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日本人用的掷弹筒是迫击炮的一种吗?

小5小8

可以说是迫击炮,也可以说不是迫击炮。说是迫击炮的原因是掷弹筒的造型和发射原理基本和迫击炮类似,说不是迫击炮的原因是掷弹筒更像一种单兵作战武器,类似于现代枪械中安装的榴弹发射器。

掷弹筒

迫击炮


掷弹筒主要运用在二战时的德日班排级火力压制中,通过抛物线似得弹道,调整射角,利用快速机动的方式杀伤躲藏在掩体或壕沟之中的敌人,尤其以日本发挥出色。

日本使用的掷弹筒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型号,早期的为大正十年掷弹筒,1929年后经过改良,性能大大提高,被称做为八九式掷弹筒。改良后的掷弹筒威力大增,射程可达到500到700米,采用线膛原理,工艺也更复杂。因此与迫击炮还是有所不同的。



抗战时期日本人所使用的大多是八九式掷弹筒,它全长415毫米,口径50毫米,最大射程达到800米,重量2.6KG,射速30发每分钟,杀伤半径可达5到8米,主要以榴弹,91式制式手榴弹和部分毒气弹为弹药。对我国军民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在中国战场上是神兵利器般的存在。



掷弹筒与迫击炮的主要区别是

1.掷弹筒比迫击炮少了支架和瞄准系统,对士兵操作素质要求更高。

2.八九式掷弹筒有线膛,而迫击炮多使用滑膛技术,迫击炮射程也远的多,在掷弹筒的两倍左右。

3.使用的炮弹不同,迫击炮炮弹有尾翼稳定和旋转稳定。而掷弹筒则以榴弹和制式手榴弹为炮弹。



因此你可以将掷弹筒看做是介于迫击炮和现代枪榴弹的过渡品。


快速军事一点通

图注:侵华日军在作战中,频繁使用八九式掷弹筒,它是日军中近距离步战的火力之源

掷弹筒,也有将其称之为“超轻型迫击炮”的,它在发射原理上与迫击炮有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也有很多,掷弹筒口径一般50毫米以下,比迫击炮口径更小,同时单兵携带不占编制,如果说迫击炮是一种步兵炮的话,那么掷弹筒则划归“单兵轻武器”更为合适。可以说一个是炮,一个则可以划分到轻武器(枪)的范畴。

具体到掷弹筒的用途,我们可以看到,50米以内是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区域;500米以上是火炮的有效杀伤区域,而在二者之间却是一个压制火力的空白区域,掷弹筒的出现恰恰解决了50米到500米的距离上压制火力薄弱的问题,它是介于步兵炮和手榴弹之间的压制武器。

抗日战争中日军大量装备了掷弹筒,用得非常普遍和频繁,因此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一提起掷弹筒,大家就会首先想到抗日战争中的日本军队。日军使用的掷弹筒是“八九式掷弹筒”, 以其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等优点,被美、苏等国称为“日本陆军极具创意的一种步兵支援武器”。

八九式掷弹筒射角大,弹道弯曲,可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目标;体积小,发射筒长254毫米,重仅4千克,便于携带,可随一线步兵行动,并随时提供曲射火炮支援;操作方便,虽然也像迫击炮那样将弹体从炮口放入,但并非通过自由落体击发,而是在炮弹落入炮管底部后,手工操作发射装置,将榴弹推出炮管。这种击发方式的好处在于易于操作,可发射手榴弹、燃烧弹等多种弹体;爆炸半径约10米,对50米到500米距离上的集群目标杀伤力较大。

日军一个步兵连,编制9具掷弹筒,比起一连仅有2门的“60小炮”,可以说掷弹筒是日军连排作战威力最大,火力最强的压制武器。如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攻打涞源作战中,就因遭到日军密集掷弹筒的严重杀伤,被迫放弃攻城。而在长沙战役中,日军集中使用掷弹筒作为压制武器,火力非常密集,压得国民党军队抬不起头,无法有效还击,造成重大伤亡。

当然,八九式掷弹筒也存在一些缺陷,射速较慢,远远比不上轻型迫击炮;由于没有瞄准具,只能由炮手用手固定进行概略瞄准,射击时靠的是射手的感觉和经验,这就使命中率存在着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且掷弹筒发射的榴弹,不像迫击炮弹那样有控制方向和弹着点的尾翼,从而导致射击精度不高。但在正面激烈作战集中使用的时候,这种缺陷往往得以弥补。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抗日战争中,可不光日本人有掷弹筒,咱们中国军队也曾大量仿制和装备掷弹筒,仅国民党军队就仿制装备了4万具以上。不过掷弹筒这玩意儿,瞄准不易,太依靠单兵个人素质和经验,因此需要在训练有素的老兵手里才能充分发挥威力,而当时国民党军士兵训练时间短,一线士兵伤亡比例极高,往往一场战役下来,战斗骨干损失8成以上,没有高素质老兵操纵,掷弹筒的威力无从发挥。因此在抗日战中中后期,国民党军队已经放弃掷弹筒这一装备,转而装备和发展轻型迫击炮。


兵工科技

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兵随身携带的一种短而细的黑色管状物,曾经给中国军民带来极大的伤亡。这种发射弹道类似于迫击炮的武器真实名称叫做掷弹筒,从分类上来说属于一种超轻型迫击炮。

图为正在使用掷弹筒进行操练的日本士兵

由于日本本国资源储备量极少,特别是金属资源,由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海军庞大的造舰计划消耗了大量的金属储备,而当时的日军步兵缺少必要的重火力支援,掷弹筒便应运而生了。由于掷弹筒在设计理念上就侧重于为步兵提供有效的短程火力支援,再加上其体积较小,便携性强。在二战初期,掷弹筒曾经给中国军队造成极大的伤亡。再加上掷弹筒操作简单,对发射环境的要求极低,其在战斗中往往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图为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

掷弹筒在结构上较为简单,理论射速甚至能达到25发/每分钟。因此掷弹筒大多被日军配备在一些步兵小队中,充当短程火力支援利器。就这样,掷弹筒和迫击炮,一远一近,组成了一道较为严密的火力网。但由于掷弹筒没有瞄具,发射时弹着点只能依靠发射手的经验进行预判,所以精度较差,杀伤力也小,往往需要多次发射才能拔除一个火力点。

图为95式突击步枪配备的下挂式枪榴弹

随着美制M1枪榴弹的研发,掷弹筒的地位越显尴尬。特别是其精度差的缺点被无限放大,因此在二战结束后,掷弹筒这种武器已经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类型的下挂式枪榴弹。但在一些国家,掷弹筒作为一种丛林战的杀伤利器,仍然履行着它的使命。


军事新观察

不是,但掷弹筒和小口径迫击炮看起来很像。掷弹筒是整体型单发榴弹发射器的一种,即在击发机构的后方装有座板而自成一体,无需附加装置即可拄地射击。掷弹筒也被称为迫击炮型榴弹发射器,因其装填方式为闭膛前装,与常见的迫击炮相同。掷弹筒由单兵携行使用,一般仅有简易瞄准装置,通常在不小于35°射角下用座板拄地射击,后坐力由地面承受。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出现发射手榴弹的掷弹筒,后来又出现了专门用掷弹筒发射的掷榴弹。掷弹筒采用高压燃烧、低压膨胀做功的高低压发射原理,火药利用率高,装药燃烧完全,膛压低,后坐力小,噪声低,有利于步兵隐蔽攻击。掷榴弹发射药装填在体积较小且开有排气孔的高压室内,击发后发射药在高压室内燃烧,达到一定压力时燃气冲破排气孔进入低压室(炮膛),降低压力并推动弹丸运动做功。

早期的掷弹筒非常简单,只有底板,身管、调节螺栓三部分组成,主要依靠射手的经验调整角度,比迫击炮少了支架、瞄准系统和缓冲机。不同于迫击炮利用炮弹下滑动能撞击底火击发,掷弹筒需要拉栓击发撞针才能发射。此外,掷弹筒可以发射手榴弹,专用的弹药也无尾翼,类似缩小的山野炮弹,而迫击炮炮弹是有尾翼的。

将掷弹筒发挥到极致的是旧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大量装备掷弹筒,直接支援小队、班一级步兵作战,射程和威力弥补了中口径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发射和调节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当的创造性,在二战期间各种步兵武器中独树一帜。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主要有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两种型号。大正十年式因于大正十年(1921年)研制成功而得名,口径50毫米,全长525毫米,其中发射筒长241毫米,全重2-6千克。主要由发射筒、支杆和驻钣三部分组成,发射筒采用滑膛式,赋予弹丸初速和方向,在弹膛底部设有调节火药燃气逸出量的装置,通过改变膛压来调节弹丸射程。

八九式重掷弹筒在十年式基础上改进而来,也是二战中日军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掷弹筒,因其在日本神武纪元2589年(1929年)研制成功而得名八九式。八九式全长610毫米,发射筒长度254毫米,膛压和后坐力也比十年式有所增加,筒身随之加厚,增大了驻钣面积,全重增至4.7千克。

专门研制的八九式掷弹筒弹结构独特,弹体后半截设有一个由铜制的侧壁、上下盖板和铁制底座组成的药孟。上下盖板中盛装有药包,底座中央装有底火,周围均匀分布8个小孔,与侧壁采用螺纹联接,再整体螺接到弹体上。

八九式的发射筒内壁刻有8条右旋膛线,发射专门设计的八九式掷弹筒弹时最小射程120米,最大射程高达700米,最大射速20发/分。除杀伤榴弹外还可以发射燃烧弹、白磷发烟弹、毒气弹以及手榴弹,各项性能均接近或超过当时苏、德、比利时等国装备的同口径迫击炮。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掷弹筒并因地制宜的进行了改进,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给日军造成不少杀伤。因结构简单,便于携行,掷弹筒在当今一些军队还有装备。比如,驻港部队就装备有号称无声、无光、无烟的三无榴弹发射器——QLT-89式50毫米榴弹弹射器,可对800米内的敌有生力量、火力点进行打击和压制。


复兴军事

从原理上讲,掷弹筒应该是迫击炮的一种,或者说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说是榴弹发射器问题也不大。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将日本这种小巧轻便的武器称之为“膝盖迫击炮”,总之叫掷弹筒总归是没问题的。

说日军的掷弹筒就不得不说道日军的手榴弹,掷弹筒和一般迫击炮的其中一个区别就是迫击炮发射的是口径较大的迫击炮弹,而掷弹筒发射一般的破片手榴弹。97式破片手榴弹是日军在二战中装备比较多的一种手榴弹。日军认识到手榴弹虽然威力大,但是依靠人力扔不远,尤其是在树杈纵横交错的东南亚丛林中,手榴弹的射程进一步被压缩。所以日军设计了一系列手榴弹抛投系统,97式手榴弹可以通过枪口榴弹的方式发射,也能用掷弹筒发射。日本二战手榴弹扔之前需要敲一下就是为了能让掷弹筒使用,敲一下触发引信。八九式掷弹筒还能发射威力更大的专用50mm榴弹。

掷弹筒很好的填补了人力手榴弹投掷距离和炮击跑射程之间的火力空白,地位和现代的高低压单兵榴弹发射器类似。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使用量较大的八九式掷弹筒为例,其全重4.7千克,和一支步枪差不多重量,长610毫米,枪管长254毫米,体积也控制的非常好。其有效射程大约120米,最大射程可以达到670米,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力投掷手榴弹的距离了,一般士兵扔手榴弹能扔出60米已经是非常远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大家伙,我是老恶魔。

抗战电视剧中,迫击炮和掷弹筒是日本鬼子主要使用的炮火支援武器,对武器落后的中国军队而言是威胁性极大的装备。在面对熟练使用迫击炮和掷弹筒的日军步兵前,一般掩体无法有效防御曲射攻击的掷弹筒,在近距离给我军造成不小的威胁。我军在缴获其迫击炮和掷弹筒后,也能对日军有效杀伤。虽然两者长得很像,但却有许多不同。

结构不一样

现代迫击炮具有以下几个主要部件:底板、身管、支架、瞄准和调整装置(瞄准镜和方向机)、缓冲器等。而掷弹筒却只有只有底板,身管、调节螺栓三部分组成。比迫击炮少了支架、瞄准系统和缓冲机。这就要求使用掷弹筒的战斗人员战斗素质较高,才能打得中。

射程不一样

掷弹筒内部有膛线,而迫击炮一般是滑膛结构。故而迫击炮可以打到800至1500米,而掷弹筒只有200米到500米。

使用炮弹不一样

迫击炮要使用专门的炮弹,迫击炮弹有尾翼稳定的,也有旋转稳定的。除某些大口径迫击炮弹是由后膛装填外,多数迫击炮弹是由炮口装填,依靠自身重力下滑,以一定的速度撞击炮膛底部击针而使弹上的底火发火,迫击二字即源于此。而掷弹筒的激发只需要拉栓,击发撞针,就能发射,故日本掷弹筒除了发射专用榴弹外,还可以发射制式手榴弹等。在实战中,日军往往把毒气弹和榴弹混合使用,给中国抗日军民造成很大的杀伤 。

总体而言两者各有优点,迫击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掷弹筒则较为轻便,甚至适合单兵作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