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過年期間,大家的聚會一定不少吧

每次聚會過後就是朋友圈曬自拍的時間了。然而自拍這個東西,拼的真不是顏值。

是套路。

濾鏡、磨皮加美白,剪刀手、嘟嘟臉、45°仰角,每個人的自拍簡直一毛一樣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但是說實在的,現代人玩的這些套路,比起古人來還是差了一大截。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趙孟頫《自寫小像圖頁》,高鳳翰自畫像,華喦《自畫像圖》

看看人家的自拍套路,從選景到造型無一不精心設計。

景,一定有遠離俗世的山林、清泉、怪石。再看看造型,長鬚美髯,斗笠蓑衣,布衣僧袍…

反正就是不管怎樣,都要畫出一張完美的“隱士自拍”出來。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其實在明清之前,中國人是很少會畫自畫像的。從明代開始,中國西方貿易往來頻繁,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肖像畫開始興起,進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自畫像。

但同樣的時代,同樣是自畫像,西方藝術家就是徹底放飛自我。

有身嬌體柔易推倒的美少年,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拉斐爾

有窮困潦倒的糟老頭,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有精緻的男青年,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丟勒

有神秘莫測的中年男子,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還有眼神不怎麼正常的精神病患者。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我們再看看中國的藝術家。

隱士,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石濤《自寫種松圖小照》局部

隱士,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陳洪綬《喬松仙壽圖》局部

想釣魚的隱士,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羅聘《兩峰道人蓑籬圖》

打盹的隱士,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唐寅《桐蔭清夢圖》

裝扮成和尚的隱士。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金農《山水人物圖冊·山僧叩門》

……

這些畫像,說實話,可能看不到幾張就會開始覺得無聊。因為畫中人的神情永遠一模一樣。

這些形象很完美,他們高潔雅緻,雲淡風輕,行走在遠離塵世的山林田園之間。

但是看久了,你會慢慢覺得,這些人好像都是沒有靈魂的。

他們披著一襲完美的隱士外衣,向我們這些觀者展示了最理想的自己。然而他們真實的自我,也被嚴絲合縫的隱藏在這些精心設計的外衣之下。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同樣是自畫像,為什麼這些中國畫家永遠遵循著固定的模式,看不出絲毫的個性和自我?

根本上的原因在於,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待外部環境的態度不一樣。

我們看西方文化的源頭,古希臘文明。他們認為宇宙的中心是人,強調人對於自然的征服和控制。所以藝術中最關注的對象也是人性。人的個性和自我在這種環境中可以自由的表達。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古希臘雕塑 拉奧孔

但中國不一樣,我們認為天勝過於人,強調“天人合一”,人和外部的環境一定要和諧。

人在外部環境面前,是配合者,是服從者,而不是中心。所以在藝術中我們關注花鳥、山水,但“人”作為主體的畫作卻並非主流。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山水之間,人幾乎看不見

剛才也提到過,一直到了明清之際,受到西方影響,把“人”作為主體的肖像畫才開始興起。

但是你看這個時候西方的情況。文藝復興以後,教權和王權地位不復穩固,資產階級在崛起,整個社會結構處在流動之中。

而在中國,整個明清的封建統治時期,社會都是在極度的壓抑統治之下。人們習慣性地帶著固定的人格面具,臣子應該是什麼樣,文人應該是什麼樣,隱士應該什麼樣…

每一種身份,都應該有一個模式化的標準,即便是表達自己,也要在這樣一種標準之下。

比如你看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濤。

他是身份尊貴的明王朝宗室,國破家亡之後,被迫出家為僧。在外界看來,他是畫家,是隱士,就應該一派隱逸超然。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石濤《松風澗水圖》局部

但是在他內心,一方面懷念前朝,為自己的起名號“瞎尊者”(瞎,失了明),“苦瓜和尚”(苦瓜苦瓜,皮青瓤紅。身在滿清,心記朱明);一方面,他又想在當權者那裡求取仕途,曾經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且向上位者寫詩邀寵。

可以說,他的內心一點都不淡定,痛苦、虛榮、上進、愧恨……充滿各種複雜的矛盾情緒。

但你看他畫的自畫像,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石濤《自寫種松圖小照》局部

身著布衣,靜坐松下,嘴角一抹淡然微笑。怎麼看怎麼超脫

而再聯想看看他的生平,與其說這幅自畫像是表達個性和情緒,不如說是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塑造一個可以拿給別人看的,理想的,符合規範的自己。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然而這麼長的時間裡,中國人的自畫像就都是在玩套路?難道沒有一幅畫是在表達真實自我的嗎?

也不是。

比如這位,晚清畫家任熊。

單看他的這幅自畫像,你可能會非常驚訝。

因為它真的太不像中國畫家會畫出來的肖像了。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嘴唇緊緊抿住,眼神堅定而憤怒,脖子上青筋突起,胸膛上筋肉賁張…看著這幅畫的時候,我們自己甚至都會不自覺地緊迫起來。

與其說這是文人,是隱士。倒不如說是一位義士、俠士來的更貼切。

而這也正是任熊內心的真實狀態。

任熊生在晚清,那個年代,正是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時期。外,西方列強肆意侵略中國。內,民族運動風起雲湧。

面對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局勢,任熊內心感到極大的痛苦和憤慨。他的題跋,不再是隱晦的詩詞,而是直截了當的日記:

“莽乾坤,眼前何物?翻笑側身長系,覺甚事,紛紛攀倚。此則談何容易!”

所以你看他的自畫像,一改之前文人墨客的隱士樣板,而是緊迫,是抗爭,是想為而不能為之的糾結和苦痛

按照一貫的審美來說,它當然是“不美”的。甚至還讓人覺得緊張,覺得不舒服。

但是相比較於那些沒有表情的“完美隱士自拍”,你能說它不美嗎?

能說它不鮮活、沒有力量嗎?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石濤和任熊,他們是兩種不同風格的藝術家。

同樣也是兩種不同的人。

前者的“自拍”,亮麗光鮮,挑不出一絲一毫的毛病。雖然是在展現自我,但卻好像沒有自我。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後者的“自拍”,不免有缺憾,甚至表情姿態也算不上漂亮,卻讓我們彷彿觸及到一個人生命最深處的自省和溫度。

你所有的個性,都毀於一張自拍

從明清到現在,幾百年間已經過去。我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敢於表達自我,張揚個性的時代。

而在這個人人都在喊著“Be real”的年代,我們卻只敢像前者一樣,曬不那麼real的,漂亮的,完美的自拍。

但你是知道的

真實的自我,從來不是完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