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烈日炎炎的夏天,街边的烧烤摊,三五好友,人手一杯扎啤,就着新鲜出炉的烤串,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岂不快哉。兴起时,一招手间,小二哥分分钟又可送上香鲜肥美的烤串,最美不过如此!

观众追剧亦应如此。

虽然有言论认为周播剧是平台应对“限娱令”而借鉴欧美日韩剧集播放模式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并且认为周播剧模式在国内发展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笔者以为:无论从促进艺术水平提升,还是从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周播剧无疑是最符合市场经济的存在形式。

本文谨从周播剧的特点入手进行深入解剖,以探讨周播剧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的可能性。

世界范畴的“周播剧”一般是指一边拍摄一边播出,按照每周为周期播出的电视剧。

中国特色的周播剧则是完全完片后,按照每周为周期播出的电视剧。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播出时是否完全完片(边拍边播)。

内地范畴的周播剧只学到形,而未入髓。当然也导致了无论是湖南卫视,还是东方、江苏各大卫视周播剧表现平平的结果。以至于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甚至观众都不乏对周播剧这种形式的广泛质疑。

那么,周播剧到底适不适合国内市场环境呢?

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一、周播剧的本质是PGC 转型“PGC+UGC”

从周播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其至少具有的两大特点:“边拍边播”和“周期性播出”。

为什么要采用“边拍边播”的形式?和完片后播出相比,它有什么吸引人的呢?

周播和日播都算是周期性播出,但两者又有何本质上的区别呢?周播吸引欧美日韩选择的优势何在?

笔者以为:边拍边播有助于促进行业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有助于影视剧作的艺术升华;同时,它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共赢需求。

美剧和韩剧周播各有特色,美剧一般采用pilot(故事性更完整的先导预告片)来量化剧集收视的各项指标——根据pilot的播出情况分析收视率,分析受众主要集中在哪个年龄段、什么性别、哪些行业,喜欢看这部片子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据反馈数据和情况决定电视剧的风格、集数、情节走向。在每个季度档期开始时,制作公司会准备1至2集的完成剧本,以及数量更多的剧本梗概和初稿,再拍摄4到5集的备播量,以便剧集开播后,根据观众的反应随时调整故事走向。

韩剧则一般是先拍4集就开始播放,收视率低的,制作方可能就会停止拍摄,或者早早了事剧终;收视率高的,则根据观众的收看意见随时修改剧情。并且,编剧会不断地拿出已经写好的部分与观众面对面座谈,或发到网上供网友讨论。制作方会在剧集播出的同时做民意调查,按照观众反应来修改剧情。

无论是美剧还是韩剧,当然也包括英日剧,港台剧等,它们的周播剧除了边拍边播的关键特性外,还有极强的“互动性”和“技术性”。

所谓“互动性”是指通过各种手段(pilot 或剧本以及成片)与观众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从而对故事和剧情做出更符合观众口味的调整。

所谓“技术性”引入了股票市场“技术分析”的说法,是指对影响剧集收视效果的各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比如美剧根据 pilot 分析受众年龄段、性别、行业等等用户画像的行为。

于是,加上定义中的关键特性,周播剧事实上具有“边拍边播”“周期性播出”“互动性”和“技术性”等四大特性。

如此看来,周播剧最本质的特点是内容创作从 PGC 向 PGC+UGC 的转化,而这无疑是最符合当前科技和市场发展以及观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唯一方式。

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那么,这样的转化有什么好处呢?

二、边拍边播促进行业水平提升

边拍边播有助于促进行业专业分工。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和现状是:国内大多数的编剧仍在单打独斗(即使是“1+X” 的枪手模式本质也是如此),他们大多“寒窗苦读”十余载,耗费大把精力写出一部成名之作,从此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资本和市场的推波助澜下,也在压抑已久的小农思想的作祟下开始堕落和颓废,走向“走穴”和“串台”的不归路。他们的时间更多地花在讲座和路演上,花在“指导”助手们的写作上。所以,我们很难看到大师们接二连三地写出好故事,拍出好剧集。中国的“宫崎骏”“斯皮尔伯格”?并没有。这就是日播形式下行业弊病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故事还是前期拍摄、后期剪辑、服装、置景等等,日播剧往往是“计划经济”的形式下开展各项工作的,它并不利于各个工种的独立性以及专业提升。

周播剧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依旧以编剧工作为例,当一个创意产生以后,周播剧的编剧团队首先创作出一个步骤大纲,再写出5-6集的完整剧本,而按照30集的剧集架构,5-6集的体量刚好完成了故事第一单元的讲述,把观众带入第二单元的发展中。于是,在拍摄完成这5-6集内容后,平台开始播出。如前所述,根据播出情况,编剧团队必须实时修改剧本。

按照欧美日韩的做法,周播剧的编剧团队精细化分工为台词编剧、动作编剧、场景描写编剧等多种类型。很显然,如果国内影视行业能进化到这一阶段自然再好不过。

不过,即便没有如此精细化的分工,这种实时修改剧本的模式依旧可以大幅提升编剧专业水平。编剧创作最关键的工作便是在琳琅满目的动作中选择最符合人物性格的例证性动作。而在观众互动下的剧本实时修改,一方面能够借助观众的脑洞大开拓宽编剧思路,同时也能鞭策编剧在创作中去追求更加异想天开的想象。这对于目前国内“填鸭式”的剧本创作模式而言无疑是一场革命。

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这种“头脑风暴”式的鞭策作用在制编导、服化道、摄影音等多个分工上都适用,因此,周播剧首先非常有利于影视作品艺术水平的升华。

三、周播剧有利于市场 参与者实现多方共赢

影视市场参与者大底分为从业者、资本、平台、消费者和广告商为代表的衍生产品用户几大类,而周播剧的技术性特点决定了它是最有利于实现多方共赢的方式之一。

现行的影视市场,从业者、资本、平台和衍生产品用户都深受“一锤子”买卖的困扰。以编剧为代表的从业者由于自身知名度和权威性的不足而经常性受到思想方面的“阉割”,一些确实有想法和创新的从业者在提出先进性或爆破性的创作思路时,往往受到“保守派”的打压,以至于形成了“X 氏动作/喜剧”等标签覆盖市场的局面,武侠动作片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无论是片厂还是热钱,哪怕是机构资本,由于信息的不透明性和专业化的不足,往往会被眼花缭乱的方案影响而一次性投入巨资最终导致亏损;平台和广告商亦是如此,比如《欢乐颂2》的品质下降便给广告商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周播剧播出形式的技术性量化分析,无疑为多方参与者提供了异常重要的决策依据。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口碑如何,市场参与者更看重收视率和播放量。

对于从业者而言,口碑、收视数据以及观众反馈无疑是他们作为对思想阉割行为的最有利反击,当观众的诉求佐证了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从业者的观点和思想时,他们将更有信心和顽固派据理力争,同时也将更加受到鼓舞和勉励,更加有动力去创新和学习。

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资方和平台基于技术分析的决策将给从业者带来空前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平台拒绝采购和资方拒绝继续投资两大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业者必须拿出真材实料、看家本领才有可能让他们满意,那些绣花枕头将无所遁形。

另一方面,对于资本、平台和衍生产品用户来讲,基于动态收视数据的分析或将能够更好地止损。在技术分析的支持下,今后的影视剧投资协议中,付款方式和责权利部分将会做出重大改变。付款方式有可能从现在的整体投资“2-3-3-2”修改为更加精细化的支付方式。这种更加精细化的支付方式不但降低了财务成本,还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从止损的角度来看,资方将有权利在剧集表现不好时退出,配合前述的支付精细化,将能够将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

对于平台而言,本来就面临巨大收视压力的情况,往往一剧选错便会流失大量的观众。更重要的是,这种决策失误更会破坏和广告客户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所以,对于平台而言,面对表现不好的剧即时更换或修正,不但保障了平台的品质,从安抚广告客户的角度来讲,也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

如此看来,无论是从艺术水平提升还是从市场经济价值体现来看,周播剧都有着比日播剧更加符合市场良性循环的优势。

那么,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周播剧到底能不能够健全发展呢?

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四、政策市场双利好利于 周播剧生存和发展

对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而言,周播剧发展最大的障碍无疑是政策监管、市场发展不完善不健全以及观众收视习惯三方面的问题。

从政策监管来看,首先主要是针对“黄赌毒”“涉外”“祖国分裂”以及“历史性重大问题”等等方面的监管;其次,便是国家对于流行文化以及价值导向的宏观调控。

关于前者,笔者引入考核指标量化标准制定的一个办法进行探讨。即:当我们考察正确率较为困难时,不妨评估错误率。比如:中国移动客服往往监测投诉率,而不监测好评率。这便不难联想到“负面清单”制度。

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古剑奇谭》(2014年 湖南卫视)

这种制度的两大利好是:1)监管部门的垂直管理和细分化;众所周知,在此之前,中宣部还对总局工作有多种间接指导,而如今变成了直接指导。这种垂直管理对于影视作品备案审批流程的简化定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是细分化,电视剧和电影管理工作相分离,将促进电视剧监管更加详细和专业,“负面清单”也更加容易制定;2)国内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信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使得信用管理有望成为促进监管工作的强有力的工具。

因此,笔者以为:在政策利好下,健全“负面清单”制度将有可能促进周播剧从形到意的本质突破。

五、市场自身强大的调节 能力推动周播剧发展

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花千骨》(2015年 湖南卫视)

相比较而言,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对周播剧的阻碍似乎比政策监管更加难以突破。这一方面体现在人才结构的严重缺失,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市场参与者的参差不齐和市场混乱。

在国内影视行业的劳动力市场中,相比于摄影音和服化道等职业,对影视项目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制编导三大职业居然是最不专业、最缺乏的。曾经有业内人感叹:国内数得上数的制片人两个巴掌都不够数。但市场中,你总能看到各种制片人、导演、编剧等 title 挂在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子身上。“制片人不就是找人、花钱嘛”“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让大多数年轻人认为制片人和导演入行门槛极低,而编剧的低门槛更是年轻一代们满怀创作梦想的最大原因。

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老九门》(2016年 东方卫视)

但影视行业高风险高收益的魅力仍旧吸引了大量的热钱和快钱进入这个门槛极高的行当,这就使得”投机取巧”在这个行业里随处可见,而这也正是这个行业参与者层次不齐以及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

不过,看起来这种阻碍似乎不会持续太久。在网络视频平台大乱斗,网生内容野蛮生长之后,资本们逐渐明白:糟粕毫无吸引力。因此,以优酷和土豆为主的视频平台都逐渐开始打造高品质的剧集,而不再滥竽充数;另一方面则是央视引领的国家队们开始释放各种对于品质剧的奖励政策。

市场对快钱和热钱的打击必然会消噬热钱和浮躁的入局者的信心和耐心,正如平台购剧重质量而不重数量一样,影视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决定其对人才的要求一样更加注重专业性,而不是数量。这种市场自身调控能力的力道不容任何个人和组织来对抗,将是市场良性发展的守护神。

另一个利好是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虽然高校开设专业的初衷在招生赚钱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比重五五,但无论如何,高校系统性的、功利性不那么强的教育体系相比于社会上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教育而言,效果会更好一些。

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大唐荣耀2》(2017年 安徽卫视/北京卫视)

在市场自我调节和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展下,市场纯净度将会越来越高,市场机制也会越来越健全,而这也将为周播剧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六、周播剧符合短而精的 观众收视诉求

中国大多数观众把观看视频当做必需品,是他们慰藉自己孤独身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有人提出:观众对于日播形式的习惯是阻碍周播剧发展的一大障碍。

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即便观众把观看视频当做必需品。但上述论断显然混淆了“观看视频”和“观看日播剧”的概念。

首先,无论是周播剧还是日播剧,都属于“观看视频”的范畴,他们仅仅只是在观看间隔方面有区别。但很显然,当周播剧形成连续性的档期,比如:星期一X 栏目,星期二 Y 栏目……星期天 N 栏目,便毫无违和感地解决了观众无处安放的寂寞的问题。目前国内周播形式的综艺节目仍然有超高人气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观众在乎的并不是播出的形式,而是播出的内容值不值得把这档节目设置日程提醒自己到点观看。

这就引出了第二点,关于节目吸引力的问题。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那段时间兴起的港台剧以及日风韩流追剧潮是对观众收视习惯论的另一个反驳。那时候的日韩剧大多数同样是以周播(或者至少国内网站是周更)的形式与国内观众见面的,但事实是:仍然有很多粉丝愿意第一时间去追更。

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凤囚凰》2018 湖南卫视

1号结语:周播剧是必然趋势

如果说日播是街边烧烤,那么,周播剧便是从烧烤摊升级出来的铁板烧,它更能够满足人们对味蕾最原始最纯正刺激的追求,也符合商人对于利益最大化的向往。铁板烧吃的是格调和原汁原味,不但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同时还满足了人们视觉层面和情感层面的精神追求。

周播剧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有利于中国影视行业从“小作坊式”的单打独斗朝“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变;同时,周播剧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各方参与者共赢,营造良好的参与者合作氛围。因此,周播剧符合行业市场发展的趋势,定然能够在市场经济越发健全的中国存续下去。

那么,当下的中国影视市场该如何发展周播剧呢?周播剧在中国将经历哪些阶段?敬请期待下期内容——1号研究之探索周播剧的本土化之路。

周播剧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