿下中國,直到二戰結束都沒完成這一目標。

發動太平洋戰爭,目的也是切斷中國在東南亞的補給線,逼中國投降。

如果日本北上與德國共同對付蘇聯,世界真的會實現日本的三國鼎立戰略。

當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世界幾個老大都笑了。

蔣介石笑了,這就對了。美國不參戰,中國估計要亡國。

英國也笑了,美國不參戰,德國要統一歐洲了。

蘇聯笑了,日本不去打美國。蘇聯怎麼敢把遠東部隊全部調到歐洲打德國。

美國人笑了,不偷襲珍珠港,我怎麼有充分的理由參戰。統一全世界。


打土豪什麼時候分田地

日本偷襲珍珠港,幾乎一舉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這是太平洋戰爭的起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最大規模的標誌。

可日本為什麼會主動招惹比他強大得多的美國人??是日本人瘋了還是美國人軟弱可欺?原因主要是三點:

第一,美國對日本的態度逐步轉向強硬。

美國開始對日本採取強硬政策,美國人在二戰初期做的是自由主義生意,別管是法西斯國家還是反法西斯國家,美國的大商人們一律給供貨,大部分的美國人不認為這場戰爭和自己有什麼關係,我們就光榮的孤立就好了。這時日美關係還算穩定,日本需要從美國進口大量的石油和廢鋼鐵等原材料。

但是等到法國人把法屬印度支那開放給日本軍隊之後,美國人開始緊張了。因為眼看著日本衝著自己的殖民地菲律賓來了。另一方面,英國人和中國人的求援,以及各位政治家在美國掀起的輿論浪潮,也讓美國人開始態度鬆動。1940年,美國出臺了《租借法案》,同盟國國家出口物資和裝備獲得極大便利,同時對日本的資源出口被極大的限制。等到1941年7月,日軍開始南下步伐時,美國人迅速做出反制,禁止對日本的一切資源出口。要知道日本的石油進口量百分之七十左右是靠美國人供給,既然你不給了,那我就只能出兵去搶了,廣大的東南亞有豐富的石油和橡膠資源,這是日本的混蛋邏輯。

第二,德國的勝利刺激日本南下。

其實日本在二戰爆發之後一直有路線之爭,基本上陸軍傾向與解決中國問題,或者是中國的抵抗得到一定控制之後出兵蘇聯,和蘇聯紅軍決一死戰。等到蘇德戰爭爆發時日本還躍躍欲試,想出兵西伯利亞和納粹德國來個兩線夾擊。

為此日軍在之前還和蘇聯紅軍較量了一番,做出了戰略上的試探舉動,即是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局部戰爭。但是在這兩次戰爭中,號稱陸軍精銳的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打的丟盔卸甲大敗虧輸。

日本人這才發現,自己和蘇聯人的戰爭水平差距不是一點半點,想要戰勝蘇聯非得傾盡全力才有可能。但上百萬日軍深陷在中國,如何全力以赴?

而納粹德國取得的一系列輝煌的軍事勝利,則極大的鼓舞了這群日本小兄弟。尤其是德意日三國正式簽訂盟約之後,日本人更加急躁。他們絲毫不去思考德軍的戰役指揮思想和戰術裝備革新,而是在上層官僚中興起一股“不能趕不上這次公共汽車”的急躁心情,既然北方的蘇聯人不好打,去打英美人吧!同時日本國內政局發生大的變動,東條英機組閣之後,日本準備戰爭的步伐開始加快。

第三,日本在戰略上的短視和狂妄。

日本對戰爭期間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設計不僅涵蓋中國,也包含了幾乎整個東南亞。他們不知道東南亞是誰的地盤嗎?他們比誰都清楚,只是,日本國內瀰漫著一種樂觀主義心態,在很多官兵看來,大日本皇軍是不可戰勝的,大清帝國怎麼樣,沙皇俄國怎麼樣,不是一樣被日本人打敗了?更不用說在東南亞駐紮的這些白人和本地土著混編軍隊,他們一定不是對手。

據說在日本對美國開戰之前,日本海軍的永野修身大將問日本的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皇國對美開戰,你覺得有多大把握?山本五十六早年在美國做過武官,是個美國通,他是這麼回答的:“要是閣下見過堪塔斯的石油、底特律的汽車,就知道皇國對美開戰沒有把握!”永野大將很生氣,回答山本:皇國已經對美開戰,你怎麼能墮皇軍的士氣?你直接說皇國對美能堅持多長時間?山本猶豫的告訴永野大將:最多半年吧!永野修身大將一拍大腿:足夠了,皇軍武運長久,六個月內就可以擊敗美國!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中日的全面戰爭打了八年,至於六個月消滅美國?

太平洋戰爭開戰六個月後戰爭的主動權就到了美國人手裡,日本人的如意算盤怕是打錯了人。

在日本的瘋狂和一系列局勢變動下,日軍最終選擇了和英美決一死戰,開始大踏步的走上覆亡之路。


歷史風雲錄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島國缺乏資源,尤其是與軍備有關的戰略資源,如:石油、錫、橡膠等,而東南亞就有日本所缺少的一切,當時由於中國與日本的戰爭陷入僵局,英、美等西方國家對從自身利益出發對中日兩國進行禁運。當時中國工業化比較落後對石油等戰略物質的依賴程度不高,而日本則不同,急需這些資源和燃料打開戰爭局面。在持續對蔣介石誘降無果的情況下,日本軍部急需一個新的戰略進攻方向,於是出現了北上派與南下派,北上派主張進攻蘇聯佔領蘇聯遠東的廣袤地區,進而側應德國可能的對蘇進攻,主導者為陸軍,而南下派主張快速佔領東南亞地區以獲取日本所需的戰略資源,順勢切斷中國同外界所有海陸聯繫,完成對中國封鎖,主導者為海軍。先期由於陸軍在中國取得巨大戰果,佔有主動權,並且在所謂滿洲國與所謂蒙古人民共和國邊境哈拉哈河之間以及所謂滿洲國與蘇聯交界張鼓峰區域製造摩擦,分別爆發了諾門坎戰役與張鼓峰事件,日軍慘敗。



日本大本營權衡利弊後,開始傾向於南下作戰,而南下奪取東南亞不可避免的會與英美開戰。儘管日軍內部對與美國開戰持有反對意見,然而德國在蘇聯的頻頻得手解除蘇軍進攻中國東北的威脅,是日軍能夠全力對付英美。最終,狂熱與衝動戰勝了理智,日本也賭上上了自己的國運,最後慘敗於美國硬實力之下。




古姿

首先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他們在侵略中國的時候特別是9.18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給日本帶來了極大利益!使其嚐到甜頭,讓日本主張侵華派自信心極度澎湃,認為以目前日本能力三個月就能讓中國滅亡?而當時日本在佔領東北後,日本國內也出現不主張繼續侵華派,並向天皇遞交了以東北富饒的資源足矣解決日本國內的資源短缺的問題?這個人就是近衛文墨,近衛文墨是日本國內政治家,文學家其家族在日本的影響力也是舉足輕重的!所以日本國內也不得不慎重考慮!而以對華侵略派的以咱們耳熟能詳的石原莞爾,板原徵四郎,東條英機,岡村寧次為首軍國主義派認為在918後嚐到甜頭主張繼續南下繼續擴張!認為中國軍隊武器裝備落後連東北軍都不敢和日本關東軍對抗,更不要說哪些盤踞在關外的雜牌軍了!其實不難看出日本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這種理論也不無道理!在918前奉直大戰中東北軍正是有了日本關東軍的地圖才取勝的之前用的都是舊地圖!所以郭松齡在戰後感嘆日本人對東北的瞭解超出了他的想象!這也是日本對侵華戰爭最有利的舉措!同年日本在佔領東北後在瘋狂的尋找煤礦和石油!在1931年底日本飛行員在南滿鐵路(也就是現在的濱州鐵路)發現了湖面上飄著石油欣喜若狂認為這附近肯定有油田,立即組織人員前往勘探這個油田就是今天大慶油田!大慶油田也是繼新中國第一座克拉瑪依油田後又一座大型油田!其深度為900-1200米!以當時日本國內的技術和數據指標來看當勘探隊鑽井到900多米時任然不見原油噴出就認為此地不可能有石油,因為當時數據和技術已經達到極限了,所以日本人才放棄了!如果當時日本人堅持再多鑽一百米的話!後果不堪設想!1940年日本國內就出現消極的狀態認為對華戰爭消耗了日本國力如果再不結束戰爭的話以目前的戰爭資源日本耗不起!事實上日本早在

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分別為“南下”“北上”兩個

作戰計劃

。日本起初看重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擬定了入侵蘇聯,佔領西伯利亞。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

諾門罕

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

日俄戰爭

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北上”吃了敗仗後,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的夢想化為泡影,就掉頭策劃“南下”,奪取更大的戰爭資源(石油)等,以便日後吞併世界儲備後繼資源。

南洋,當時有英國,荷蘭,美國的殖民地,這就給日本南下的計劃增加了困難。加上石油短缺,不惜冒險一擲,炸掉美國珍珠港!

1940年希特勒策劃了對英國的“海獅行動”,要求日軍和德國同時對英作戰,日軍驅除了所有在華的英國僑民,奪取了英國在華利益。日軍的做法直接影響了英美兩國的利益。為了給日軍一點警戒,美國凍結了對日的貿易,其中有戰爭必用的高辛烷石油,沒有石油,日軍的戰鬥裝備就無法行駛,艦艇拋錨,等於無法繼續侵略,為了確保正常侵略,掠奪石油,日軍決定冒險一擲。

所以才有了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代號為登上新高山1208!在日本發動偷襲珍珠港時早在一個月以前中共情報人員就破譯日軍的電報,登上新高山1208就是指的珍珠港!隨即中共向斯大林格勒報告並向美國總統羅斯福告知,同日國民黨也向美國方面彙報了!在珍珠港事件後有幾大疑點,第一美國人在知道情況下為什麼不提前做準備?第二美軍太平洋艦隊在演習過後為什麼航母戰鬥群中的其他艦艇全部停靠在港內?而唯獨航母沒有?第三日本轟炸機梯隊為什麼只炸艦艇而不炸油庫和彈藥庫?種種跡象證明美國人並不想捲入這場戰爭?之前是迫於美國民眾不想有戰爭?現在有了正當的理由說服美國民眾!

所以日本人也是迫於無奈選擇豪賭!


鴨飛兔跳

在二戰中日本招惹美國,並不是單純的狂妄自大,有他自身的深層原因,說白了根據當時的情形中日早晚必有一戰,只是早晚問題。

一、日本自身的因素,日本自身缺少石油、鋼鐵、橡膠等戰略物質,之前一直從美國進口,後來隨著二戰日本的侵略,英美等國對日本實施了經濟制裁,禁止日本進口石油、鋼鐵、橡膠等戰略物質,這一下可把日本惹惱了,要想維持戰爭,日本人只好從東南亞各掠奪這些戰略物資,但是東南亞各國基本都是英美等國的殖民地,要資源就要與英美開戰,特別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對日本的海上運輸線威脅非常大;

二、日本錯誤地估計當時的世界形勢,當時德國在歐洲以閃電戰橫掃歐洲,意大利也在北非大戰拳頭,日本錯誤地認為德國、意大利能夠很快一統歐洲,到最後軸心國唯一的對手就是美國,於是日本就決定下殺手為強,消滅掉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從而美國在一兩年內不能給日本造成威脅,等回頭與德國、意大利一起來收拾美國這個強敵。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誰知此戰並沒有摧毀掉美國的太平洋戰爭,隨後中途島海戰,日本慘淡,正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自尋死路。


密探零零發

日本的實力確實不如美國,但是日本已經陷入瘋狂,為了其擴張的戰略目標,不惜與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正式開戰。而當時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暫時拖住美國太平洋艦隊,對太平洋艦隊構成嚴重打擊,使其不能對在東南亞作戰的日軍構成威脅,以此來幫助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作戰行動,以最終建立其東南亞殖民地,獲得大量戰略資源。

其實這樣的行為放在日本身上也很正常。首先日本的改革源於19世紀,但是其在改革之後就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擊敗了其歷史上多年的老師中國,而後不斷擴張,在1904年和俄羅斯賭國運的一戰中擊敗了俄羅斯帝國,由此日本人極為自信,因此即使面對美國,日本依然認為其有相當大的勝算,能夠擊敗美國人。

日本早在和美國等開戰之前,一直在和美國進行交涉,其主要目的除了迷惑美國,加緊其備戰工作之外,就是爭取美國繼續對日本進行包括原油,橡膠等戰略物資的出口,在抗戰早期日本是非常依賴這些資源的。而且當時的中日之間還是有限的衝突,還沒有擴大到全面戰爭,沒有大範圍影響到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利益,所以西方國家更多的是和稀泥的態度。

隨著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以及日本的種種行動,美國等西方國家已經開始意識到日本的野心,而且日本已經對美國等國的在華利益構成了損害,美國於是開始限制對日本的戰略資源出口,這就對日本發動的戰爭造成了影響,而日本則一面表示會有所節制而另一面則繼續戰爭。

而後來美國開始停止對日本的資源出口,而日本也開始準備向東南亞進攻,獲得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略物資,於是日本決定從珍珠港下手,直接消滅太平洋艦隊,由此美國正式加入二戰,勝利的天平開始向盟國傾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