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来自“一条”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2010年前后,

中国社交媒体井喷式出现,

一夜之间,人与人的交往距离被无限拉近,

陌生人之间的社交成本大大降低。

网上交友逐渐成为潮流趋势,

寻求性伴更加可及、便利,

为偶遇型性行为的发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作为性活跃人群,

青年人,包括青少年,

也成了网约平台的重要使用群体。

新生事物为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

往往会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

伴随着网约平台的普及,

是青少年性成熟提早的事实。

青少年正处于探索的年龄,

网约平台成了他们满足性好奇的工具,

在缺乏性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

通过网约满足自己的第一次性欲望,

很刺激也很危险。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为了更深入了解网络

对我国青少年性行为的影响,

中国红丝带网“青少年全力以赴”新媒体平台,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机构的指导下,

针对15-24岁的青少年,

展开了为期半年的网约性行为现状调查。

在收集的8771份来自各个年龄层的样本中,

共有1177人有过网约性行为,占13.4%。

在有过网约性行为的样本群体中,

15-24岁的青少年有730位,占62.03%,

本人或性伴意外怀孕的,约占3%,

遇到感染性病艾滋病问题的,约占4%。

这一串串数字,也给人提醒:

不能因为面对的是青少年,就对性避而不谈,

真正有效准确的性安全知识普及

才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环节。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青年人,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网络和智能手机的频繁使用者,同时也是性行为的活跃群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他们的交友方式和性交往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让青年人在更早的年龄接触和认识了性,网络信息的不完整又让他们对性的风险和责任缺乏完整的解读。网约社交平台的出现为青少年提供了满足性好奇的机会,同时,也因为安全性行为引导的缺位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约性行为

人们将没有感情基础,缺失承诺和亲密度情况下发生的性行为,称为“偶遇型性行为”,简称“约炮”。已有很多研究指出,偶遇型性行为可能是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高危行为。

网约平台的出现,大大减少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交成本,也成了发生偶遇型性行为的便捷工具。

网约性行为因为其便捷、匿名等特性,相较于传统性行为风险更大。多性伴,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等等相对不安全行径,都有可能提高传播和感染疾病的几率。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络工具发生偶遇型性行为(以下简称“网约性行为”)的现状,中国红丝带网“青少年全力以赴”新媒体平台,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机构的指导下,针对15-24岁的青少年展开了为期半年的网约性行为调查。

青少年的性不应该是一个避而不谈的话题,真正有效准确的性安全知识普及才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环节。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13.4%的人使用社交平台约炮

这次调查主要通过在线问卷形式开展,从2017年9月8日到2017年11月29日,共收到8771份有效反馈,其中包括3938位男性,4833位女性。

8771人中有1177人曾经使用网约社交平台发生过“约炮”行为,占比13.4%。1177人中有425个女生,752个男生,男生使用网约平台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15-19岁青少年占网约人群的11.81%

有过网约经历的1177人中有139人的年龄在15-19岁之间,占比11.81%,20-24岁之间使用网约平台约炮的人数高达591人,占比50.22%。显然,确实有一部分青少年在相对低龄的年纪开始使用网约平台,通过平台发生性行为的情况也的确存在(由于14岁以下属于低龄人群,对问卷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故不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在个人的深入采访中的也有高中生承认本来就对性好奇,而网约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尝试的机会。“约炮”行为有的时候也会成为谈资,性也是大家聊天时会探讨的话题。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常用的社交平台目前依旧是大家“约炮”的首选,相对于陌生人,有一定社交重叠的人更容易成为发生偶遇型性行为的对象。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在类似于陌陌、探探这样专注网约的平台上认识后,又返回到常用社交平台上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总之,可供选择的平台五花八门。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网约主要是为了满足性需求

选择通过网约平台发生性行为的动机也很直接明了,937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需求,也有155人是希望通过频繁的约会成功体现自己的性魅力。同时,在网约平台上出现多性伴的现象很常见,在最近一年中,766人(占比65.08%)有1-5个网约对象,102个人(8.67%)有6-10个网约对象,还有39个人(4.76%)网约对象人数超过20个。

性爱成熟年龄提早未必一定是坏事,但是在缺少性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鲁莽行事,可能会产生一些令人难以预料的后果。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4.25%的人遭遇性病和艾滋病的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在调查的1177人中有3/4的人称并未在网约性行为过程中发生危险,但是其中有50人遇到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问题,占比4.25%,这一比例甚至超过遭遇暴力行为和被人拍摄裸照的占比。

调查也证明,和陌生人约会并不会提高年轻人的警惕性,有268人在最近一次的“约炮”过程中没有使用安全套,占比为22.8%。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18.1%的人在网约过程中经历了意外怀孕

未成年妈妈攻占视频直播平台曾一度引起大众的关注。这份调查也验证了青少年中的确存在意外怀孕的情况。

15-19岁的人群中有20人遇到过意外怀孕的状况,占比10%。在所有经历过网约性行为的1177人中,意外怀孕的比例则达到了18.1%。感染艾滋病和意外怀孕也确实是大家在网约过程中最担心的情况,有959人最害怕感染HIV,有327个女生会担心自己怀孕。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性好奇是本性,不能压抑

有一点家长一定要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清华北大,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迟早会有性行为。

现在的青少年有太多接触性话题的途径,有时带着好奇心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探索性。他们对性一知半解,有恐惧也有渴求。父母对此往往缺少关注,他们总是不愿承认孩子到了拥有性欲望的年纪,他们需要爸爸妈妈的正确帮助。

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粉红瞬间,上网时蹦出的性爱小广告,各路视频平台色情主播的故意挑逗,更不用说网约社交平台让恋爱变得越来越唾手可得。

遗憾的是,性安全和性责任的知识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便捷得到足够的传播和普及,信息的不对等,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孩子们对性风险意识的缺失。

性是存在的,青少年的性行为是活跃的,性文化是丰富的,我们其实应该去正视它,疏导它,而不是一味地去堵截它。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性本身具有实践性

每个人都知道性的存在,却忘了性本身是一个实践性的东西。孩子们的性意识因为信息爆炸被早早地激发,大部分人在第一次甚至无数次性实践中却仍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从而造成很多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找不到人去倾诉和咨询,他们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王若涛教授就强调了这一现象,有些意外怀孕的孩子在就诊时只告诉医生自己腹痛,坚决否认有过性行为,导致医生误诊,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15-19岁左右的年龄段,对意外怀孕导致的可能性后果完全没有清楚的认知。

无论是担心孩子有可能发生的性行为,还是对孩子的性觉醒毫无意识,很多家长仍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在双方都处于难以启齿的尴尬境地中,父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子女的性教育交给了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青少年的性需要安全教育和服务

其实性好奇是本性,不应该在压抑中成熟。应该在产生性萌芽的青春期之前让孩子了解一些性相关知识。青春期前孩子学习性知识和学习普通知识一样,能够自然的接受,避免了青春期课堂上的性教育可能带来的面红耳赤。

青春期时,爸爸妈妈应当扮演朋友的角色参与孩子们的性教育。面对身体的变化,孩子内心也会发生疑惑。父母如果不能坦然解答孩子的性疑问,向孩子发出的信号是“性是羞耻的,不应该大大方方地讲出来”,这样的行为只会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当问题真的发生时,孩子的第一倾诉对象自然也不会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坦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面对性行为的意识,才父母真正应该做的。

我们也呼吁有更多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者对青少年的需求有所了解和回应,既然这个年龄已经出现了网约、出现了不安全性行为,那么随之而来的困惑和问题,不管是怀孕、感染疾病还是心理问题,也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社交平台只是工具,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禁止约束而是如何合理疏导。青少年的性也不应当成为避而不谈的敏感字眼,青少年需要拥有健康的、安全的性,在遇到问题和风险时,给予友好的服务和对待。

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