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好?彆著急,做到十個不要,扭轉教育困局

對於孩子的學習教育,父母們應把“望子成龍”的心情改為“讓子成龍”的心態——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給孩子更多選擇的自由,設法去激發孩子潛在的創造力和學習慾望,讓孩子自己去渴望成龍,這樣一來,孩子才能成為一條真正的“龍”。

孩子學習不好?彆著急,做到十個不要,扭轉教育困局

提醒1 不要 強迫孩子讀書

如果孩子對書本不感興趣,強迫孩子去唸,只會讓他對唸書感到痛苦,更討厭書

有的孩子放學回來,書包一丟,就玩起了電動玩具,或者打開電視就看了起來。有的父母氣急了,沒有辦法,就搶掉孩子的電視遊樂器,或砰地一下關上電視:“快去做功課!”媽媽越是不準,孩子們越是要看,要玩。

這種強迫孩子唸書的教育方法,是最容易引起反效果的。當孩子沉迷於電視遊樂器和電視的時候,不能粗魯簡單地關掉,而應當想辦法使孩子轉移興趣,使孩子對功課產生興趣。例如母親可以問:“你們今天上什麼課?講了一些什麼問題?你覺得今天的功課有趣嗎?”誘導孩子對功課產生興趣。

讀書不能強迫,還有另一方面的意義。那就是在孩子不願讀書時,父母應該冷靜地瞭解和分析孩子不肯讀書或功課不好的原因,與孩子一起共同尋找對策。

提醒2 不要 眼盯分數

父母們一心只盯在孩子考試分數上,只會走進了教育的誤區

對待孩子考試的分數必須具體分析。我們不能完全否認,孩子的考試分數高,在某種意義上表明孩子掌握的知識比較好。現在關鍵的問題是父母們把分數看得高於一切,這才是問題的要害。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有眼光的父母,不必眼盯著孩子手裡的分數而喜笑怒罵。您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孩子面對陌生領域是否有正確的方法去得到他想要的答案,當他嘗試創造時,當他對現有的知識提出自己的看法時,您所要做的就是鼓勵和欣賞。

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

提醒3 不要 盲目超前學習課本知識

父母要重視真正意義上的智力開發,不應熱衷於讓孩子超前學習課本知識

有的父母利用寒暑假,提前教孩子下個學期要學習的課程。其實,這是一種誤區,這種做法,大多數孩子知識學不好,智力也難也真正開發。

學習知識與開發智力有密切關係,但不是一回事。智力是人的認知能力,是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綜合。一個正常的孩子,在小學時他的智力已經發展了全部智力的60%~70%(一說90%),餘下的有待於在小學、中學進一步開發。但學習知識不是發展智力的惟一途徑,遊戲、勞動、文體活動、人際交往等都可以發展人的智力。

那種超前讓孩子學習課本知識的做法,在孩子第一次學習時可能有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但第二次再學習時,就會由於已經“相識”而減低學習興趣,智力活動不積極。這樣,往往知識學不好,智力得不到發展,還浪費了時間。

應該指出,上課前的預習,不同於我們這裡說的超前學習課本知識,預習是應該的。

提醒4 不要 扼殺孩子玩的天性

聰明的孩子總有他自己的一套特有的玩的方式

孩子從一生下來,就是通過玩這種活動來了解世界,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常常萌芽於其中。例如,有時候他們會“肢解”玩具甚至“破壞”玩具,其動機是急於瞭解玩具的“秘密”,尋找問題的答案,其中閃現著探索和創造的寶貴因素。

日本心理學家井深大說:對於孩子來說,拆卸玩具也許正是他們玩的目的……如果大人在孩子正專心致志地拆卸玩具時加以制止,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干涉,反而失去了育人的機會。

提醒5 不要 把時間都安排在學習上

學會合理利用時間,是成才教育的一項基本訓練

父母要對孩子的時間安排要有張有弛。不要把時間全部都安排在學習上,要有勞有逸,勞逸結合。要充分利用最佳時間。兒童記憶力好,但不宜進行過長時間的學習。一天最佳的學習時間,是在上午9——11點,下午3:30一5:30,但在中午應讓孩子有2個多小時的休息時間。晚上做作業,複習功課,但不宜時間過長。時間過長,會影響孩子入睡。

父母對孩子提出時間上的要求時,還要有意識地學習掌握一些技巧。比如,在孩子沒有完成作業但非常想出去玩的時候,他對於書本早已心不在焉了。這時如果還對孩子說“再寫10分鐘”或者“做功課做到4點為止”,這隻會增加孩子對時間的焦躁不安之感,錯誤百出。所以在這個時候,不妨採用把學習時間改變為學習量的方法,比如“再做一頁練習”、“再背一段課文”,這就給孩子一定的讀書量,使他把精力轉向這個一定的量,於是對時間的注意也就逐漸淡漠了。

提醒6 不要 總拿孩子與他人比較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比起來不如人家,他就很可能開始憎恨其他的孩子

做父母的最好是不要去比較你的孩子,而是去真正弄清楚你究竟希望你的孩子做些什麼。

是希望他的房間更整潔呢?還是要他在飯桌上表現的更為懂事呢?把你的注意力集中放在那些你最希望孩子改變的行為方式上。一旦孩子懂得父母所要求他改變的只是他做某種事情的方式,而不是要改變他這個人,他就會在大人面前有更多更好的表現。

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父母只和高的攀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長處,而只看到孩子的短處,便容易使自己的教育收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失敗。

提醒7 不要 陪讀

陪讀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誤區,往往事倍功半

父母“陪讀”的用意在於督促孩子按時按質完成作業,並主動取得與學校老師的聯繫配合。但是由此帶來的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其負面作用主要有:首先,孩子容易產生依賴思想。課堂聽講易於思想分散,注意力難於集中,反正回家父母會再講一遍;題目不會做,反正有父母幫忙;作業完了,也無需檢查,反正有父母把關。

其次,由於父母輔導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與學校老師所授內容有所出入甚至相悖的境況,無形中給學生造成不少疑慮和困惑,使他們無所適從。個別情況還會對老師或父母所講知識常持不信任態度,久而久之削弱孩子的求知慾。

對待孩子課外作業的正確方法應是:給孩子創設一個安靜、舒適的學習的環境,並時常施以關心,督促,逐步使孩子養成自覺、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遇有疑難問題,切忌越俎代庖,而是給予點撥啟發。

提醒8 不要 專門給孩子聘家教

是否要為孩子聘請家教,父母應當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慎重抉擇,並注意克服其負面影響

專家認為,從長遠觀點來看,聘請家庭教師的做法往往弊大於利。主要表現在:

容易使孩子在課堂上不專心致志聽講。學校的課堂教學是系統教學,是按照教材內容循序漸進的。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說,取決於孩子是否認真聽講。而有了家庭教師,就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思想,反而放鬆了課堂上的學習。

家庭教師的輔導往往採用的是突擊式教學,不問孩子能否理解,且是重複授課,其結果,孩子不會的還是不會,容易導致孩子在學習上的畏難情緒。

不利於同學之間相互友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凡是請有家庭教師的孩子,遇到什麼問題往往不去問教師,也不去問同學,而是回到家裡問家庭教師。這就淡化了他與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學習的關係。

提醒9 不要 刻意製造“精英孩子”

教育不可摻雜功利觀念

如今許多家教書大受父母歡迎。這種現象一方面讓人欣喜,另一方面又非常令人擔憂,大多數人對素質教育類書籍的關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骨子裡喜愛的卻是帶有濃厚功利色彩的“製造精英”教育。

很多父母出現了思想上的偏差,把“素質”片面地理解為考上北大、哈佛等名校,然後就可以工作無憂、生計不愁,一躍而成為社會精英、人中之傑。為了實現父母的願望,孩子們整天讀英語(精品課)、進奧校、學鋼琴、練舞蹈,沒有休息日,沒有自由的空間,完全像一個陀螺在永不停息地旋轉,而父母則是抽打他們的鞭子……

渴望每個孩子都成為“清華男孩”或“哈佛女孩”,既不現實,也無必要,這既違反教育規律,又扼殺孩子天性。

提醒10 不要 光催喊孩子“要用功學習”大人告誡孩子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要用功學習。”

“要用功學習”,這句話對不用功的孩子來說,是特別感到不愉快的命令之一。這句話最初的意思只不過稍微提醒孩子注意而已。可是每天這樣說,久而久之,無形之中就使孩子心裡感到壓力,時間長了還會產生逆反心理。由提醒注意的含義變成了命令,而又變成嚴厲的訓斥,完全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最好的是,為孩子著想,父母要靜下心來多花費些時間和孩子們一起圍坐在桌前。如果孩子語文好,數學差,則讓他先做語文作業,再做數學作業。父母輔導孩子做課外題,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以增加學習信心。如果孩子真正有困難,父母則應採取積極的態度,適當點撥,啟發他去思考,幫助孩子提高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但不能包辦代替。

每天這樣做,不久就使孩子養成平心靜氣伏案學習的自覺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