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攻防”之拳理拳法

太极拳是武术,武是实力,术是战术。太极拳有内家的丹田内劲,在实战的攻防的技术、战术是非常的高明。 例如剑法中的迎风掸尘,圆的一半是防守、圆的一半是进攻。

先是贴著对方的剑,顺其进攻之势,以自己身体轴心的旋转,使对方完全失去进攻的威胁。后是把剑逆势走圆削回去,攻击的方向、范围,完全是对方无从防守的。这正是太极拳舍己从人,力由人借,借力打力的精义所在。

太极拳的每一招一式,都寓有攻防的意义。都是符合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力由人借,借力打力的宗旨、法则。 对于攻击的力量,太极拳从不正面硬碰硬挡,而是舍己从人,让敌人按其原来的方向,角度、路线、继续进攻。 当其失去了运动的过程、距离达到终点就失去了攻击力,偏离了中心、中线的进攻,进攻的力量,都只是徒劳而已。

而这时,必然要收回去,才能有第二次的进攻,这个转折,正是外家拳的断劲所在。所以,外家拳必快,以速度弥补这个破绽。 当第一个攻击失去作用,第二个攻击力量未接上之时,正是对方的弱点、破绽。

故此,铁掌开碑、利如刀斧,重若千斤的刚猛,对于太极拳是丝毫无损的,亦正是四两拔千斤之道理。 太极拳是运动战,不是硬桥硬马的阵地战,舍己从人、顺其自然,顺著对方的进攻方向、路线,不争不顶、退让、迂回、虚下无争。

太极拳的进退,转变运动的步法,是非常灵活,高明的。扣脚转身已是180度,圆的角度,只稍一转让、变化,就完全脱离对方的进攻范围,对方的侧面,后背的破绽,完全在攻击范围内。这个战术的运用,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游击战里,得到非常具体,恰到好处的表现。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我退我追、避其锋芒、击其惰归。迂回、包抄、攻其无备、攻其必救。这些都是孙子兵法中的战术法则。在太极拳的攻防中,相当高明的演绎,体现。 孙子兵法亦是源出于道,其意义与太极拳是一脉相通的。

太极拳的攻击,不是一招一式向目标的发力进攻,而是后发制人,后发而先至,进攻的主动,只是诱敌作出反应。 当对方作出力量的显示,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后发而先至,以更快的更迅速的攻击对方的弱点、力点、借力打力,快准狠,是太极拳所向无敌的致胜之法。

太极拳的圆是立体的圆,不断的旋转,变化、运动的。很轻灵的不为敌知的改变了自己的力点、重心。改变了对方的进攻、攻击方向、角度、路线,使对方进退不由,左右不应,敌不知我之重心、力点,纵有千钧之力,也无从发力,无用武之地。

而对方之一举一动,尽在我掌握之中,想跑也跑不掉,粘住,令其空费力气,不能摆脱。正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不战而屈人。

太极拳不败,首先在于听劲路、知彼知己、仅以一点之接触,对方的劲路、重心、力点、意图,已在掌握之中。

这首先是放松、放下,无所执著。不与人争,不丢不顶,才能听,这首先是思想意念的改变。 听劲,是先听自己的劲。听清楚劲路,气息在体内如何的运行,这样才能知道别人的劲路、气息,知己才能知彼。

发劲是听到双重、压迫,使对方双重了才能打。双重、使对方腰腿固定,不能灵活。再施以压迫,使对方气劲反抗提升,作顽抗、抵抗。劲路上来了,就好打了。就象充足了气球、顶得越大,打得越应,飞得越远。

双重、压之于中心,人就原地弹簧般跳动。压之于后,人就整个飞起来。 太极拳,是防守为主的,不动的进攻。让对方主动的进攻,这样才能借力,对方用多大的力量进攻,反击回去的力量就有多大。那只是他自作自受,与人无尤。

同理,不主动伤害人,自己也就不会受到伤害。越是发狠的进攻,苦头自就越大。这是自作自受的因果的道理。 要防守,就是在于化劲。就是要舍己从人,对方任何的进攻都是徒劳无功,自然就知难而退。

化劲的功夫,在于筋的长和承受的力度。太极拳的架子,就是拉筋的,使筋变粗变长。筋粗了,力量就自然大。筋长了,承受攻击的范围也大了。对方的进攻力到尽头了,仍是在自己有效防守的圈子里,自然不起攻击伤害的作用。

太极拳的转腰,都是在90度的,重心是放在一条腿上。所以,后退、转腰、前进,很轻易就化去了进攻的力量。太极拳借力打力的巧妙,还在于攻击时,亦能只用听劲的接触点作发力点。所以,搭手即发。一碰上就能把人打飞。

利用接触的一点,就能听劲,由此而发力,很是从容大方,这是外家拳所不行的,因为这一点,就可以是一个圆。这个圆就已经是进攻,防守溶合一体。听劲、化劲、发劲都在于这个点,这一个圆上。这就是太极拳的高明之处。

太极拳的发劲、进攻,打的时候,其势如破竹,如飞石坠崖,如鹰扑兔,如石击卵,一击即止,不作拖泥带水,无谓的纠缠,拖延。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这正是兵法中应战的原则。

太极拳的战略,是注重防守,立于不败之地。从不主动进攻,恃强争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然而在不得已,不得不出手应发战,仅以止戈为武,以哀兵之态度应战。主要是让敌知难而退,不战而屈人。

学习太极拳,就是领悟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仁者无敌,不战屈人,攻心为上。真正参悟孙子兵法,对太极拳,亦能触类旁通。 太极拳,孙子兵法,都是一脉相承的是道家思想的演绎,都是源于道德经,合乎于道的。

因为自己有绝对震慑、绝对压倒的实力。必胜无敌的实力。使敌知难而退,不作必败,无用的进攻,不敢起进攻之念,正是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

太极拳的思想,是道家无为自然的思想。和善无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这正是仁者无敌。

太极拳的战略,战术的设定,功架内劲的训练,攻防的技法,都是非常完满,高明的。所以太极拳能真正的成为天下无敌,因为这是合乎于道的。

所以修炼太极拳得道入门,功夫真正有所成就的,其人品人格,亦是相当的成功,因为这是合乎于道的。

外家拳是离手打,要打到身上才见功效,才发挥作用,象刀枪,不在身上是没有用的。但太极拳,只需在接触点上用劲就可以了。 就象抖大杆一样,先用一个假劲,把对方的杆往下压,这是一个沉劲。若不抵抗,就一直把对方压下去。

对方必然要向上反击,向上顶,这个劲出来了,就正好借力了。敌微动,我已动,后发而先至。 迅速抖一个圆,大杆转到对方的杆下边去了。借对方向上顶的劲,顺势再加一个挑劲,于是对方连人带杆的,就飞上房顶去了。

这就是借力打力的原理,招式不同,只是打的方向,角度的不同而已。 太极拳的每一个架子,一招一式,都是有借力打力的意。借和打是相对应的。自以为借了对方的力,好打了。而打出去的,正好是对方借来的力,反倒让人借力打力了。这就是功夫深浅的问题。

这个借,就是智取,而非力敌。是舍已从人才能借。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借。 太极拳,不是用手打人的,是用脚。脚的力量,自然比手要大。要把脚的力量提上来,手必须要放松,沉肩坠肘,合胸拔背,虚灵顶劲,都是配合这个发劲的要求。

所以,太极拳的拳是空心的,掌也是窝著成微圆的,身体是处处成圆,一环套一环,一圆套一圆,圆圆不断。只有圆才能活,才能动,才能把脚劲引上来。 看机器机械的构造原理,只有圆的才能动,运输提升都是圆的机械、机器。

所以这些都是科学的原理。古人的智慧,是比现代人要高的。 太极拳不是有招式打人的,招式的动作,只不过借劲的方向、角度、路线、方式、方法的不同。

这些运动都是符合一个圆的循环,按一个圆形的运动规律,整套拳,手上的运动,全身的运动都是圆的不是外字拳的直线。手上做圆形的运动,全身也自然必然配合于手做圆形的运动。 借力、打力,就是这一个圆,一半是借,另一半是还回去,这就是打了。

象玉女穿梭,如封似闭,就是这样用的。 太极拳,是柔过劲,刚落点,整个架子的运动,都是松柔的,不著劲的,只是到了最后,有一个棚沉之劲意。就如同真的打到人的身上一样也只是点到即止。

打击的这个力量,不是依靠身上,手上的重量,加上运动的势的组合的僵硬的力量。一路都是轻松柔和的,随时都可改变方向的,直到最后达到接触点,发劲的攻击点时,打击时、也是有一个圆的。

也是有一个圆形的运动。一半是引力,吃劲,改变对方的力点,把对方的力逼出来,还是借。圆的另一半就是顺势打出去,还是借力打力。 太极拳的运动过程是圆形的。

看上去是一个圆,但实质上是有许多个圆组成的,环环相扣,圆圆不断,每一个圆都能引劲、化劲、发劲。所以,太极拳是碰到哪里,哪里都能打,全身各个部位都可发劲,什么架子、什么姿势都的发劲。

人是立体的,太极拳的运动,就是在全身织成一个圆的网,无数个圆,立体的包围著人身。所以这个圆内,每一点、每一处,都能发劲,所以,太极拳一搭手,立就把人打飞了。除非就是乖乖的站著不动,老老实实的软绵绵的不出半点劲。这样就大家和和气气,相安无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