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錢行為,是在向家長傳遞什麼信息?

  李明,五年級的男生,從二年級開始玩遊戲,越來越沉迷網絡遊戲,近半年來偷媽媽支付寶裡的錢,偷了幾次,累計近萬元,用於購買遊戲裝備、遊戲充值和買手機,屢教不改,打過罵過無效,李明自己也承認偷錢是錯誤的,但表示控制不住。父母無奈,只好求助心理諮詢。

孩子偷錢行為,是在向家長傳遞什麼信息?

  於是媽媽通過朋友介紹瞭解到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預約了副主任諮詢師黃幼微老師對兒子進行心理諮詢輔導,調整其偷錢的行為。

孩子偷錢行為,是在向家長傳遞什麼信息?

  黃老師詢問李明是否清楚父母帶他來尋求心理諮詢的原因,他毫不掩飾說是因為多次偷錢,接著慨嘆了一聲:偷錢心好累,總擔心被發現,父母的一個眼神或說些啥,都讓自己心驚肉跳,被發現後爸爸會罵和痛打,用雞毛撣子抽。並說希望偷錢行為不要讓老師同學知道,覺得很丟臉。因為自己在老師和周圍人的眼裡,是有禮貌、懂事的孩子,常被表揚有教養。自己之所以偷錢,開始是因為需要給遊戲充值,讓自己成為裡面的VIP,同時也可以送裝備給朋友,這樣一來遊戲裡的人都認為自己是有錢人、土豪,覺得有面子,自尊心得到很大的滿足。李明說自己內心很孤獨,遊戲可以陪伴自己,可以發洩情緒,可以在遊戲裡殺人,其實,玩到後來,也覺得很無聊了,但充的值無法退還,只好送給別人玩。最後一次偷錢是想買一部手機,春遊時全班只有自己沒手機,覺得沒有面子,只好撒謊是媽媽不讓帶而已,不是沒有。而父母不給手機,只好想辦法偷媽媽的錢買。

  李明表示自己不喜歡運動,喜歡看電影電視劇,看情感片,也喜歡玩遊戲,能結識到很多好朋友,也很受女生歡迎和喜歡,簡直是“桃花一蘿筐”。他身高接近1米7,體重120多斤,語言豐富生動,思路清晰,能很好傾聽,也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感受,互動很到位,眼睛笑咪咪,不管從外表還是待人接物或者內心情感方面來看,成熟度遠超同齡人。

孩子偷錢行為,是在向家長傳遞什麼信息?

  李明為什麼會多次偷錢,沉迷遊戲,成為父母眼裡的“問題孩子”呢?黃幼微老師瞭解了李明的家庭情況、成長經歷後,對孩子的心理狀態進行原因分析。

  原因一,內心長期孤獨。李明幼兒園的時候父母離婚,跟媽媽住,自小由外婆照顧,外婆嚴厲精幹,脾氣暴躁,很少顧及孩子的感受。李明覺得媽媽感性、溫柔,很喜歡媽媽,但媽媽因工作關係,時不時外出幾天;很少跟爸爸接觸,爸爸傳統、嚴厲,基本不陪自己,做錯事會被打罵,認為孩子要聽父母的話,不能頂撞父母,否則就是“不孝”,要懲罰孩子,對待孩子要嚴管。李明缺乏父母的有效陪伴和引導,只好以看電視電影及玩遊戲來排解孤獨,把自己掉進遊戲裡,與遊戲建立關係,憤怒和攻擊性在遊戲的世界裡得以發洩,從這個角度來說,遊戲不是洪水猛獸,是替代了父母的一部份陪伴功能而己。

孩子偷錢行為,是在向家長傳遞什麼信息?

  原因二,沒有適度的零花錢支配,孩子的需求成了堰塞湖。家長反映,李明從小沒有可支配的零花錢,爸爸擔心孩子手裡有錢就會去網吧消費,從而變壞了,還會買路邊一些不健康的零食吃,影響身體。李明需要的任何東西和物品,父母都儘量滿足,由他挑選,但是會保障不能有錢落到他手裡。作為一個五年級學生,何況是像李明這樣無論從外表還是心理發育度,已早熟於同齡人,而手裡卻沒有一分錢的支配權,李明的任何個人小慾望都必須通過父母在場才能實現,比如請同學喝一瓶飲料也做不到,這樣會導致孩子無力、憋屈,更多莫名憤怒,然後更多頂撞,再招來更多的打罰。他只好更多躲進遊戲裡,在遊戲的虛擬世界中,可以肆意攻擊對方、殺人,發洩了情緒,還可以獲得掌控權。李明手裡沒有零花錢,並不等於可以實現父母的意願——“控制孩子”,反而只能讓慾望越積越大,變成堰塞湖,最後這股洪荒之力,只好以“偷錢”的付諸行動來釋放,成了一個破壞性的行為,同時也讓李明爸爸的擔心——“變壞了”成為現實,心理學叫“預言實現”。

孩子偷錢行為,是在向家長傳遞什麼信息?

  原因三,家庭管理不到位,讓孩子有空子可鑽。李明偷的錢都是媽媽支付寶裡的,一般來說,支付是需要安全的設置,李明卻能輕易獲取,表面看是媽媽疏於防範,實質是媽媽的心理把戲在作祟。在媽媽的心裡,李明還是一個無能為力的小小孩,對其身高一米七,並與之同時長起來的能力和需求視若無睹,“不設防”,李明於是能輕而易舉偷到錢。一方面,李明手裡沒有任何零花錢的權限,另一方面,面對這麼大的口子,智商正常的李明,怎麼能放過呢?父母如此兩極化的管理,李明只好“偷錢”。

孩子偷錢行為,是在向家長傳遞什麼信息?

  原因四,家庭教育存在認知偏差。李明父母都是知識份子,李明爸爸說“我們都是上進、努力的,為什麼兒子卻不學好?”,他對李明教育從嚴,不信任孩子,總認為不嚴管控制,孩子就會變壞,絕對不能給孩子零花錢。父母與孩子這樣的關係模式,內化到孩子的內心,李明會形成一個自我印象,“我是靠不住的,我是不好的”,於是,“越禁忌,越誘感”,李明只學習到“不能變壞”、“不能做的”,而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通過諮詢,李明父母認識到李明沉迷網絡遊戲和偷錢行為,是親子關係不良的症狀,父母的改變,將是孩子“變好”的最有效途徑,於是在黃老師的引導下,從心態、認知到策略,他們的親子關係、互動方式等進行了很大的調整,與孩子共同協商,設定了適當的零花錢額度,商量好玩手機電腦的時間,對孩子的態度寬容和氣多了,爸爸也定出計劃陪孩子鍛練身體。

孩子偷錢行為,是在向家長傳遞什麼信息?

  李明反饋:爸爸變了一個人似的,不打我了,對我好,覺得好幸福。

  父母反饋:孩子變化很多,能好好說話溝通,做家務,還能主動學習,還收穫意外驚喜,期末成績提高很多,全部90分以上(以前的數學和英語成績都是徘徊在80多分的區間),從來沒這麼好過,數學提高了10分最明顯。李明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所有的能量不再需要內耗,用於對抗父母,而是用於學習,成績提高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而己。

  黃幼微老師寄語: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父母需要反思,給孩子提供的“土壤”是否已經不適合孩子成長,是否需要調整、改良;如果說孩子是父母的產品,那麼父母就是模子,產品出現問題了,模子是最需要調整更新的。

  好父母,不是天生的,不是不犯錯誤,而是有糾錯能力的!

孩子偷錢行為,是在向家長傳遞什麼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