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主要見於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耀州窯、定窯瓷器上。既有彩書、墨書,也有刻劃款。多落於器底、肩、腹部等。如“大德七年制”、“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等。英國倫敦大衛德基金會藏的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頸部書青花楷書“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可作為標準元代器物,同時也可對其他沒有年款的元代器物進行斷代排比。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明代紀年款

主要見於景德鎮官、民窯瓷器上。官窯瓷器書款始自明永樂朝,以後成為定製。書款位置有器底、口沿、頸、肩、腹、流、柄等部分,書款方式有彩繪、暗刻、模印、青花料書寫,尤以青花料書寫為多見。款識內外雙圈、單圈、方框、花朵或無紋飾不等。官窯書款工整,由專人負責款識的書寫,民窯書款隨意,且書寫方式較多,干支款如“萬曆丁丑年造”、“道光丁酉年制”等。還有隻寫朝代不寫年號的如“大明年造”等,多出現於政局動盪不安的朝代。

明洪武紀年款

洪武(1 368~1398),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雖然史料記載早在洪武二年即已設御窯廠燒造,但目前並沒有洪武官窯款識傳世品,而且帶有洪武紀年款的民窯僅見2件,如江西玉山發現一件青白釉瓷罐上刻有“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款字刻劃不是很工整,顯然是不經意寫上的。

明建文紀年款

建文(1399~1402),為明惠帝朱允炆的年號,建文一朝歷時4年,不會有太多的建文款瓷器,且因永樂奪嫡,即使有建文款瓷器也不會令其流傳,故有建文款瓷器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明永樂紀年款

永樂(1403~1424),為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永樂帶有紀年款的官窯不多,款識有青花或釉裡紅料書寫、錐刻和模印三種。年號款識為“永樂年制”篆刻不見六字款。永樂官窯瓷器款識藍本出自大書法家沈度,署款位置多在裡心,也有書於底面,個別書於內壁。款字筆劃轉折之處圓潤,結構緊湊。邊飾有單圈、單圈加花邊、雙圈、龍鳳、雲紋、獅球、鴛鴦等。永樂官窯開明清官窯書帝王年號款的先河,這以後成為定製。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明宣德紀年款

宣德(1426~1435),為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以年號為官窯年款在宣德時極戈常見,並影響以後歷代。宣德官窯年款以“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兩種為主。書寫形式有雙行豎寫、單行橫寫、單行豎寫等。邊飾有雙圈、單圈、雙框、雙框外加雙圈、花形、錦紋及無邊飾。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模印、錐刻等。書款位置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一說,即除書在器物底部、肩、腹、口沿等處外,也有內底、耳部、柄部、流部、蓋裡等。書寫字體有楷體和篆體等,楷書書寫工整,篆書風格與永樂相似。民窯年款器較少見。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明正統、景泰、天順紀年款

正統(1436~1449),為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景泰(1450~1456),為明代宗朱祁鈺的年號;天順(1457~1464),為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正統與天順為同一人,因正統年間,宦官王振獨攬朝中大權,正統帝追求享樂,在“土木之變”被俘。景泰作為弟弟代兄登基,主持國家大事。後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中又當上皇帝,改年號為天順。這三朝近30年,因戰爭頻仍,王權更迭頻繁,故書有朝代紀年款器物不會很多。雖官窯並未停止燒造,但由於政權更迭,不排除前朝器物被後朝所毀的可能性。官窯書“天順年造”器物極少,民窯書紀年款器物也不多。這三朝非常流行“大明年造”款識器物,也與這一時期政權動盪有關。

明成化紀年款

成化(1465~1487),為明憲宗朱見深的年號。成化朝官窯書寫年款且落款位置已經固定,為器底、器心、口沿等處。成化官窯款識為“大明成化年制”楷書。書寫形式有二行、一行,外或有雙框,或雙圈。有書款與刻款,書寫材料青花芫主。書寫不如宣德時穩重,有稚拙之風。民窯紀年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威化年造”、“大明年造”為常見。款外多臣以青花雙圈。清康、雍、乾三朝時仿成化款的非常盛行,多作六字雙行以青花判書楷字於器物外底,外圍青花單圈、雙匿或雙方框.也有無邊框的。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明弘治紀年款

弘治(1488~1505),為明孝宗朱祜樘年號。弘治官窯年款目前僅見“大明弘治年制”青花楷款和書“弘治年制”楷款與篆款。款外青花雙固,落款位置在器底,字工整秀麗。民窯年款多書“大明年造”和“大明弘冶年制”以及少量的干支紀年款。字多書寫不工。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明正德紀年款

正德(1 506~1521),為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正德官窯款識有“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楷款,有寫款和刻款。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外或雙固,或雙框,或無邊飾。字較弘治時要大,書寫工整。落款位置或外底,或口沿,或頸部。民窯紀年款多為青花書寫“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外有青花雙圈,個別也有礬紅彩書“大明年造”,但書寫均不及官竄工整規矩。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明嘉靖紀年款

嘉靖(1522~1 566),為明世宗朱厚熄的年號。嘉靖一朝歷時45年,是明代瓷器無論官、民窯生產最多的朝代之一,因此落有年款的器物也極多。官窯紀年款確“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均為楷書款式。有一行橫書、二行豎書、環書等幾種排列方式。書寫材料有青花、磯紅、暗刻等。款外圍有雙固、單圈、雙框、無邊飾,字書寫均較細長。落款位置多變,除外底、內心,還有口沿、頸、肩、腹等。民窯紀年款見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紀年干支款有“嘉靖八年季夏置用”等。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明隆慶紀年款

隆慶(1567~1572),為明穆宗朱載重的年號。隆慶朝僅6年,傳世器物不多。官窯紀年款識僅見有“大明隆慶年造”一種。款識外或雙圈,或雙框,或無邊飾。款識排列多以六字二行為主,偶有一行直書。款識書寫工整。民窯紀年款識多為“大明隆慶年造”、“大明隆慶年制”、“隆慶年造”、“隆慶年制”和干支紀年款如“大明隆慶元年”等,款識書寫更為隨意

明萬曆紀年款

萬曆(1573~1620),為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萬曆朝長達48年,瓷器生產無論官、民窯均數量巨大。款識風格基本分兩個階段,萬曆早中期的落款風格有嘉靖、隆慶風格,青花濃豔泛紫,字書寫有力;晚期青花泛灰色,字書寫筆劃較肥。款識書寫以“大明萬曆年制”楷款最為常見,還有“萬曆年制”四字楷款。款識排列有六字雙行、六字三行,或一行橫書,或環書。款識有青花、彩料、暗刻、或在暗刻上加彩等幾種方式。萬曆民窯款識書寫風格多變,有“大明萬曆年制”、“大明萬曆年造”、“萬曆年造”、“萬曆年制”、“大明年造”及年號加干支紀年款如“萬曆丁丑年造”等,書寫有工整與草率兩種。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明天啟紀年款

天啟(1621~1627),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天啟官窯器物非常罕見。款識僅見“大明天啟年制”楷款一種,書寫工整。天啟民窯器物款識有“大明年啟年造”、“天啟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及干支紀年款如“皇明天啟年丙寅歲吉旦”等。書寫有工整與粗糙兩種,工整者可媲美官窯,粗糙者甚至不易辨別。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明崇禎紀年款

崇禎(1628~1644),為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禎朝不見有官窯器物。書有本朝年款的器物均為民窯。有“大明崇禎年制”、“崇禎年制”、“大明年造”等楷款。書寫不工,不易辨別。年號紀年款有“崇禎丁丑”等。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明代干支紀年款

干支紀年款為以天干與地支相配來標明器物生產年代的文字。多附在帝王年號後,如“萬曆丑年造”等。明代干支紀年款即明代紀年後再加干支的款識書寫方式。

清代紀年款

清代紀年款主要有年號款和干支紀年款兩類,年號款多以官窯款識為主,字體有楷書有篆書,青花、彩料、暗刻等書款方式不一,外或圍雙圈,或單圈,或無邊飾,或雙框,或單框,或圍以花卉,形式多樣。民窯用年號紀年款也非常普遍,另有大量書寫紀年和干支款連用的器物,如“順冶丁酉年季夏月朔望日吉立”等。書寫以楷書為主,工整和草率並存。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清順治紀年款

順冶(1644~1661),為清世祖福臨的年號。順治朝為清朝之初,御窯廠燒造瓷器不穩定,故有順冶款的器物少見。官窯有“大清順治年制”青花楷款和“順冶年制”無邊飾惜款兩種。書字不工整,字間距也不相等。民窯年號紀年款和干支紀年款均較多見。如“順冶十三年十二月佔旦”、“順治五年八月”等,干支款有“順治丁西年季夏月期望日吉立”等。

清康熙紀年款

康熙(1662~1722),為清聖訊玄燁的年號。康熙朝歷時61年,社會穩定,制瓷業發展很快。康熙一朝歷時較長,故瓷器生產帶有階段性特點。康熙早期官窯器物多半沒有年款,民窯有年款。至康熙十六年浮樑縣令張齊仲下令:“禁鎮戶於瓷器上書寫年號及聖賢字跡,以免破殘。”所以,在這以前,民窯瓷器上書有年款。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數量較大,晚期使用少數篆款。款識有寫款和刻款,多為青花料書寫。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為主。外或圍雙圈,或單圈,或雙方框,或無邊飾。早期官窯款識書寫有晚明風格,中後期字體清秀,其結體寬博的“宋槧體”最為著名,併為以後官窯款識提供了良好的範本。民窯以干支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識書不如官窯精,但:一寫仍較工整,甚至有些民窯款識可與官窯款識媲美。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清雍正紀年款

雍正(1723~1735),為清世宗胤禛的年號。雍正胡雖只有13年,但它的瓷器生產要勝過康熙,官款款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製”等,排列方式有二行、三行、一行橫書和環書。款識書寫工整,款外圍以雙固或雙框。書寫材料有青花、藍料彩、金彩等。有書款和刻款。民窯款識以青花雙固“大清雍正年制”雙行或三行楷款較為常見,但字不太工整。紀年款如“大清國雍正九年”等。

清乾隆紀年款

乾隆(1736~1795),為清高宗弘曆的年號。乾隆朝共60年,瓷器生產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無論數量與質量都是後世所望塵莫及。乾隆官窯款識以篆書為主,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排列方式有六字三行、一行橫書、環書等,四字款識“乾隆年制”、“乾隆御製”有二行排列。款外或圍以雙固,或單固,或無邊飾,或單方框,或雙方框,偶有對書款識。題款方式有書款、刻款等。書款以青花料最普遍,也有紅彩、墨彩、琺琅彩等。款識或書寫或刻劃均工整,字為“宋槧體”。民窯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等,書寫不很規範,有的不可辨別。年號紀年款有“乾隆十年”等,干支紀年款有“大清乾隆丙辰年制”等。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清嘉慶紀年款

嘉慶(1796~1820),為清仁宗顆琰的年號。嘉慶官窯早期仍為乾隆風格,後期有些粗率。官款多為“大清嘉慶年制”、“嘉慶年制”,以篆款多見,無邊框佔多數。書款識材料有青花、礬紅、金彩等,有書款和刻款。民窯款識以“大清嘉慶年制”三行無邊框篆款居多,另有“嘉慶年制”篆款,書寫多不規範,辨認困難。年號紀年款有“嘉慶元年”等。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清道光紀年款

道光(1821~1850),為清宣宗旻寧的年號。道光朝瓷器生產不如乾隆、嘉慶朝,質地與釉色及紋飾均無法與乾嘉相比。官窯款識品種更是稀少,多為“大清道光年制”篆書款,款識排列以六字三行無邊飾和一行橫書為常見。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紫彩等。有書款,刻款,也有描金款識。字書寫流暢。民窯款識見有“大清道光年制”篆款和“道光年制”篆款。外圍單框,或無邊飾。款識書寫不工,字跡潦草,其車有些字不可辨認。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清咸豐紀年款

成豐(1851~1861),為清文宗奕寧的年號。成豐一朝為清王朝衰落的關鍵年代,內憂外患不斷,太平天國使清王朝無法顧及瓷器生產,後太平軍攻克浮樑縣,導致了御窯廠毀壞,造成官窯無法生產。傳世成豐官窯極為少見,民窯也多半不寫款識。目前所見成豐官窯年款多為楷書款。“大清成豐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為成豐年款多見。或雙行或三行排列,也有一行橫書。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彩。有書款、刻款、捕金,款外均不加邊飾。民窯紀年款有六字和四字篆款,外或有雙框,或無邊飾,書寫潦草,難以辨認。年號紀年款有“咸豐壬子秋月面壁作”等。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清光緒紀年款

光緒(1875~1908),為清德宗載湉的年號,光緒朝歷時34年,瓷器燒造量巨大,質量在晚清中為佳。其中光緒大婚,慈禧六十和七十大壽等均有大規模的稍早。官窯年款以“大清光緒年制”最為常見,或二行,或三行,或一行橫書等。清書寫材料有青花、紅彩、紫彩、金彩等。有書款也有暗刻款識。 “光緒年制”四字款較六字款少見,款外無邊框,此時篆款更為少見,字書寫工整。民窯款識以六字楷款多見,書寫有工整和草率。工整的可媲美官窯,草率的極為隨意。四字篆書款如同印章,篆法不合理,有些字無法辨認。另還有“光緒年造”、‘‘光緒年制”,“光緒八年”等。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清同治紀年款

同治(1862~1874),為清穆宗載淳的年號。成豐朝御窯廠被毀後,於同冶五年恢復了御窯廠的燒造。因戰亂工匠逃亡,有技術的工匠流失嚴重,所燒瓷器質量粗糙不堪。官窯款識以“大清同治年制”和“同治年制”楷書款為多。款字書寫較為規範,款外均不加邊飾。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和金彩,有書款和刻款等。民窯款識有六字和四字篆款,或書或亥於器底,字草率,不易辨認。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清宣統紀年款

宣統(1909~1911),為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年號。宣統官窯款識以“大清宣統年制”六字楷款多見,有青花、紅彩、紫彩、墨彩等。有書款和刻款,書寫規範工整。民窯款識為六字楷體,書寫不工

古陶瓷銘文款識二官款及鑑定要點——建議收藏

八思巴文款

元代瓷器款識。八思巴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因它的創始人是元代忽必烈的國師、喇嘛教高僧八思巴而得名。忽必烈統一中原後,命八思巴制訂官方通用文字,八思巴便以藏文文字為基礎,運用漢語的語法,創造出一套拼音文字,它類似現在的漢語拼音。八思巴文從1269年頒佈到元朝末年,共用了100年左右,因此八思巴文是元代瓷器的時代標誌。明正德官窯青花瓷上也有八思巴文款瓷器,這與正德皇帝信奉喇嘛教並與蒙藏上層僧侶來往密切的原因是分不開的。

樞府款

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新品種——卵白瓷器釉上的款識,為元代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訂燒的瓷器。常在器內以印花為主的紋飾中間,對稱印有陽文楷書“樞府”二字.故通常又將這種卯白釉稱為樞府釉。

“使司帥府公用”款

元龍泉窯瓷器款識。20世紀70年代韓國新安海底元代沉船中打撈出大量中國元代瓷器,其中一件龍泉窖肯瓷盤,

刻“使司帥府公用”六字二行銘文。“使司帥府”應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簡稱。元立剛後,於各道發置宣慰司,“掌軍民之

務,分道以總郡縣,行有政令則佈於下。郡縣有請則達於肯。有邊陲下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凡六道……漸東道,慶元路置”(《元世百官七》)。元史.地理志五“浙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並註明其州冶在慶元。從就近定貨比較便利方面考慮,“使司帥府公用”款龍泉青瓷盤.應該是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定燒的器皿。

大清年制款

即只書朝代不書具體年號的特殊紀年款,早在明代景德即已有“大明年制”、和“大明年造’’兩種。清代“大清年制”所見不多。有楷書和行書二種,以青花料書幹器物外底,四字二行排列,外圍雙圈。康熙、雍正時均有出現。清末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瓷品中有但書‘大清年制’不書何朝號者,乃同、光間肅順當國時所製品也。當時肅順勢焰熏天,將有非常之舉,監督官窯者慮旦夕有改元事,故闕朝號以媚肅順。物雖近代,而有一段故,實也為瓷學家所不知。”

清末民國“行名款”瓷器

清光緒晚期至民國年間,有許多瓷器底部書寫“江西某某記制”“江西某某瓷莊督造”等款式,書寫這些字款的瓷器以彩瓷類居多。這種字款不是官窯“紀年款”,也不屬於民窯“私家款”和“堂名款”,而是那段時期帶有資本主義商辦性質的“行名款”。

我國瓷業從宋代有官窯器後被分為兩大類,即官窯類和民窯類。在官窯器上直接書寫紀年款開始於明永樂,直到清宣統而止。民窯器上書寫私家款興起於明代天順。民窯款延續到光緒中期逐漸減少並被新產生的資本商辦窯廠代替。

清光緒中期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加大對我國的資本入侵,迫使清王朝簽定了許多允許他們在我國沿海、沿江港口通商和在內地投資辦廠的條約。此時,國內改良派提出的一系列維新主張,民族工業已經開始崛起,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官辦企業、商督官辦企業、民族資產階級應運而生。景德鎮瓷業同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向以朝廷撥款生產的官窯廠開始吸納民營資本,變為官督商辦企業(如江西瓷業公司),原先自產自銷的民窯廠大多被興起的窯貨商行取代,成為新的資本家的附屬加工廠。

窯貨行(舊社會民間通稱)是以獨立資本或合股資本運行的商業性質行業,以銷售陶瓷產品為主。在營運中,為樹立自己在消費者心目中的信譽,各自確立了自己的行名,並要求窯廠在製造時不再書寫或印上工匠的私家款,而是書寫或印上自己的行名款。我們發現,在清光緒晚期到民國之間的瓷器中,凡有“行名款”的器物都比書寫“私家款”和沒款的器物質量要好。

成化官窯款解說

成化官窯器都以青花書寫楷款。有六字年款與“天”字款兩類。

六字年款即“大明成化年制”款。題寫於杯、碗、盤、高柄杯、罐、瓶各器的底部,款體一致,款型有別。

杯、碗、盤器底部的六字年款,皆為雙線方框內雙行豎排六字款。高柄杯的年款題寫在足底邊上,自右向左排列六字橫式款,無青花線框。罐與瓶上的年款為雙線圓框內雙行豎排六字款,雙線圓框的六字年款在成化官窯器中較為少見,見有團蝶紋罐、山石牡丹紋罐等,均藏於故宮博物院。

“天”字款

僅見題寫於官窯罐上。在罐底中心部位書寫楷體“天”字,無線框。此款為成化官窯獨有。題寫“天”字款的罐,俗稱“天字罐”。罐壁上所繪紋飾有天馬紋、纏枝寶相花紋、螭龍紋、翼龍紋、草龍紋、海象紋、纏枝蓮託八寶紋等。

款識的青花呈色大多濃重,亦見淺淡者。款識的筆法酋勁有力。孫瀛洲先生精心研究成化款的字體結構特徵,總結出頗為準確的一套歌訣,且做出解析如下:

“大字尖圓頭非高”——指“大”字第二筆撇劃上端較為尖圓,出頭即越過橫劃並不高。

“成字撇硬直倒腰”——指“成”字第五筆撇劃直而生硬,第三筆的豎劃直立向下或向右方彎倒的。

“化字人匕平微頭”——指“化”字的人旁及匕字上端相平齊或微有高低之差。

“製字衣橫少越刀”——指“製”字下半部的“衣”字第二筆橫劃,不能越過右上方的立刀垂直線之外。“製”字多半是上豐下斂。

“明日窄平年應悟”——指“明”字左邊的“日”字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一樣寬窄,與一般習慣寫法不同。

“成字三點頭肩腰”——指“成”字末筆的點法,有點與頭平的,有點與肩平的,也有點在腰肩處的。

成化官窯器款識的筆法特徵都是如此。

明洪武青花瓷的鑑定方法

由於明朝各個皇帝的審美趣味不同,青花料來源不同等差異,明各朝青花瓷器風格迥異,各具特色。今日,就明洪武青花瓷的鑑定方法,中國古玩收藏鑑賞研究會會長盧鶴壽將為讀者支招。

1、造型:明洪武青花是承前啟後的一代產品,造型及成型工藝與元代基本相同,繼承和保留了元代樞府瓷古樸敦厚的風格,缺少變化。一般為大件器物品,有罐、大盤、稜口盤、碗、玉壺春瓶、執壺等。

2、胎釉:洪武時期的釉色白而帶淡青,略顯灰褐,多糙底、無釉,氣色密集,火石紅顯著,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點。洪武青花瓷主要使用含鐵量較低而且淘煉欠精的青料,呈色多為灰藍,鐵結晶斑點不明顯。

3、紋飾:明洪武青花瓷的紋飾筆法緩柔,佈局疏朗,豪放而生動,物象常寫實,其裝飾題材遠不及元青花豐富,主題紋飾以花卉為主,菊紋比較多見,雲龍紋則很少。元青花較多出現戲曲人物故事在明代瓷器上消失殆盡。在裝飾手法上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印花、鏤雕等。 最具特點的是牡丹花、纏枝菊、雲朵等紋飾留有白邊,花卉葉子不如元青花肥碩。

4、款識:洪武瓷器中寫款的很少。鑑定時應著重看胎底、紋飾是否含有元風的特點

嘉慶瓷器鑑定要點

鑑定嘉慶瓷器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早期製作接近乾隆時風貌,故有“乾、嘉窯”之論;晚期作品見絀,故又有“嘉、道窯”之說。第二,青花色調大多穩定,同於乾隆時期;少數出現黑暗、淺淡和漂浮的色澤。彩器的豆瓣綠釉,明顯不及乾隆時光潤,色深而不勻。沒有乾隆時釉面中勻淨的小波紋。第三,器型、胎與釉等雖不如乾隆時規矩,但基本上保持著前朝的製作水平。從整體時期的瓷器製作水準來看,早期器物較為精細,勝於晚期的製作;晚期則工藝低下,近似道光時粗率笨拙的風格。第四,對於乾隆或嘉慶時期的一些無款的頗有爭議的民窯器物,在斷代時都應慎之又慎,多作對比和反覆詳察。第五,官窯款識仍然規範;民窯草率款識漸多,還有寫半邊字的現象。

鑑別光緒、宣統瓷款識與仿款

光緒時的款識,官窯款楷篆並用,以楷為主。楷書字體修長,工整中略顯清秀。款式多為六字兩行。青花寫款的色澤有深有淺,深者略多。民窯器多為篆書圖章式款,篆書十分草率,而民窯器中的齋堂款器,製作可屬上乘,款識也較精緻。光緒本朝瓷業無大創新,但仿前朝,特別是仿康熙瓷器,多有較為成功的器物,如仿康熙青花、五彩、素三彩。仿品的款識也較為逼真。民國時有仿光緒器物,仿品的款識字體柔弱,過於纖細,書寫也不甚規整。宣統是清代、也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皇帝,雖然歷時僅三年,又值清王朝行將就木之際,但官窯之制仍在,官窯仍在燒造。宣統官窯款僅見楷書,六字雙行,以青花書寫,字體工整秀麗,青花色澤明快,無圈欄。宣統官窯畢竟時間短,生產器物少,官窯款器物也很少,所以十分珍貴,並不多見。民窯同光緒風格相同,極不易區別。

明清兩代瓷器的款識的規律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鑑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並且各有其特徵。只以明代款識而論,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識,首先要注意其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肩等八筆的特徵,都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以有助於識別真偽。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寫仿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處。既然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侷促,筆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動。這種破綻,只有多結合實物反覆印證方能看出。

然而,只靠這一方面的研究仍嫌不足,尤其是元代以前瓷器並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制”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只見過耀州窯有印著“大觀”、“政和”字樣的碎片,元代也只有帶“樞府”、“太禧”以及干支的器皿,且為數甚少。明清兩代縱有款識,而晚清及民國所仿字體十分逼真,極難識別,必須同時詳較其字體及位置,方不致發生錯誤。例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只見到圓器上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器裡部的中心,而文獻上還有六字款的記載,但無實物,並且在琢器上也未見過帶年款的器皿,不過仿器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字款寫在器裡或底足、口邊的。又如宣德款所謂“宣德年款遍身”的說法。普通多在底足中心或圓器裡心與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甚至個別還有雙款(如合歡蓋盒、文具盒等在蓋裡和底足均有年款)。這類款識有豎款也有橫款,六字款多而四字款少。至於嘉靖年款的排列方式較前複雜,除單行橫款、雙行直款外,尚有環形款,十字款(即上下左右寫)等。諸如此類,都需要進一步掌握其規律。

大致說來,在字體方面明代多用楷書款(只有永樂、宣德、弘治和其他等少數例外);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期(康熙篆書款尚不及百分之一),雍正則楷書款多於篆書款,由於乾隆開始篆書款漸多於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 趨勢。而明、清兩朝的楷書款與篆書款書法上也各有其不同的風格,可以說是多種多樣了。

其次還應仔細觀察款色。例如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照視,多是深厚下沉,清初仿品也大致如此。道光以後的仿品青色則散渙,而且淺淡上浮。尤其是宣德款色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幾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但是後世絕難仿效的特徵。自明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甚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並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製品在款色與刻、雕、印、堆的方法上並未減少。只有認真加以區分,方可看出因用料和技術不同而各有其書法特點,同時由此也可大體判斷其時代真偽和瓷質優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但是堆料款“康熙御製”的康字卻受原料特性與邊框的限制,不易舒展,又如乾隆時期以前多用青花款,其後多用抹紅款,而且清代康、雍、乾堆料款的瓷器絕大部分是官窯中的精品。

在用字和寫法乃至字數方面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製”,還未發現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成化的“成”字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特徵,萬曆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以及寫“康熙御製”四字款的瓷器90%以上為當時新制的精品等等,這些都是鑑定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明、清瓷器除一般的官窯款外,民窯瓷器中帶年款的也不在少數。但大都是景德鎮所制,其他地方窯寫款的極為罕見。除上述記年款識外,還有所謂堂名款(中和堂、慎德堂)、殿名款(如體和殿、儲秀宮)、軒名款(如宜古軒、塵定軒)、齋名款(如拙存齋、乾惕齋)、吉言款(如萬福攸同、德化常春)、讚頌款(如萬壽無疆、洪福齊天)、陶工款(如吳為、崔國懋)、珍字款(如珍賞、珍玩、奇石寶鼎之珍)、用字款(如上用、公用)、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辛丑年制)、供養款(如“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裡荊塘村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閤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 胡得一元帥打供。”“皇清康熙甲子歲仲秋日吉旦供奉普陀禪院聖佛前。”)等等。

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位置、款色和字數、結構等各方面,也應當知道同一時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徵。因此務必互相印證,稍有可疑之點,便應作進一步的推敲和研討。何況仿品中尚有新物舊款與真坯假彩等手法,主要仍須根據造型,其次要參考紋飾、胎釉等各種特點,如此步步深入,才可能具有比較可靠的辨別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