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最近,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一句 " 老百姓掙錢不容易 " 將造車新勢力們再次推向了風口浪尖," 忽悠 " 一詞一出,造車新勢力們的面子多少有些掛不住。

話雖這麼說,但收 diss 這件事對於造車新勢力們而言也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甫一出世以來,掛著 " 顛覆者 " 旗號粉墨登場的新勢力們的身邊就少不了吹捧與唱衰的聲音,當然,後者居多。

儘管如此,頑強的新勢力們仍然在這片不太和諧的土壤上頑強發芽,跨入 2018 年後,正式步入三位數的造車新勢力名單更是頗有一種觀看 "produce 101" 的感覺。

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無論是褒是貶,從這片繁榮景象中,每個人都看到了新勢力們野蠻的生命力。風口上巨量的資本注入賦予了它們瘋狂的底氣,但這卻不能成為它們與傳統車企分庭抗禮的資本,智能化才是。造車新勢力們心知肚明的是,只有在巨頭醒轉過來之前搶佔這一高地,才有所謂 diss back 李書福的資本。

靠智能化 diss back,你實力夠嗎?

心知肚明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新造車勢力們目前所拿出的智能化配置究竟有沒有這個資格呢?我們不妨回到產品本身來看一看。

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首先,當我們把眼光放在上個被互聯網顛覆的產業——智能手機行業時,你會發現,時至今日,iphoneX 的一抹齊劉海的熱度足以抹掉任何技術宅們關於 iphone 到底在技術上有無進步的爭論。拿出有噱頭的設計,這已成了互聯網產品經理們心照不宣的成功寶典。

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帶著互聯網基因出生的造車新勢力們自然也深諳此道,於是,我們看到了蔚來 ES8 拿出了號稱 " 全球首個車載人工智能系統 " 的 NOMI,威馬把車窗變成了手機屏幕,讓人與車的交互直接發生在車外。拜騰則更加激進,直接用一塊堪比電視屏幕的 1.25 米大屏取代了中控臺,誓要把搶眼球這件事進行到底。

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必須承認的是,在這些交互系統的應用上,造車新勢力企業的領軍者們的確做出了新意。在第一電動網主編邱鍇俊看來,這些交互系統 " 可以說是呈現了中國近幾年在移動互聯網、人機交互領域領先全球應用的結果。"

然而,另一些專家則認為這種優勢並非差異性的。" 傳統車企並非缺乏這方面的技術,只是由於資金與成本問題還沒有完全投入這方面。" 資深汽車產業分析師鍾師這樣對汽車頭條說。

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因此,當我們深入探究這些交互亮點時,就會發現它並沒有那麼 " 黑科技 "。拿蔚來的 NOMI 來說,雖然號稱首個富有情感的車載人工智能系統,然而它的本質並不是一款強人工智能產品,與斑馬系統等語音助手沒有本質區別。其他的人工智能交互設計亦是如此,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奇點尚未到來之前,造車新勢力們所能做的也僅僅是一些添加表情屏幕這樣的潤色工作。

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而在智能化的另一個領域——自動駕駛方面,這樣的尷尬就更加明顯了。目前,造車新勢力們對自動駕駛領域的入局速度比多數傳統車企要快,但也大多僅僅停留在 L1、L2 級別的自動駕駛等級,距離真正的自動駕駛 L5 級別還差很遠。因此,專家們對於造車新勢力在與傳統車企的優勢差距點評也僅有一句 " 積極 ",至於技術層面的領先則無從談起。

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智能駕駛技術分級表)

最後,在筆者與資深汽車產業分析師鍾師的交流中,他提出了一個更加關鍵的問題:" 現在的造車新勢力採用了一種比較狡黠的做法,那就是在最高配置的車型上不吝使用各種先進配置,打響智能化的名號,但實際上許多中低配車型並不能被稱為智能汽車。"

在筆者看來,這種做法情有可原。畢竟控制成本是每一家想要存活的企業首先關注的事情。但是,這無疑進一步降低了造車新勢力企業們產品的競爭力,導致它們的更多產品進一步喪失了與傳統車企產品 pk 的實力。

轉變身份,或有一拼

泡沫無處不在。進入微增時代後的中國汽車市場,面臨的不僅僅是產能過剩的問題,更是退潮後的市場無法支撐如此多企業與品牌存活的問題。因此,李書福的 diss 也絕非代表著傳統企業的傲慢與偏見,而是來自他對未來中國市場冷靜到有些悲觀的預判:在李書福看來,未來留給中國品牌的席位至多寥寥三個,而他正傾盡全力讓吉利拿到一席。

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如日中天的吉利尚且無法令李書福安心,新造車企業被他說一句 " 忽悠 " 也不算冤枉。畢竟陽光下沒有新鮮事,百年前百花齊放的美國汽車市場,如今也僅剩通用、福特與克萊斯勒三家公司存活。按下造車新勢力們在造車技術與資質等一系列短板不表,僅從智能化這一本應是其殺手鐧的領域來看,造車新勢力們手中的籌碼也遠不足以令它們成為革命者。

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那麼,對於造車新勢力們來說,是否永遠沒有機會 diss back 了呢?在這個問題上,第一電動網主編邱鍇俊對汽車頭條表示:" 儘管現在新造車勢力在自動駕駛等這些智能化領域上沒有與傳統企業拉開明顯差距,但是如果能夠保持研發的資金力量與勢頭,在未來不排除有拉開差距的可能。" 同時,在 5 月 7 日的文章《多數新造車企業,是時候分行李了》中,他也對新造車勢力的前景保留了樂觀態度:" 新造車企業要快速優勝劣汰,整合優勢資源,尚有一拼。"

被李書福 diss 的造車新勢力,為何沒勇氣 diss back?

綜上,對於少數有希望的新造車勢力來說,通過資金、人才、技術的整合,進一步修煉內功的目的仍然是爭取入場的資格,而絕非正面 diss back 傳統車企。飯要一口一口吃,在褪去 " 顛覆者 " 的光環與重任之後,對於它們來說,一句 "not a winner,not a loser,just a player" 或許才是對目前情況最好的概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