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仪式感的生活 就是一潭死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从前慢》

什么是仪式感?

《小王子》里的狐狸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网络辞条把"生活仪式感"定义为"一个人的生活表达"。

仪式的作用就在于"提供、促进并传递一种身份认同"。

而仪式感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在于:

用认真有趣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小事,才能体悟到生命中的美乐爱。

哪怕一个人过节,有的人也会在家里布置一番; 哪怕在一起已经10年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个纪念日; 哪怕打开APP就能订到任何想要的甜点蛋糕,却花两个小时在厨房自己烘焙......

在人们的理解中,那些"充满仪式感的事情“也可以被理解为"非必要的事情"。

互动百科上说过一段很诗意的话: "仪式是一种白日梦,是一种保留逻辑盔甲的幻想形式。"

我们为什么还总是费时费力地去做这些"非必要"的事情呢?

因为"仪式感相关的小事"可以满足我们给自己贴标签的欲望,可以让我们树立和巩固加强自己想要的身份。很多时候,仪式感的小事提醒着庸庸碌碌的自己"我们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工作的热情,我们依然在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前行"。

人就是一种爱贴标签的物种。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给自己,给别人贴标签....通过识别标签,来作出很多对事物的基础判断。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就是这么这种心理的侧面写照吗?

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小事让我们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卢瑟,不是屌丝,而是生活的斗士。

没有仪式感的生活 就是一潭死水

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样生活才不至于无趣;

婚姻需要仪式感,这样婚姻才不会麻木;

生命需要仪式感,它提示着我们转变已发生。

举行仪式的那一刻,它将会告诉我们:你正在脱离过去,迈向更好的未来……

仪式感是生活里的「诗意」

记得有人说:「千万别想在麦当劳旁边的十字路口找到上帝。」

是啊,一个总是敷衍了事、平淡无趣的态度怎么能期待拥有一个趣意盎然的生活呢?

大多时候,生活的确是平淡无奇又匆匆忙忙,仪式感早就被我们轻易抛诸脑后。

每晚下班回家,从冰箱里随便翻出点食物就凑合着一顿晚饭;房间里到处是随意乱丢的衣物,周末宅在家里连头发也懒得洗……

缺少仪式感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

没有仪式感的生活 就是一潭死水

我们总是抱怨生活平淡无趣,殊不知生活的呈现其实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生活中的仪式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

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

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仪式感就是生活里的「诗意」。

仪式感并非一顿昂贵的法国大餐、一场高档餐厅里的烛光晚餐,也不一定是一群人或者两个人的专属。

它可以是你一个人在家用心做的爱心餐,铺上喜欢的桌布,食物的搭配和摆放恰到好处。

也可以是每天清晨为自己的办公桌上的空瓶换上一束鲜花;一个人好好享受周末暖阳里的下午茶;每周抽一天时间为自己做一顿饭。

这些小确幸,都是生活中的仪式感。

就像村上春树说的:「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在节奏越来越匆忙的当下,我们逐渐缺少了仪式感,错过了那么多美好,又怎么能遇见更好的未来呢?

爱情同样需要仪式感

有一期《奇葩说》讨论的议题是:婚礼真的有必要吗?黄磊做客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 我经常幻想女儿出嫁的画面,我一定会哭。但如果有一天,那个男的跟我女儿说,没有婚礼。那我就会跟女儿说,不要嫁给他。连那样的一个仪式感都没有,我觉得是不对的。 "

听完这段话,你应该明白:对于天下任何一个父亲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受到尊重和厚待,而不是不冷不热或者得过且过。虽然,一个父亲没有权利阻拦一对没有婚礼的恋人继续下去,但是一个父亲的想法也应该被正视、被尊重。

其实我们都清楚,黄磊并不是一定要拿一个婚礼为难未来的女婿,他只是想表达仪式感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黄磊的潜台词是:你连一个婚礼都不准备,让我拿什么相信你,有诚意要和我的女儿共度一生呢?

没有仪式感的生活 就是一潭死水

恋爱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场景,一个大大咧咧的姑娘,谈恋爱的时候,她就不怎么在意那些送花送药的恋爱小把戏。她会搂着男友的脖子说: " 只要你发自内心爱我就好啦,那些表面的形式,我根本就不在乎。 "

如果男友是老实人,就会乖乖听话。不要送花,那就不买,不要送药,那也不买。结婚以后,继续延续着恋爱时的惯例,只注重内容,不在意形式。

但是他们不知道,内容也是需要形式承载的。水如果不装在瓶子里,盖上盖子,就会在空气中慢慢变成水蒸气,爱也是一样。

总有一天,宇宙会爆炸。姑娘抱怨男友根本不在乎自己,每天下班都懒得看自己一眼。男友也会很委屈,他认为自己婚前婚后始终如一,并没有什么大变化。

这样的两个人,就像来自两个星球,说着不同的语言,根本无法把内心向对方完全敞开。从深层原因来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依恋关系并不一样。从表层原因来说,他们不懂得如何用仪式感来盛装爱,更不懂得如何用仪式感来表达爱。

没有仪式感的生活 就是一潭死水

美剧《我们的生活》里,有一集特别感人。那年感恩节,杰克一家五口因为汽车半路抛锚,不能及时赶到孩子们的外婆家庆祝,只能在一个破败的小屋里蜗居一晚。

细心的杰克不愿让孩子们度过这样一个毫无生气的感恩节,于是跑去寻找可以用来过节的道具和食物。后来,杰克戴着滑稽的帽子敲门进来,告诉大家今晚可以一边看电影一边吃热狗,而且这是只属于一家人的室内野餐。

孩子终归是孩子,有热闹可以凑,就一下子来了精神。很晚了的时候,杰克的妻子瑞贝卡拿来一件旧毛衣,对大家说: " 我们每个人都要说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再从这件毛衣上拉出一段毛线,然后传给下一个人。 "

很多年以后,孩子们都长大了。但是,他们没有忘记儿时那个没有火鸡的感恩节,并且把它传承了下来。感恩节这一天,他们就和家人一起看电影、扯毛线、抢帽子,用这些小仪式纪念已经去世了十几年的父亲。

我想,他们感谢杰克的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父亲教会了自己如何用仪式感来传递心中的爱。

没有仪式感的生活 就是一潭死水

心理学家荣格说: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仪式感。

一枚钻戒是仪式感,一句情话也是仪式感;一顿西餐是仪式感,一碗热粥也是仪式感;一次远行是仪式感,一个拥抱也是仪式感。仪式感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喜欢以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仪式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既不需要你大费周折,也不需要你浪费钱财,只要用心一点、努力一点,就是最恰当、最合适的心意。

所以,这世界上万千种仪式感,其实最后都是一句话: "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

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瓦尔登湖」

王阳明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在一切繁杂里才能照见简单,在一切世俗中才能照见脱俗,在一切喧闹中才能照见宁静。

在如今缺乏仪式感的国度里,我们会失去很多觉察的机会。  

生命中的仪式感本身就是我们心灵的需要。伴随着生命的演变,我们的心灵也在不断成长。

只是,对于心灵的转变,我们常处于混沌状态,不知自己已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

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特定的仪式,来提醒甚至引导自己的转变。

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思想家亨利·戴维·梭罗。

两年多的时间,他一直独自一人在波士顿城外瓦尔登湖边的一间小木屋生活,并借由这一段经历的思考写了著名的《瓦尔登湖》。

没有仪式感的生活 就是一潭死水

对这一段生活,梭罗描绘说:「我到树林中去,因为我希望从容不迫地生活,仅仅面对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看看我是否能掌握生活的教诲,不至于在临终时才发现自己不曾生活过。」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己的「瓦尔登湖」。

譬如:

每天写一段简短的心情日记;每天给自己留出半个小时的绝对独处时间;每年有一个星期的旅游,去海边或河边,看清水流动……

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简单的仪式感,让你和尘世的喧嚣暂时保持一段距离,给心灵成长的空间,同时又保证不与现实脱节。

有人喜欢仰望夜晚的星空,有人喜欢欣赏海上日出。不管怎么样,你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适合自己心灵成长的生命仪式感。

所以,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一切都索然无味,也许是时候需要一些仪式感了。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

当举动是出自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

你照看菜园可以是因为需要蔬菜,但也可以是想和大自然亲近;你把房间弄得洁净漂亮,可以是一种习惯,但也可以是为了心灵的安宁。

以灵魂来导向自己的行动,你就会觉得更有仪式感。

没有仪式感的生活 就是一潭死水

我们需要仪式感,用来告别过去,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

我们需要仪式感,用来释放压力,给无望的生活以希望;

我们需要仪式感,用来放大幸福,感悟这个世界的美好;

我们需要仪式感,因为我们对于生活的付出与热爱,值得我们这样庄重地对待自己。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未曾愧对别人,亦未辜负自己。

仪式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

重视生命的每一件事,每个人,每一个当下,并让我们学会从中感受到爱、希望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