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们年轻时的帅照,您能认出几位?


新中国成立后国力迅速增强离不开一大批爱国科学家的努力。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精英。为了国家与民族贡献了自己的终生。下面这几张照片是他们年轻时的帅照,他们才是国民男神!接下来小编给您简单介绍一下: 华罗庚先生,数学大师: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李四光先生,科学泰斗: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邹成鲁,生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也是李四光先生之婿。邹承鲁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他的学术成果曾经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钱三强先生,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学森先生,中国航天之父: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中间这位是邓稼先先生,两弹元勋,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景润,,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担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陈省身,数学大师、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 为了纪念陈省身的卓越贡献,国际数学联盟(IMU)还特别设立了"陈省身奖(Chern Medal)"(国际数学界最高级别的终身成就奖)。陈省身是20世纪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


苏步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从1927年起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160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著,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

吴文俊,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谷超豪,数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


李政道,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2016年获得"2015中华文化人物"荣誉。

王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数学奖得主,主要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曾任研究室主任、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数学学报》主编,联邦德国《分析》杂志编辑,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顾问等。

何泽慧,杰出的核物理学家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空间科学学会原常务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长。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在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的百亩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田内,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刷新了世界水稻单产纪录。

童第周,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荣获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陈茹玉,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的农药事业及有机化学尤其是有机磷化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功绩,还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了近300余篇的科学论文,工作得到了许多国家同行专家的关注,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科研人才。由于在科学工作中成绩显著,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徐光宪,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徐光宪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