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國民為了侵略戰爭如此付出,最終換來了兩顆原子彈

在對外侵略擴張的戰爭中,日本曾實施著名的“一億總動員”,將全體國民推向戰爭。日本青壯年男性作為軍人在前方參戰,後方則是千千萬萬個“軍國家庭”,無數的“軍國少年”、“軍國少女”、“軍國婦女”、“軍國之妻”、“軍國之母”等等,都為戰爭奉獻力量,即所謂“銃後奉公”。今天我們說“原子彈下無冤魂”,有著充分的根據。

二戰日本國民為了侵略戰爭如此付出,最終換來了兩顆原子彈

(2008年日本電影《我想成為貝殼》用較多篇幅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後方民眾的生活,影片中日本國民對戰爭的支持和“奉公”令人印象深刻)

為了滿足侵略戰爭的兵員需要,當時日本政府對家庭的最高要求是“養育作為皇國民的子女”。當時的日本有名言:“對不論怎樣喜歡疼愛的孩子,一旦應徵,都祝賀並鼓勵他,並高高興興地把他送上戰場”。傳統相夫教子的日本賢妻良母形象,在戰爭中變成了“培育日本的小國民,一旦需要則捨命報國”。著名的侵華老兵回憶錄《東史郎日記》中,東史郎回憶,自己在接到徵兵令即將走上戰場的時候,前來送別的母親平靜地對他說:“這是一次千金難買的出征,你就高高興興地去吧。如果不幸被支那兵抓住的話,你就剖腹自殺。因為我有三個兒子,死你一個沒關係。”

二戰日本國民為了侵略戰爭如此付出,最終換來了兩顆原子彈

(《東史郎日記》,記錄了一個侵華日軍士兵的經歷,其中有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珍貴史料。侵華日軍老兵東史郎晚年多次來華謝罪,為此承受了日本右翼勢力的巨大壓力)

為了確保兵員,1939年日本政府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為了國家,生吧!”當時日本計劃20年中增加2800萬人口,每對夫婦要生5個孩子。於是,全日本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人口戰”,少男少女們紛紛“結婚報國”,“育兒報國”。當時日本流行管嬰兒叫“寶寶部隊”,生了孩子說吉利話:“恭喜,又生了一個戰士。”日本政府公開表彰多生孩子的家庭,最厲害的家庭結婚20年生了16個,其中10個男孩,被稱為“日本第一寶寶部隊”。問這家的爸爸,孩子長大幹什麼?爸爸回答:“10個男孩子全都去當兵。”

二戰日本國民為了侵略戰爭如此付出,最終換來了兩顆原子彈

二戰日本國民為了侵略戰爭如此付出,最終換來了兩顆原子彈

(今天的“寶寶部隊”與“軍國少女”,不過這在平成時代意義已經與昭和時代大不相同)

“一億總動員”中,不但生孩子,飲食也要為戰爭服務。日本政府號召:“國防從廚房開始。”於是,日本國民“遵守食堂的戰時性”。糧食供應日趨緊張,日本老百姓就吃“國策炊”,也就是蒸米飯前先用水充分浸泡,據說這樣能讓米“增重”。再後來,日本老百姓就吃“決戰非常食品”,也就是用芋頭、野菜做成的飯。這些都是“國策料理”,忍飢挨餓也要推廣。

二戰日本國民為了侵略戰爭如此付出,最終換來了兩顆原子彈

(身著“勞動褲”的日本女性)

穿衣服也要為戰爭服務。日本政府強調“滅卻個性,激勵奉公之心”。於是,日本男性在各種場合不再穿和服或西服,一律改穿與陸軍士兵軍服相似的“國民服”。日本女性也不再穿和服,穿上了日本東北地區婦女的勞動服,扎腿式樣的勞動褲。棉花在戰爭時期要用去生產軍需品,屬於軍需物資。所以日本政府號召:“為了國家而堂堂正正穿著織入愛國心的衣服。”於是日本人普遍穿人造纖維做的衣服,質量低劣。

二戰日本國民為了侵略戰爭如此付出,最終換來了兩顆原子彈

二戰日本國民為了侵略戰爭如此付出,最終換來了兩顆原子彈

(日本在戰爭中發行的債券)

1940年7月,日本政府發佈著名的“七七禁令”,禁止製造販賣奢侈品。“一億總動員”的日本國民開始與“奢侈”開戰。東京到處掛滿標語口號:“奢侈是敵人!”“是日本人就不要奢侈!”各種“婦女挺身隊”、“奢侈監視隊”紛紛組建,上街巡邏。看到有穿著華麗的女性,先上去警告,不聽話就當街扯掉。女人燙髮被視為“奢侈行為”,東京有的街道乾脆張貼布告:“禁止燙髮者在我町通過。”甚至發現燙髮者,當街強行剪頭髮。至於“儲蓄報國”、購買“報國債券”,更是日本全社會必須的。“國家需要資金,即使只喝粥也要儲蓄。”“節約一根羊毛也是對皇軍的感謝。”當時日本甚至號召為了節約用電支援戰爭而改變晚睡習慣,提出口號:“睡覺的時間也是奉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