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恨还是可怜?西周大败宣王,152年后东迁嵩县,又113年为晋所灭

周平王东迁之时,周王室大夫辛有来到了伊水流域,看到有人披头散发在野外祭祀,无限担忧地说了一句:“不到百年,此地就将变成戎人栖息地了吧!此地礼仪先变了!”

这是一句无心预言。不过在当时谁都没想到,百多年后,迁入此地的竟会是这支戎人部落!

可恨还是可怜?西周大败宣王,152年后东迁嵩县,又113年为晋所灭

《国语·周语上》记,周宣王即位后,就“不籍千亩”。大臣虢文公为此而进谏宣王:“……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为革除籍田制弊端,周宣王早就下定决心要改革,当然不可能听从虢文公的劝谏。结果,在他执政第三十九年(公元前790年),姜氏之戎入侵千亩,周王室惨败。

千亩之战中,周宣王败得到底有多惨?

据史书记载,为了加强周王畿内的防御,周宣王还特地从江汉流域调入大量南国之师进行协防。然而战事发生后,不但南国之师全军覆没,连周宣王自己也被陷战场。要不是赵氏之祖奄父驾驭技术高超,周宣王自己差点也为国捐躯了!

姜氏戎之强悍,由此可见!

曾经大败周宣王的姜氏之戎,就是陆浑戎中的一支。

可恨还是可怜?西周大败宣王,152年后东迁嵩县,又113年为晋所灭

公元前790年,姜氏戎大败周宣王;152年后,陆浑戎就被秦国与晋国联手迁徙两千多公里,来到了河南嵩县的伊河流域。

陆浑戎为何会被迁徙至洛阳平原?

这与陆浑戎的栖息地密切相关。《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公元前533年,成周甘地(河南洛阳西南)之人与晋国大夫阎嘉争夺阎地的田土。为此,晋国梁丙、张趯(音替)率领阴戎(阴地之戎,河南卢氏东北)来讨伐颍地(河南登封东)。周景王气愤不已,派詹桓伯去指责晋国,说:“……先王把梼杌(音淘误)等四凶流放到四裔,让他们抵御山中魑魅。所以,允姓之戎居住在瓜州。伯父惠公从秦回到晋国,将他们引诱前来,让他们逼迫各姬姓国,侵入我们的土地。戎人占有中国,究竟是谁之过错?……”

可恨还是可怜?西周大败宣王,152年后东迁嵩县,又113年为晋所灭

周王室所说“伯父惠公”引诱允姓之戎前来,就是指公元前638年秦、晋合力迁徙陆浑戎到洛阳平原之事。允姓之戎,居住在伊川,伊川又位于晋之河阴,所以又称“阴戎”。以詹桓伯所言,陆浑戎原本的栖息地在瓜州,即现在的甘肃敦煌。

秦国在秦穆公时,基本已占据渭河平原。雄心勃勃的秦穆公想继续拓展领土,可秦国再往东发展,就是周王国各诸侯国以及东周王室所在地,难以进一步扩张。为此,秦穆公的眼光转而投向了西北。

陆浑戎长期呆在瓜州,他们既然能击败周宣王,战斗力自然不弱。这对秦国的西北扩张计划是一巨大障碍,秦穆公自然想除之而后快。

可是,该如何来除掉这一眼中钉、肉中刺呢?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小戎子生夷吾。”杜预为之注解:“小戎,允姓之戎。”允姓之戎,也就是陆浑戎的一支。这就意味着,晋惠公姬夷吾的母亲是陆浑戎之女。因为这段婚姻关系,陆浑戎与晋国关系匪浅。

公元前645年,因为晋惠公背信弃义,秦穆公一举攻入晋国,在韩原大败晋军,还俘虏了晋惠公。从此,晋国基本上听命于秦。

可恨还是可怜?西周大败宣王,152年后东迁嵩县,又113年为晋所灭

如今秦穆公要消除陆浑戎的威胁,便想到了晋惠公:既然陆浑戎是晋惠公母家,何不让晋惠公出面来劝说陆浑戎迁走?

晋惠公得知秦穆公想迁走陆浑戎,他也有自己想法。

自韩原之战大败以来,晋国损失惨重。韩原会战后一年,不但秦国从晋国夺走了河东之地,黄河西岸的赤狄也多次入侵晋国,抢占了晋国大片国土。当下晋国,内有公子重耳党徒,外有各方强敌,可谓是内忧外患。如果能将陆浑戎迁徙至晋国附近,就可得到一强大的外援。

这么一来,晋惠公也想把陆浑戎迁徙到晋国附近。

于是,秦穆公不断向陆浑戎施加压力,晋惠公则不断地用亲情劝诱,终于在公元前638年把陆浑戎迁徙到洛阳平原上的伊河流域。

陆浑戎远离故土,迁徙到人生地不熟的中原,自然而然地成了晋国附庸。从此,陆浑戎长期为晋国服务。

公元前627年,秦国趁晋文公去世、晋襄公刚刚继位,想偷袭郑国,将秦国势力范围扩张至中原。晋国君臣见秦国如此无礼,决心在崤山伏击回国的秦军。为确保胜利,中军主帅先轸还下达命令,调动姜戎军队前来助阵。秦军进入函谷后,晋军在前阻击,姜戎则抄秦军后路,前后夹击,成功地把秦军全数围歼。

可恨还是可怜?西周大败宣王,152年后东迁嵩县,又113年为晋所灭

崤之战后,终秦穆公一生,都没能再踏足中原半步。秦国势力范围从此被局限在渭河平原之内,长达数百年。

经过此役,陆浑戎也成为晋国军队序列,多次参与晋国所组织的战役。

公元前533年,成周甘地人与晋国大夫阎嘉争夺阎地的田土,晋国人又一次调动陆浑戎,去攻打周王室。虽然陆浑戎不过是受人指使,这次却意外地替晋人背了黑锅。周王室大夫詹桓伯对晋君投诉,说:“我周人自夏朝后稷以来,……文、武、成、康让同母兄弟建立国家,以蔽护周王室,也是为了防止王室毁坏堕落,难道只是像帽子和儿童剪发一般用完就丢弃了吗?……伯父惠公从秦回到晋国,将他们引诱前来,让他们逼迫各姬姓国,侵入我们的土地。戎人占有中国,究竟是谁之过错?后稷教天下民众种植五谷,如今戎人反过来统制这块土地,不也很困难吗?……”

陆浑戎帮晋国出力,如今却成了周王室指责晋国的理由,替晋人背了黑锅,而晋国还对此无以反驳,被迫将抢来的土地还给了周王室--可见,陆浑戎在晋国人眼里不过是替他们卖命的炮灰!为晋国服务百年之后,晋国人还是没能把陆浑戎当自己人看待!

其实,早在公元前559年,晋国与陆浑戎之间已产生嫌隙了。

这年,晋楚争霸进入白热化,晋卿范宣子对通楚之人百般防范。因为莒国通楚,范宣子就逮捕了莒国公子务娄;接下来,他又怀疑姜戎也背叛了晋国,在朝堂上指责姜戎首领驹支:“过来,姜戎氏!从前秦人在瓜州驱赶你祖父吾离,你祖父吾离身披草衣、头顶荆棘来归附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块土地,与你们平分而养活了你们。如今诸侯侍奉我国君的态度不如从前,就是言语不机密造成,主要责任就在于你。明早会盟之事,你就不用参加了。如果非要参加,我就逮捕你!”

可恨还是可怜?西周大败宣王,152年后东迁嵩县,又113年为晋所灭

作为晋国长期盟友,如今却被晋人嫌弃,驹支非常不忿:“从前秦国人倚仗他们人多势众,贪图土地,驱逐我各部落戎人。惠公显示了他的大恩大德,认为我们戎人都是四岳后裔,不能抛弃。于是,他赐给我们南部边境的土地,那里到处是狐狸豺狼。我诸戎砍伐那里的荆棘草木,驱逐那里的狐狸豺狼,成为晋国不侵扰不背叛的臣下,直到现在都没有二心。……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过呢?自崤山之战以来,晋国所有战役,我们各部落都及时参加,……现在是您手下大夫们有过失,才导致诸侯人心不齐,却反过来归罪于我们戎人!我们戎人衣食与华夏不同,言语也不通,又能做什么坏事呢?明天不参加盟会,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然后,驹支唱着《青蝇》就退出了。

《青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其中有“岂弟君子,无信谗言”之句,暗讽范宣子听信了谗言。

虽然范宣子最后还是相信了驹支,被迫向他道歉,但晋国对陆浑戎不完全信任的心态却是显露无疑了。陆浑戎东迁以来,一直忠心耿耿地为晋国服务,可是晋国君臣却始终视他们为异族,百般防范。晋国霸业稍有不顺,就想拿陆浑戎作替罪羊,陆浑戎又怎么会对晋国死心塌地?

晋平公时期,晋国霸业衰落。在晋国体系下被歧视了一百多年的陆浑戎,也慢慢离晋国越来越远,而与楚国走得越来越近。

这让多疑而诡谲多变的晋国越来越忌恨。

公元前525年,晋顷公去疾元年,晋国突然派出屠蒯到周王室,请求到洛水和三涂山祭祀。三涂山在今天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之北。因为洛水和三涂山都是周王室领土,所以晋人要先请求周王室许可。

可恨还是可怜?西周大败宣王,152年后东迁嵩县,又113年为晋所灭

周大夫苌弘听说此事后,立刻对卿士刘子说:“客人(指屠蒯)容貌凶猛,恐怕不是为了祭祀,大概是要讨伐戎人了!陆浑戎如今与楚国交好,肯定是因为如此。请您准备好吧!”于是,刘子马上对陆浑戎加强了戒备。

9月,晋国荀吴帅师从孟津渡过黄河,派出祭史,祭祀洛水。

陆浑戎见晋人只是祭祀,对他们豪不防备,还派出军队跟从荀吴。由此可见,陆浑戎虽然与楚国走得越来越近,但是并没有背叛晋国。结果,趁陆浑人豪不防备,荀吴只用三天就灭了陆浑戎,还当众宣示陆浑戎心向楚国的罪状。

陆浑子被迫逃亡楚国,他的众多部下则逃往甘鹿(河南嵩县西北)。因为提前做好了准备,周王室也趁火打劫,俘获了大量的陆浑人。

从此,陆浑戎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距离他们东迁伊川刚刚过去了113年。

公元前790年,陆浑戎曾经大败不可一世的周宣王;152后,被秦穆公与晋惠公携手迁徙至河南嵩县;又过了113年,被当年收留他们的晋人亲手剿灭。西周时,陆浑戎与周王国为敌,强大得令人可恨;东周时,他们却让狡猾的晋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又似乎弱小得让人可怜。

可恨还是可怜?西周大败宣王,152年后东迁嵩县,又113年为晋所灭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将自身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最终下场也许就会跟陆浑戎一摸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