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期,為什麼遠離歐洲大陸的英國要支援法國?

大明湖畔的二表哥486

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德國完成了統一。然而德國的統一卻是在擊敗法國的基礎上完成的,1870年至1871年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在其皇帝波拿馬的帶領下,與矢志統一德國的普魯士王國發生普法戰爭,結果法國戰敗。

於是戰勝者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帶著俘虜拿破崙三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加冕稱帝,建立德意志帝國,此後德國和法國成為世仇。

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稱帝

德國統一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之下,迅速發展。20世紀初德國已成為為歐洲第一工業國,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工業國,但是德國具備巨大的生產力,卻缺乏英法在世界上廣泛的殖民地和原料市場,也缺乏法國那樣在歐洲的廣泛影響力,於是德國迫切想要打破20世紀初英法主導國際秩序,崛起較晚的德國也想在列強已經分割好世界上分一杯羹。

於是德國與法國、英國的矛盾逐漸加劇,為了對付法國、挑戰英國,德國利用強大的工業實力,開始擴軍備戰,建立起強大的海軍和陸軍,並開始展開激烈的外交博弈,拉攏隊友,分化夥伴,而同樣看到德國咄咄逼人態勢的英法,也同樣進行擴軍備戰,外交上尋找自己的盟友。

一戰前德國已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國

由於法國是歐洲最大高利貸國家,而俄羅斯又是使用法國貸款最多的國家,於是英法俄逐漸走近,組建協約國集團;而哈布斯堡家族主導奧匈帝國則與德國是親密的日耳曼兄弟,直到1866年普奧戰爭,奧地利才被普魯士排除在統一德國之外,但是同屬日耳曼的民族血緣仍在,此外德國還拉攏意大利、保加利亞、土耳其等,最終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保加利亞、土耳其組成同盟國集團。

同盟國與協約國

1914年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最終觸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此後不久同盟國和協約國互相宣戰。德國迅速攻入法國北部,英國跨海登陸法國,協助法軍在法國北部與德國生死鏖戰,同時英國海軍開始封鎖德國艦隊,最終雙方在日德蘭爆發大規模海戰。

一戰中在法國作戰的英軍

所以作為法國的盟友,面對共同的敵人,英軍跨海支援法國無可厚非。



大東北的小豆包


古風93814281

這個和英國的外交政策有關,英國一直推行均勢外交,英國人不希望在歐洲大陸出現一個強大到其他國家都無法抗衡的國家。

一戰時期,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結成同盟,再看法國這邊,除了英國就是俄國。我們分析下兩邊實力,德國剛剛完成統一,工業實力很快成長為歐洲老大,而且曾經擊敗過法國,德皇就是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奧匈帝國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奧地利和匈牙利合併而成,而且奧匈帝國意在統一南歐,意大利為當時新興的工業國家雖然實力不是很強大,但是不容小覷。

再看協約國,法國剛剛被德國擊敗過,法國的兩大煤礦區被德國割佔,實力被大大削弱,俄國,被稱為資本主義鏈條上最弱的一環,俄國內部也不是很穩定,農民起義不斷,在一戰末期爆發了十月革命,如果英國不幫法國的話,德國人會很快打敗法國,統一歐洲都有可能,當歐洲大陸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英國就不在安全,統一的歐洲,跨越英吉利海峽輕而易舉,征服者諾曼就曾經這樣幹過,所以英國人有前車之鑑,幫助法國遏制德國是符合本國利益的。

無論是什麼國家,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更何況像英國這樣奉行實用主義哲學的國家,幫助法國是自然而然的事。

總之,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次狗搶食的爭鬥,都不是什麼好鳥。


北極星塵2

一戰時期的世界格局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相比於之前由幾個殖民主義大國對世界的控制,此時已經有一部分國家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變得強大且野心勃勃,地處於歐洲中部的新興的統一國家德意志帝國在通過普奧,普丹,普法幾次戰爭後奠定了自己在歐洲的地位,而此時的德國在國家統一後也渴望著廣袤的海外殖民地,而此時的世界早已被英法等老牌殖民大國所瓜分殆盡,那麼德國如何獲得殖民地呢?當然只有戰爭!德國對土地的渴望早已被英法所察覺,於是由新興的工業強國與老牌的殖民工業大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整個歐洲充滿了戰爭的火藥味,為了自己的利益,許多國家開始站隊,最終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

這時候的歐洲就像一個火藥桶,只需要一粒火星就能引爆,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德國的國力早已超越英法等老牌殖民大國,此時的英國充分發揮了歐洲攪屎棍的特性,那就是歐洲如果出現老二試圖奪取老大的位置,那麼老大就會聯合老三一起打老二,當初拿破崙就是遭遇了這種窘境……

此時的英法是一條船上的基友,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確保自己的霸主地位不受到這些新興強國的挑戰,而且德國的目的勢必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利益,於是乎英國更加堅定與法國站在一條線上來應對德國的威脅,以維持雙方實力的平衡。

德皇威廉二世不是一個外交能手,沒有俾斯麥的德意志帝國在外交上一塌糊塗,也就順理成章的把英國推給了法國。雖然英國與法國是自百年戰爭以來一直到拿破崙戰爭時期的世仇(這世仇年代跨度真大……),但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他們也會放下過去的仇恨來共同面對新的威脅……這種事情並不少見,德國與法國也是世仇,但是在二戰後也可以聯合起來如親兄弟般和諧……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也就很好解釋為什麼英國在一戰時期要幫助法國了。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利益面前友情都是狗屁,敵人也可能是朋友,這個現象從人類社會誕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延續到今天,國與國之間的方式依然如此……

星條旗可以懟紅旗,但是他也可以懟朋友楓葉旗,甚至也可以懟藍底黃星環旗,這一切為了什麼?是友情嗎?不,一切都是為了利益……


貓頭將軍

因為德國挑戰的正是英法兩家!

與英法不同的是,德國統一的時間較晚。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成功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與巴伐利亞,建立了德意志帝國。而後,統一後的德意志靠普魯士的三場軍事勝利——普丹戰爭(1864年)、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1870-1871年間)一躍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由於普法戰爭的勝利,德國不僅獲得法國的鉅額戰爭賠款,還獲得了擁有豐富煤鐵資源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成功地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由於德國積極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德國在電氣、冶金、化學等新興工業方面走在了英法的前面。

然而,讓德國無奈的是,當時世界的殖民地已經被英法瓜分完畢,還搞了個"國際聯盟"自己當老大。德國若要發展壯大,必然要和英法發生衝突。


確實,站在德國的角度,大可不必招惹當時仍處於巔峰的日不落大英帝國,挑軟柿子法國進行重點突破。但是英國可精明得很,幾百年來一直奉行"歐洲大陸平衡戰略",無論是法國、德國、俄國、荷蘭還是西班牙,誰強便打誰,這次德國要冒頭,自然也要打德國。

倘若英國高高掛起,法國會馬上被德國打趴,法國本土及其在北非和中非的殖民地都將全部淪陷。屆時,德國下一個要收拾的就是英國。


數說社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同盟國與資本主義協約國國家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瓜分世界進行的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對參與戰爭的同盟國和協約國來說,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雙方都不是正義的一方。戰爭從歐洲國家開始,後來有38個國家數十億人捲入了這場世界大戰。戰場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和好幾個海域。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是戰爭的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支援法國是有原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奉行大陸平衡政策,英國希望歐洲各國勢力均衡,隨著德國的崛起,德國經濟迅速增長,新興的德國急切的需要海外市場,而此時世界已經被列強瓜分。德國要求重新劃分殖民地,而殖民地是英國稱霸世界的支柱。英國佔據了世界大部分的殖民地,德國擁有的殖民地很少,德國強烈要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一戰之前,英國殖民體系控制了世界4億多人口,是英國人口的十倍,殖民地遍佈全世界,被世界各國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也是世界頭號強國。英國是世界霸主,英國掌控海上霸權300多年,一戰以前,德國在海軍方面投入巨大和英國搞軍備競賽,挑戰英國海上霸權。海權和殖民地是英國的命根子。德國敢於挑戰英國,英國肯定不會坐以待斃。

法國和英國都是老牌殖民主義國家。面對德國的挑釁,它們需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還有就是德國向英國宣戰了,英國不參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會怎麼看英國。英國有那麼多殖民地,別人都向你宣戰了,你都不敢參戰的話,殖民地估計會翻了天。再加上經濟危機和階級矛盾等問題,英國也企圖通過對外發動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環球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