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有什么特点?

钱定三

我一直觉得隶书的字体有点萌萌的,虽然这样说起来有些不正经,但是相比较篆书而言,隶书就显得可爱许多。


虽然这么说一个庄重大方的字体有些不礼貌,但是我只是说了一下相比较而已。


众所周知,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它结构整齐、庄重大方、乍一看显得特别工整,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隶书的用笔方中带圆,浑厚坚挺。


隶书是从篆书中发展而来的,主要就是把篆书繁琐的部分改易笔画,去其繁复而形成的一种较篆书简洁的书体,所以从根本上,隶书仍然保留了一些篆书的特点。

不过我曾经听人说,写隶书就是把字写扁一点就行。说实话,这是错的,因为隶书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是扁的,隶书有长字,如果你把长字也写扁了那就是傻了。


不仅如此,隶书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简单来说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 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 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所谓蚕头燕尾,,就是 “起笔蚕头” “收笔燕尾” 的意思,说白了,即在起笔藏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燕尾” ,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不过这些都是比较规范的书面用语,大家记住一个概念就可以了。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东家APP

隶书写的好,是很灵活的,只要了解它的笔画的基本特点,是可以自由发挥的。


覺行者1

1.先做本质定位,隶书是小篆逐渐简化的结果,是中国文字(信息记载工具)的第二次变革的产物,后经魏碑的过度,被楷书取代。传世的诸多隶书碑刻和墨迹,因时代、地域的原因,字的写法存在差异,证明在隶书的年代,日常书写中,字形并不完全统一。

2.从写法和艺术特点上讲,蚕头燕尾相对于篆书更简洁,笔的提按更明显。最后被楷书淘汰,证明它使用起来还不够便捷。隶书的结体宽、扁较多,依然保持了体势平衡、点画补白均匀协调的特点,这个到后来的楷书,都没变,可以说这是人的本能审美。

3.学习建议。我当时下决心要学隶书,是因为初学时学田英章老师入门,进而临欧体原帖,却留下了结体扛肩的“本能习惯”,想通过隶书的平正来矫正这个问题,写了一段曹全碑。进而发现,学习隶书可以深化对写字结体的理解,张迁碑、衡方碑的古拙,朝侯、曹全的清秀,礼器的刚劲,都有很大的学问,对用笔提按、轻重对比搭配的理解实用也有很大帮助,又深入学了一段时间,不过最终还是回归楷书、行书,不过学习隶书时的所得所悟,对楷书行书也有极大帮助。总结起来有这几点:隶书大都宽、扁,上下结体甚密,常见黑比白宽,这一般在楷书的大字榜书里才会用到。且结体大都天然,有意蕴,唐代也偶有隶书写碑,或可理解为文人的追古情怀,但过于规范和程式化,少了天然的气韵,不妨说是楷书隶化书写,西安碑林入口有一块隶书大碑,高宗或玄宗(记不清了)隶书书写,非常潇洒、精到,缺的也是汉代隶书的“天然味”。学隶书后,结体的胆子会更大,更果敢,这是其一。其二,现在可见的隶书拓片中,大都有字口风化的现象,想“透过刀痕见笔痕”,可参考个别汉简和清代诸家的临创,想丰富笔法,强化金石气,不妨凭感觉直接临习,也会有很大收获。其三,隶书只是一种书体,不建议作为专一书体终生临习,就算不考虑日常书写,单考虑作品审美,隶书也仅在对联、牌匾的书写中较为合适,除非学到应用自如的化境,但只学隶书,也达不到这个境界。现代隶书代表性大家刘炳森,个人认为其隶书有唐人风采,也未入化境。

现在信息技术那么发达,交流途径、信息来源不是之前任何一个时期可比的,在这个“乱帖渐欲迷人眼”的环境里,“书法”这个话题太大了…


DN64860904

还是用李圯老师的几幅字,看图说话吧!






济泰禅舍

引用林散之长子 林筱之的隶书。分别三十岁写的和84岁写的。个人觉得安静没有火气,有童趣很有禅意。





🙏


不多也文化

隶书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小篆是统一使用的官方规范文字,而此时写法快捷的新字体隶书,已经在公文简牍上流行开来。隶书把篆书屈曲的笔画变成平直,把圆转的部位分成两笔改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汉代是隶书的黄金时代。(配图为清伊秉绶隶书)



由于隶书的字体略为扁平,阅读时视觉有横化的倾向,所以无论写成什么形式,隶书字距都要大于行距,这样才好看,这是书写隶书格式最特殊的地方。



隶书从书写留存分为三类,山壁,碑版,简牍。凿刻在山壁上的《石门颂》《西狭颂》,刻写的时间在东汉,字体接近篆书,笔画直来直去,结构朴素,笔画,结构上没有较多变化,蚕头雁尾的也是略具其形。由于刻写条件较原始,字体大多朴拙,阳刚,雄壮的风格。这样的字体适合大笔书写,浓墨重笔,在吸水的生宣上,很容易表现这种书写意趣。


碑版隶书《礼器碑》《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笔画特性充分发展,由于载体是碑版,所以书写者可以在很好的环境,心情调适,笔墨讲究的情况下书写,而雕刻的工匠也有较好的条件去雕刻,技术上大体都非常娴熟,风格也都非常突出,整体效果完整。

受楷书影响,在唐朝时演变成一种笔画非常工整的字体,失去了汉隶的自在随意的韵味,结构上趋于工整,少了汉隶的古朴大气的美感,唐隶太过工整且有装饰效果,类似印刷字体,所以之后慢慢没人写了。
隶书在明末清初被重新发掘,重视。提出了隶书具有‘不衫不履’的美感,清隶写的相当自在,绝不强调工整,而倾向随意的笔画结构,但又在质感上刻意模仿碑石残破的感觉。书写技法是抖动笔杆,造成笔画苍劲感和古老感。 这是从汉至清的隶书的特点,时间仓促,有写的不完备处请谅解。


肆工斋




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哑巴说画

隶书特点,主要有二:

一,以势为尚。

古人论书,多重“形势”。东汉蔡邕在《九势》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书法艺术中的“形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在这位博学的艺术家眼中,自然始终处在生生不息的和谐的运动之中,任何事物都在运动中蕴含着正反、阴阳、虚实、向背的情态与动势,书法的“形势”则根源于这白然的阴阳变化。

书法中的“形”与“势”不是对自然界中物象的具体模拟,而是要表现出一一种抽象的自然之势。

“形”与“势” 是统在一起的,“形”是“势”产生的基础,“形”中有“势”,方能符合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有“形”而无“势”,则“形”无运动之生命。蔡邕没有具体说明“形”与“势”的含义,但移之书法,“形”,指的就是点画、结字、章法,而“势”则是蕴含于其中的运动方式,自然法则及其动态趋向。



具体到隶书的“势”,可以从三个部分进行深人的分析研究,即点画之势,结字之势与章法之势。



点画之势

隶书之势与篆书正好相反,隶书笔画相对径直,用笔骏发,出锋,迅疾,节奏急促。

特别是那些草率急就的隶书和尚未成熟的草书,更呈险疾之势。与篆书舒缓悠长的静“势”不同,这是一种运动的动态之“势”,一种具有 节奏与速度的势,在汉代的简牍里表现的最为生动。



结字之势

成熟、典型的隶书均左右背分,横向取势,它不像秦小篆那样巍峨修长,纵向开展,而是在一个平面上向左右横向拓展。

其中宫紧收,对称规整,沉稳厚重,似嫌笨重,而一字之中,每每有一长横,或有一撇、捺,一波三折,翩翩欲飞,划破了方正的单调。在隶书里,还不像以后的行草书那样讲究用笔结字的变化,其姿态所富有的动感,正是通过这波画的粗细、曲直、刚柔来取得的。古人曾赞: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



章法之势

章法明是字与字之间的组合,常见的东汉碑刻,多夸大字距,缩小行距,横列的紧凑与纵行的疏阔形成强烈的对比,而横向的排列与字势的横展又相呼应,形成种排叠式的联翩飞动的空间形式,

另有一种, 字形方整,中肆旁敛,字距行距紧密,通篇茂密而充盈,如《衡方》《邮3阁》之类;




一些摩崖刻石,依石而就,若《开通褒斜道刻石》,字形大小、长短、宽窄、斜正不一,参差错落,有“乱石铺街”之趣。

也有的刻石如《杨淮表记》,不分横列,只有纵行,字体宽窄大小不拘一格,亦有一种散逸之美。

简牍上的章法,均无定制,多拉大字距,求其疏朗,便于阅读,也有的为节约空间,紧凑安排,密密麻麻,如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汉墓出土的《吏员总薄》与《武库集薄》,长书密集达四千字左右。



简牍上的草书,受隶书的影响,尚不能像今草书那样连绵起伏,多字字独立,加以简牍窄小,故少有行间疏阔者,拥挤塞迫,密不透气,偶有一二大字,恣意放纵,稍稍使其宽解缓和。

二,以丽为美。

“丽”的审美内涵,是一种富丽堂皇之美,是一种精雕细琢富有装饰意趣的美。

汉代隶书,自西汉中晚期初具规模后,便走向“藻饰”了,尽管与魏晋隶书的刻板和宋元隶书的纤巧想必,汉隶朴拙敦厚之风鲜明而浓厚,但那是继承并保留篆书质朴古厚所必然呈现出的内外神情。



汉以前,南北书风迥然有别。

考察一下秦汉之际的隶书,南北书风的差异也大体相同。南方的《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马王堆帛书》均含蓄潇洒,秀逸摇曳,而北方的《青川木椟》《睡虎地秦简》《临沂双雀山汉简》则道健雄浑,峻峭凝重。

但此种差异,不到百年的时间便被整合统了,西汉中晚期的简牍隶书,不论南北,都变得清峭柔远、劲切雄丽了。



抛开文字的发展演变与思想观念的影响不说,单就楚风对北地的侵染,也不可忽视。因为在汉代,人们听到的音乐是楚声的慷慨狂放,看到的舞蹈是长袖飘举的楚舞,吟诵的辞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的汉大赋,这扑面而来的楚风对中原乃至西陲都形成了弥漫之势。那么书法风格由凝整沉着渐变为雄浑清丽也是顺理成章的。



书法审美精神不应仅就书法自身的变迁而单独对待,一时之书,与一时代的思想、文化、风尚以及同时产生的绘画、建筑、雕刻等等,有着不可分立的关系。

汉代书法以“势”为尚,“丽”为美,虽不能完全涵盖两汉时期书法的整体风貌,但放置特定的时代环境之中,正是那一时期主体文化和艺术所共有的。



此文内容,多源于最近看的一本隶书研究,不代表个人观点。

配图并不走心,多多包涵。


飞鸿踏雪


本人的一幅抄经,请教于各位大方。


13927309879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楼主的问题配图不是隶书,是柳公权《玄秘塔碑》的图片,与问题不符,建议换一张吧!如果练习书法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找我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正所谓:“教学相长也。”

柳公权《玄秘塔碑》临写示范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44, "thumb_url": "46dd0002f86c9f73b46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