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倒茶時,對方敲幾下桌子是什麼意思?

青青草

喝茶時對方給倒茶人點桌子是行的扣指禮,表示感謝的意思。



小時候見到有些長輩在別人給他倒茶時會在杯邊桌子上敲幾下,一直以為是長輩提醒倒茶的人:“茶滿了,可以了”的意思。


後來有次家裡過節,客人多,家裡的大人都有活忙,就安排我去給客人泡茶倒茶。我泡好茶,一個個的給客人倒茶,他們有些會在茶桌子上手指點幾下,幾個人點了後,見後面的客人還要點,我就衝口而出:“不用點,不用提醒了,我會看著不會把茶倒出來的!”那些大人聽了一笑:“好好,不點了,別客氣啦。”然後就有人誇我懂事,說這些老禮俗是可以不用這麼較真的,客人互相之間有了話題,氣氛一下活絡起來了。


舅公問我:“你知道剛才倒茶點桌子是什麼意思嗎?”我回答:“是在提醒我別把茶倒出來了。”舅公笑笑:“不是,是以前的人傳下來的多謝倒茶人賞茶吃,多謝的意思。”我說:“哦,原來是這種意思啊,我一直以為是提醒別把茶倒出來了呢,不知道是多謝的意思。以前的人那麼多講究的嗎?”


坐舅公對面的姑丈接話說:“以前老古人傳下來的很多禮儀的,不懂禮數會被人長輩教育的,吃飯坐桌的位置,倒茶先倒誰都有講究的,現在的人越來越少知道這些禮數了,不過現在隨意點也有隨意點的好處,沒有那麼多禮儀框框,相處更自在點。”


我心想,要是在以前,我這頂嘴的行為不是要挨鞭子了,還好沒有太早出生。



姑丈旁邊的叔叔說:“舅,倒茶點桌子多謝的意思是怎麼傳下來的?”


舅公介紹說:傳說這種茶俗起源於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微服出訪江南,有一次在江南茶館喝茶,他若無其事的抓起茶壺給臣子們倒水,當時為了不暴露身分, 隨從不能對皇帝下跪, 也不能用語言表示對皇帝的感激, 情急之下便用食指和中指同時在桌子上彎下去(表示兩腿下跪的意思)。之後這種倒茶時給倒茶人手指扣茶桌表示感謝竟成為一種茶俗禮儀流傳下來了,表示尊重感謝倒茶人的喝茶禮儀。


但是扣指點桌子其實還有細分的:①是晚輩向長輩、下級向上級行的禮。行禮者,將五個手指併攏成拳,拳心向下,五個手指同時敲擊桌面,相當於五體投地跪拜禮。一般情況下,敲三下就可以了,相當於三拜;但是如果遇到特別尊敬的人,可以敲九下,相當於三跪九拜。


②是平輩之間行的禮。行禮者,將食指和中指併攏,同時敲擊桌面,相當於雙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③是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行的禮。行禮者,將食指或中指敲擊桌面,相當於點頭。一般只需敲一下,表示點一下頭,如果特別欣賞、喜歡對方,可以敲三下。



舅公對我說:“阿妹,倒茶要先給長輩倒,對你點的桌子是第三種,明白了嗎?是以前流傳下來的禮儀,有講究的,懂禮數的人都會這樣做的。只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講這一套了,老一輩的人才懂得這些的。”


我也是發覺只有上年紀的長輩會點桌子的多,年輕人都是說“謝謝”的多。


我回答舅公:“原來古代喝茶還有這麼多講究,漲知識了。”


愛喝茶的你,懂古代流傳下來的這種扣茶禮儀套路嗎?歡迎來討論!



有書共讀

茶藝師,或是有人很專業的給我們倒茶時,我們敲桌子的意思。

首先就要以茶文化出發,茶禮,也是茶文化的一類,禮,教養,涵養,禮貌。茶禮,要求茶藝師坐凳子三分之一,(我感覺是有原因的,因為坐凳子三分之一可以很好的讓身體挺直,坐的很端正),二茶藝師泡茶,起茶前要淨手,三座位按從長者,德行品質高的,從左自右起,四倒茶需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情誼(不要以為你對人第一印象好就倒滿杯,倒茶倒滿杯是很不禮貌的事情,對懂茶禮的人來說是下逐客令。茶水不比酒水,感情就是滿杯酒,茶水要留下三分,即是為了小巧的茶杯拿著方便,也是為了品飲,喝茶更方便。若非主動要求不要倒滿杯)。五燒水壺壺口忌對著客人,很不美觀,更是代表對客人的不尊重。六茶一旦要出現水味就要及時換茶,除非你說你不想泡了,這也是下逐客令的一種方式,(下逐客令總體有:不續杯,茶水寡淡無味,滿杯茶,不搭話(不與客人交流,只用嗯,啊,是,對),茶藝師離席,東看西顧,抓耳撓腮),泡茶或者品茶時,應告知是否吃飯,喝茶,講飯後一小時飲茶,空腹喝茶可致人頭暈,茶醉。故此喝茶或泡茶前要問好,或告知,若沒吃飯,應當避免白茶,普洱茶,黑茶,綠茶。這種內含豐富的茶類。孕婦小孩少品濃茶,因為加速對身體鐵元素的流逝。

泡茶者禁止留長指甲,化濃妝,氣味性很強的香氣,抖腿,抓耳撓腮,聊極其不雅的事情,玩手機。

泡茶者茶禮有點頭禮(多用於接待),行躬身禮,分兩種,一種大禮,用於對長輩或是茶藝表演,躬身九十度,雙手放在大腿上垂直滑下。第二種是四十五度,進行表演比較多。

品茶|飲茶者基本的茶禮有,尊位從左起,女士與男士同位,以女士為尊。

叩茶禮:1.對長者,右手合十成圈。掌心向下,輕叩桌子三下。

2.對同輩,伸出右手握拳,將食指和中指伸出,大拇指靠在食指第二關節,輕叩桌子兩塊。

3.對晚輩,依舊伸出右手握拳,如第二條,只不過叩一下桌子。

4.扶杯禮,這是右手放在杯子右側,客人倒茶時伸出。

這兩種茶禮都是表達謝意的。

還有就是茶點,上茶店只能2/4/6/8,不能1/3/5/7/9茶點上雙。

薰香之前一定要考慮茶的味道是否比香有侵略性。

綠茶屬於不發酵茶,茶性為涼,整理外形,湯色,葉底,均為綠色,適宜夏天解暑,口臭,防三高。

黃茶屬於微發酵茶,茶性為涼,如綠茶,從外形到葉底這一系列都是黃色的,因為其加工工藝的特有的悶黃技術。

白茶屬於輕發酵茶,茶性涼,滿披白毫,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之說。白茶屬於我國特有。可預治三高,牙痛,去熱。

青茶屬於半發酵茶,性溫,茶葉泡開後有紅色邊,青茶有三坑兩澗,四大名樅。亦可夏天喝。

黑茶分普洱茶和黑茶。清腸道,滋味生茶以果木之氣,回甘快,熟普有倉香味,湯色紅濃。

紅茶,他屬於全發酵茶。性暖,有功夫紅,紅碎茶,滇紅幾大類。有花果香。

個人能力所知,若有地方不同,歡迎交流

化腐朽為神奇的族長大人vb


種花家夢想兔

這樣的禮俗好像廣東一帶比較盛行,表示對斟茶人的一種回禮,是說“謝謝”的意思。

我是廣東人,從小看大人喝茶都是這樣,家裡的長輩也會這樣教小孩。

這個禮俗的由來與乾隆有關就不囉嗦了,其他答友已經寫了出來。

至於具體的操作,基本上不會出現用手指模仿跪叩了,現在已經簡化,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

1.不同身份敲的手勢不一樣

如果喝茶者是長輩,一般是用食指在桌上輕敲兩下,或者有些長輩是不敲的,直接點點頭。

如果喝茶者是晚輩,要表示尊敬,一般是食指和中指在桌上輕敲兩下。

2.斟茶順序先老後幼

給客人斟茶的時候,要先給長輩、位置高的人,然後再到小輩。一般是邊斟茶邊跟對方說“請喝茶”。泡茶的那個人或者斟茶的那個人,給所有人都倒上茶了,才能給自己杯子斟茶。

3.注意茶滿欺人

所謂“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所以,給別人斟茶的時候不能倒滿,一般是七成滿就可以了。一種解釋是,因為茶是熱的,太滿了客人喝的時候容易灑下來,並且燙到手。


4.不給客人喝第一泡茶

第一泡茶是沖洗茶葉,需要倒掉的,不能給客人喝。不然別人會覺得你不尊重。

5.要及時換茶

茶葉泡過幾次顏色轉淡,就需要換新茶葉再泡了,如果一直不換泡著讓客人喝,對方會覺得你不大歡迎他。另外,如果中途來了新客人,為了對新客人表示歡迎,也是換了壺中的茶葉再泡的。


我的分享到這裡啦。


伍鋅在讀書

據說是古時候喝茶時的叩手禮什麼的,這點本人不太瞭解,但不想了解。

古代很多傳統文化有很多地方是相當可取的,並且作為後世子孫發揚廣大的,是老祖宗的智慧的結晶,作為子孫我們應該繼承發揚廣大。但有少許一些禮節就不必了,也不許要了。比方說給客人倒茶用右手執茶壺,左手單掌靠在右內臂,又好看,又尊重對方,文明古國應有文明古老東西不應捨棄掉。



但對別人倒茶時,叩幾下卓子,這點禮節就不需要了吧!就現在給人倒茶叩桌子,很顯得粗俗了些,當對方聽到後以為對對方不尊,主人倒茶,對方叩桌,感覺不歡迎對方,起厭煩作用了,很多時候別人到茶,勸你不要叩桌為好,不然會適得其反了,好心做成惡意了。



140979666有緣

茶靠譜提示:敲幾下桌子是一種廣東茶俗,叫“謝茶禮“謝茶禮”敲桌子有明確的規矩,敲多少下,用哪個手指敲等,都有說法;喝茶時掌握一些“茶禮”“茶俗”,是一種互相尊重,也是一種談資。

敲幾下,是謝茶禮,很講究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地、各種泡法都會產生一些茶俗茶禮,並運用於喝茶泡茶之中。廣東地區的茶俗茶禮規矩不少,題主所說的“別人倒茶時,對方敲幾下桌子”就是“謝茶禮”,也叫“屈指代跪”。它是很有講究的:主人給客人倒茶時,客人要用手指在茶几上輕叩幾下,表示感謝。

如果客人是一個人,就用中指輕叩;

兩個人(特別是夫妻),則用食指和中指一起叩;

如果是更多人去(全家老少,親戚朋友),最年長的那個客人,要代表大家用五個手指一起輕叩。

總體來說,這樣是比較麻煩,慢慢傳承下來後,輕叩還是保持著,但是用什麼手指、多少個手指,已經沒有人刻意去沿用了。

為什麼又叫“屈指代跪”呢?據說這裡面有故事。乾隆皇帝到廣州,一時興起,就在茶館裡給隨行的臣僚們倒茶。這下好了,皇帝給臣屬倒茶,這是很大的恩賜啊,臣屬們應該跪謝叩頭。但乾隆是微服私訪,為了不暴露行蹤,一大臣急中生智,就用食指和中指屈成膝狀,輕點桌面,以代替叩頭,後來慢慢就演變成了謝茶禮。

中華文明很多茶禮茶俗,多姿多彩

比較著名的茶俗有白族三道茶。去雲南大理旅遊過的人應該就經歷過。白族三道茶非常有人生哲理:主人依次向賓客敬獻苦茶、甜茶、回味茶,寓意人生是“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歷程。昆明九道茶,是雲南昆明書香門第接待賓客的飲茶習俗,分為品茶、淨具、投茶、沖泡、論茶、勻茶、斟茶、敬茶、飲茶九道程序。湖北三道茶,則第一道洗塵,第二道飲用,第三道充飢。等等。

我是茶靠譜,謝謝您的關注與閱讀。如您有地方的飲茶習俗或瞭解有趣的茶故事,請留言分享。


茶靠譜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茶席間有很多講究,形成茶禮,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重要的軟實力。

別人倒茶時,對方叩幾下桌子,是對茶主人的尊重,也是茶席間特殊的禮節,稱為叩手禮。

叩手禮即表示感謝的意思。晚輩向長輩:五指併攏成拳,拳心向下,五個手指同時敲擊桌面,相當於五體投地跪拜禮。一般敲三下即可。平輩之間:食指中指併攏,敲擊桌面,相當於雙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尊重。長輩向晚輩:食指或中指敲擊桌面,相當於點下頭即可。

叩手禮,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在江南茶館喝茶,他若無其事的抓起茶壺給知府倒水,知府惶誠惶恐,為了不暴露身分, 對皇帝不能下跪, 也不能用語言表示對皇帝的感激, 情急之下便用食指和中指同時在桌子上彎下去,表示兩腿下跪的意思。之後逐漸成了一種茶俗。



蘭亭煮茶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祖籍地。中國茶文化講究多多,從種茶,採茶,制殺,泡茶,沏倒茶,敬茶到飲茶都有很多說首。今咱單說倒茶,敬茶與飲茶。茶沏好後,約五分鐘上下,茶色與茶味才能正常顯現岀來,茶葉全部下沉,茶水清靜透明,說明茶已泡好,可以敬人了。倒茶時,頭道茶是不可以敬人的,因太濃且味強烈,必須倒入杯中後,再倒入壺中,一是中和,二是不失禮,會客茶禮是最重要的,它比飯局都看重。中和好的茶方可敬客。而茶水可衝三遍,貴客只准三遍,普通友人可四遍,無論何客都不能衝五遍,四遍都顯輕人之意而五遍者是看不起人之意且有趕客之意,茶能增加人的感情,也能破壞人的感情與壞事,所以茶禮不可失。敬茶八分,少者輕看,滿者無禮。雙手端杯彎腰低頭笑臉看對方眼晴獻茶者,方為知禮而不失禮。主人倒茶時,而客人用中指中骨節輕叩棹面者是以還禮,擊兩下是謝謝之意,擊三下是請求主人給於面子,只可倒杯八分滿,(酒七茶八)。不可倒滿,倒滿為不敬。如我已擊三聲,禮數已到,主人若硬倒滿杯(向外流水無法端喝)。是大不敬,有對立之勢,客人宜翻臉走人。而飲茶者,乃品茶也,茶不是大口喝的,而是小口輕輕品的。品的是茶味,品的是人情,品的是人心人味。飲茶之時,面帶喜容,用右手食中指扣住杯蓋輕拂杯水二次方可飲品,一杯水可品三次不可見底,主人再斟茶時,杯中不可喝空,是為有禮。

雙方應尊茶禮,文化應該尊重與弘揚,賓主以誠以禮相待是以和也。

謝謝。


福自福地來wjf

是表示感謝的意思,這個叫叩手禮。喝茶的時候,別人給你倒茶了,為了表示敬意,把右手食指,中指併攏,自然彎曲,兩手指輕輕敲擊桌面。

之前我也不是不知道這個禮數的,有一次跟領導出去見客戶,領導跟客戶在交談著,我就負責端茶倒水,在旁邊給客戶倒茶的時候,客戶敲了兩下桌子。我以為他的意思是茶倒得差不多了,夠了,可是我看他的茶杯還不到一半。然後我就停下了。客戶抬頭看了我一眼,我也回個微笑過去。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情況,看我幹嘛?做錯了什麼嗎?

後來我就默默地把這件事記在了心裡,回去之後我就問領導,他敲桌子是啥意思,領導就給我解釋叩手禮。我就恍然大悟。最主要的是這單沒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的原因,領導也沒說什麼,我是覺得因為自己的無知也好或者見識淺陋也好,導致了客戶對我的印象不是很好。

所以我覺得悟空問題真的挺好,有一些自己不懂得可以問出來,大家都會幫助你。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面和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


水簾洞坐館

目前無法考證,相傳起源於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曾經七下江南,有一次在江南茶館喝茶,他若無其事的抓起茶壺給知府倒水,知府惶誠惶恐,為了不暴露身分, 對皇帝不能下跪, 也不能用語言表示對皇帝的感激, 情急之下便用食指和中指同時在桌子上彎下去,表示兩腿下跪的意思。之後逐漸成了一種茶俗。



寰宇之寰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說實話很多人不懂,都會以為是一起注意的意思。

別說小孩子了,剛工作的或者有經驗的人,能有幾個懂這個禮數呢?我小時候接觸茶比較少,茶道就跟更別說了。茶是自己工作之後,由於工作原因,要和各地的客人一起談事情,而大多數人都是管理人員,他們比較喜歡品茗!

所謂的品茗並非是單純的喝茶,而是藉著喝茶,邊喝邊聊天。這樣愜意的環境,大家更容易溝通交流,很多生意都是這樣談成的。

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這個扣茶禮從明末清初就開始盛行,只是有很多地方這個禮節已經失傳了。但是作為我泱泱大國,禮節才是文化,也希望大家能學起來,弘揚國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