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啃老族”從小做起

“養兒防老”這一根深蒂固於中國人思想裡的傳統觀念,如今正受到來自“啃老族”的衝擊。之前,一項對大學生或青年中的“啃老”現象的網絡調查,一週之內,竟有10萬名網友參與,70%以上認為身邊存在“啃老”現象。專家指出,家庭教育的失敗是“啃老族”呈現增多趨勢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長在遭受“啃老”之苦的同時,必須為這一現象的出現承擔責任。

預防“啃老族”從小做起

問題案例:“啃老族”是誰造成的

25歲的張超大學畢業後,不甘於留在家鄉的小城市裡,毅然和幾個同學一起來到北京,想在北京這片大天地裡一展拳腳。到了北京,張超發現北京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本科生的學歷讓他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張超便萌生了考研的想法。孩子要考研究生,做父母的自然是舉雙手贊同,不僅馬上寄來了補習班的報名費,每月的生活費更是按時寄到。從此張超便開始了衣食無慮的“考研生活”。

經過幾個月複習,張超滿懷信心地參加了考試。可隨著成績的公佈,他的心情也低落到了極點,考研的失敗使張超成了一名“失業者”。此後,他也試著去一些公司應聘,看上眼的公司人家嫌他學歷低又沒有工作經驗,而願意要他的公司,他又覺得待遇低,看不上。

張超就這樣徘徊著,但在北京,衣食住行樣樣都要花錢,無奈的他只好又向父母開口。開始只是要點生活費,但是後來卻越發不可收拾,張超徹底放棄了找工作的打算,每個月靠著父母寄來的生活費過活,還常常叫上幾個朋友一起吃喝。父母得知了張超的狀態很是擔憂,有幾次也痛下決心不再管他,但是張超一打電話回家要錢,父母還是不忍心不管他,只能看著兒子慢慢變成“啃老族”。

如果說張超的個案讓人深省,那麼,另外一個我接手的案例則更加令人心酸了。小唐的父母都是高級教師,退休金豐厚。但是,老兩口有塊心病,那就是26歲的兒子小唐從大學畢業後一直遊手好閒。父母託人為他找了幾份工作,他都覺得不滿意,最終索性辭了工作在家“啃老”。他每月霸佔父母的退休金,不斷揮霍,雖然自己一分錢不賺,但是每月的消費卻高達幾千元。有一次,父親看不下去了,狠狠訓斥了兒子一通。結果,令父母沒想到的是,兒子居然動手打了父親。這讓老兩口傷透了心,但又無可奈何。

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說來誰也不信。可以用來解釋他的行為的,只能是他的心理:他根本就在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生存、養老義務!

事實上,“啃老族”的出現,反映出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家庭本應成為子女的第一大課堂,子女的勤勞、孝順和責任感都應是父母、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們傳輸的。而中國最初的幾代獨生子女,也正是“啃老族”的主要組成人員,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中期的這些年輕人,從小在“捧著”、“抱著”、“舉著”、“揹著”、“頂著”的“五著”下成長起來,養成了事事由家長做、處處有家長呵護、任性、不能完全獨立、缺乏責任感的性格。

當他們步入社會後,不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人際關係上碰到哪怕是一點困難和挫折,很多人都會表現出不適應,從而退回到家長的“翅膀”之下。這時,家長並不是鼓勵孩子戰勝困難或加以正確引導,而是一味地袒護、心疼孩子。當孩子養成“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孩子”的性格依附,且經濟上難以獨立時,做父母的才開始擔心:“我們不在了,子女怎麼生活?”但又不忍心把子女“放歸大自然”,“讓他們受那份罪”。於是便演繹出一出出為子女做牛做馬、任勞任怨,“俯首甘為子女牛”的悲劇來。

作為祖父母,首先要有一個意識:今天的溺愛就是明天的陷害!如果不想孩子一輩子都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希望他們成年之後尚無生活能力和責任心,那麼就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心理上做好準備──我要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預防“啃老族”從小做起

理論:期待比說教更有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及其同事做過一個實驗,要求教師們對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他們告訴教師們: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者,並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

自從羅森塔爾宣佈大器晚成者的名單之後,羅森塔爾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老師們也再沒有提起過這件事。事實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單都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與班上其他學生並沒有顯著的不同。可是當學期之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測得的結果。

這種結局是怎樣造成的呢?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學生一定會大器晚成,於是給了他們特別的照顧和關懷,而這些孩子受到老師的暗示,也相信自己高人一等,於是,他們的成績就得以改善。

這一招可以從小就對孩子使用。作為祖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不斷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你是出色的,你可以獨立解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並且應該承擔起養活自己、養好自己、照顧長輩的責任。有了這樣的觀念灌輸,孩子長大後就不容易出現逃避責任的現象,“啃老”的幾率也會大大降低。

預防“啃老族”從小做起

延伸:抓住孩子想要獨立的時機

孩子們進入青春期之後,往往都會有一個要求獨立的願望。如果祖父母能夠把握好這個機會,讓他們知道自己是獨立的,並且找到恰當的保持獨立的方法,那麼孩子就會很好地成熟起來;而如果家長沒能把握這個機會,孩子的獨立人格可能就會受到阻滯,並且永遠處於家長羽翼的保護下,為日後的“啃老”埋下禍根。

那麼,如何正確地把握這個機會?如何引導孩子走向獨立呢?還是講一個真實的例子。

我的一位學生小M正在讀高中,他對我說,自己對目前的學習一點興趣也沒有,完全是因為父母要求自己而讀書的。其實,他自己特別想要退學。當他說完這些時,他一直看著我,目光裡有些期待,明顯在等待著我的“批判”。當然,我知道他心裡有很多可以還擊的理由,因為他已經為獨立蓄勢已久。

於是,我並沒有著急,而是繼續鼓勵他說:“很好啊,你的思維開始獨立了,這說明你的確長大了。但是,你真的獨立了嗎?即便你還沒有生活獨立,那麼,你真的開始獨立思考自身問題了嗎?簡單地說,如果你退學了,你準備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呢?說的更直白一些,你怎樣養活自己呢?”

小M有些納悶,我的反應出乎他的意料。他猶豫著,開始認真想這個問題。身為高二學生的他很喜歡運動,他認為自己可以當一名跆拳道教練員。但是,我告訴他,要當一個好的教練,不僅需要懂得人體的生理和運動機制,更要具有武德、武道修養,在這兩個方面他都還有很大的欠缺。

此外,我還告訴他,我並不反對他退學,但前提是,如果他像有些立志輟學創業的大學生那樣,真正獨立思考自己的問題,包括:人生規劃、職業選擇、事業發展、基本生存等方面,並且得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那麼,我不僅不反對他退學,反而會幫助他,給予他創業的一些基本輔導。但是,如果他沒有想清楚這些問題,只是為了簡單排斥學習而採取一種態度,那麼,他倒是應該真地去獨立思考一下,想清楚自己的發展問題,以及如何去發展自己的夢想。這樣,往往很容易發現,要想思考清楚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要繼續學習。

“目前,現實一點來說,一個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受教育程度通常是成正比的,婚姻、住房、汽車等,都和你的受教育程度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作為一箇中學生,如果你開始思考獨立了,那麼,你應該早一點考慮自己的生存狀態問題了──如何活著、如何發展?你不可能一輩子靠父母養著。”當我把這些問題一一陳列在小M面前,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兩年過去後,小M順利考上了大學。他告訴我,正是我的那一席話讓他對未來考慮了很多,並且找到了一條能夠為自己負責的路。我想,如果祖父母在孩子出現“獨立跡象”時都能給予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生、把握人生,那麼孩子未來的成長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挫折,也不會轉過頭來“啃老”,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為自己負責的獨立精神。

預防“啃老族”從小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