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馆长——王璜生的边界之墙

央美馆长——王璜生的边界之墙

“……人与人的隔阂和自我保护所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墙’。在我的作品中,由一条条纱布的印痕组成,隐喻着伤害、痛感、隔离、流血、呵护、疗伤等……”作者这样解释道。

系统的意志一部分体现在墙的外观上,无需进入内部,也能从外表获悉一二。用于守卫的城墙一般不会花哨,而富于纪念意义的建筑则会刻上花纹。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如今仍能分辨罗马式与哥特式建筑,神庙外的浮雕还清晰可见,大教堂依然气派如常。

央美馆长——王璜生的边界之墙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当我们踏入某些心中的圣殿之地时,心中会涌起难以克制的激动、崇敬、和赞叹。掌声并不全是献给这单纯的外观,但要是没有这先行的守卫者,给他人的观感很大可能要打折扣。

墙不永远是高尚的守卫(除了高尚,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和平庸),它也能为恶作辩护。恶极少将本质写在脸上,正如有形的第一道边线,大部分时候与普通(甚至是一些伟大)别无二样。

央美馆长——王璜生的边界之墙

没有了围墙和铁丝网,只剩一片空地的奥斯维辛还能让人感到森森阴冷吗?圆明园现在还有残垣断壁;柏林墙上布满涂鸦,没有围栏立在河边。人们可以指着它们说到:这是具象的屠杀;这是具象的掠夺;这是具象的斗争。

伤害、痛感、隔离、流血……一个自洽的运行系统,墙是痛击局外人的第一件武器。一个人不是主动进入了一道墙内的世界,而是墙内的世界允许他越过这道墙。

一个单独的人,当他因外界的墙撞得头破血流之时,也能筑起自己的墙,而这堵墙更加坚固持久。

王璜生选择用绷带来阐述这道个人的墙。

央美馆长——王璜生的边界之墙

绷带与“墙”不同,它相当柔软,它并非力量的象征,它不是出击的武器。相反,它是一种防御的姿态,它放弃攻击,选择救治与守卫。

颜色浓厚的拓印,让人联想到新鲜的伤口,血液渗透绷带;又像刚落成的心墙,严丝密缝,风都找不出缺口钻过。

央美馆长——王璜生的边界之墙

央美馆长——王璜生的边界之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绷带的保护下,伤口逐渐愈合,绷带不再被染透;心墙也逐渐卸下,高磊的墙砖渐渐降低。

央美馆长——王璜生的边界之墙

央美馆长——王璜生的边界之墙

作者或许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提防和心墙最终能卸下,不再需要绷带充当这道柔软的防线,来直接接触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