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贾府家宴上,贾母“掰谎记”的目的是为“扬黛抑钗”吗,你怎么看?

阿丹151014015

不是,是否扬钗不能肯定,但一定是抑黛的。

贾母在宝玉婚配人选上是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的。早期贾母认定的就是黛玉,甚至在接黛玉进府之前贾家上下就已经达成了共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在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贾家的状况就明白了,当时按照冷子兴所说贾家已现败象,在当时贾家两个当家人,爵位继承者贾赦,贾珍都只有虚职,并无实权,贾琏贾蓉都是捐来的官,职位最高的就是贾政,也只有五品官职。可以说贾家成了一个空架子,没有真正的柱石作为支撑。但是贾政娶的好,王夫人之兄王子腾是四大家族中官位最高的,但是如此一来,贾家和王家就变成了一种完全的依赖关系,不平衡,幸好贾敏嫁的好,林如海科举出身,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深得皇上的赏识,委以重任,无形中给贾家加了分,所以林如海对当时的贾家是很重要的。可是贾敏忽然去逝,贾家等于痛失臂膀,看看贾琏,何曾提过外祖家,他的外祖家是邢家,贾蓉的外祖家变成了尤家。同样贾敏一死,林贾两家等于断了联系,林如海如果续娶,林黛玉就会有新母亲,新外祖家,对于贾家来说当然不愿切断跟林如海的联系,所以贾母才急切的接黛玉进京,养在身边,其中固然有外祖母的亲情,又何尝不是从贾家的利益出发而考虑。黛玉毕竟是女孩,小时养着,不到十年怕是就要嫁人了,那时还是笼不住林如海,不如就让黛玉嫁给宝玉,林如海成了宝玉的岳丈,也就成了他官场上的背景,靠山和助力。所以你看黛玉一来,贾母立即把三春挪出去,单留下宝玉黛玉在身边,待黛玉如宝玉一般,明显好于三春。这应该是贾母以及贾家对宝玉婚姻态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贾母王夫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巴不得黛玉嫁宝玉,什么宝钗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第二阶段开始于黛玉二次回到贾府,此时林家贾家的地方发生了逆转,黛玉原本的价值随着林如海的逝去荡然无存。而元春封贤德妃,贾家成了皇亲国戚,宝玉是变成了国舅老爷,一时烈火烹油,鲜花卓锦,风头无两。在宝玉的婚姻安排上,贾母和王夫人发生了分歧,从端午节礼看出王夫人元春开始嘱意宝钗,但是从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亲时能看出贾母依然是维护黛玉的。贾母此时是怎么想的呢,第一黛玉这次回来应该带来不少财产,林家有多少钱不好说,但是在林如海祖父死的时候,得皇上额外开恩,将爵位又袭一代,说明在他祖父时林家尚未远离权利中心,仍得到皇上的眷顾。林家又是历代单传,财产不分化,其富贵可想而知。黛玉回贾府后就赶上大观园修建,当时贾家真是从容啊,在江南存的银子都不需调回,先用一些,剩下的留着慢慢使,这是有多少钱啊,贾家后期经常传出缺钱的话,贾珍抱怨过交上来的租子不够花,凤姐做过缺钱的梦,贾琏借过贾母的银子,可是独独在修建大观园这段时间,从没有一个人说过缺钱,似乎银子就不是问题,只要好,钱随便花,也不怕官场上的敌对方抓把柄,说明这都是正路来的银子。哪来的,黛玉带来的。所以王夫人虽然不看好黛玉了,可是她不能说,她不好开口,毕竟她远着一层,要开口得贾母开。可是贾母此时没发现超过黛玉的人,这段时间黛玉的唯一竞争对手就是宝钗,可是贾母不喜欢宝钗,血缘不说,单从性格上来说,贾母更喜欢黛玉,所以这段时间,贾母依然支持宝黛联姻。



第三阶段开始于宝琴入府,这是贾母彻底改变想法的转折点,在此之前,黛玉在贾家的待遇已经下降了,贾母从单独给她的丫头赏钱,到让换窗纱这样的偶尔关心,到了后来的一草一纸都和他们家姑娘一样,想要吃燕窝都不方便在贾母跟前透露一下,要宝玉去转告。而贾母在见到宝琴后,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原来世间还有这样的可人,从此确定了最适合宝玉的人选。把宝琴留在身边亲自照顾,最好的两件衣服一件给了宝琴,一件给宝玉。一直到打听出身,年更,虽然宝琴没成,但是黛玉也没戏了,贾母彻底的从保黛派变成了倒黛派。黛玉最悲惨的人生是从此时开始的。

元宵家宴黛玉为什么要喂宝玉酒,这个动作就是在当下比较开放的社会,男女之间做也会显得过于亲密,黛玉不知道吗,以前宝玉要给黛玉擦泪,黛玉就说过,要死了,一年小二年大的,做什么动手动脚之类的话。这么多长辈,亲戚在场,黛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是在彰显主权,逼着长辈认可两人的关系,此举可说够勇敢,宝玉也是真配合,当然宝玉到此时还是个傻子,但是这一举动分明是对贾母权威的挑衅,此前没见过宝琴时做了也就罢了,现在贾母心意已变,怎么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跟着就借着女先儿的故事掰谎,一顿大棒把苗头打压回去。

针对这个问题写到这应该就结束了。后续是开春时完全处于被动的黛玉病了,心里没底的紫鹃试探宝玉,说老太太要给他定宝琴呢,宝玉还无所谓说她都定过亲了,气的紫鹃说黛玉要回林家了,于是宝玉疯魔,贾母终于服了一次软,可是终八十回结尾,宝玉十八,黛玉十七,贾母一直没有为二人确定婚事,甚至从未提起过二人婚事。


蓝铃花般的火苗

贾母“掰谎”真的是为了打压“金玉良缘”、维护 “木石前盟”吗?

贾母说的“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就想起姻缘来,…………鬼不成鬼、贼不成贼…………”是专门针对薛宝钗的“金锁”的话吗?

也许是吧!毕竟“金玉良缘”之说是从薛家流传出来的,并且在“金玉初识”时宝玉就冲口而出的说了:“金锁”上的“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和“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一对呀!
可是,可是!

难道贾母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精神领袖就有权力使用“双重标准”来对待同为贾府表小姐的黛、钗、湘吗?

元宵节家宴上,黛玉刚刚才在大庭广众之下端着洒杯亲自喂酒给宝玉喝了,这样当众相互接触的亲蜜动作令到一直被认定为“拥黛派”的凤姐立即提醒宝玉说“别吃冷酒………”。

曾经宝钗坐在床边的凳子上替袭人绣了几针肚兜,因为当时宝玉在床上午睡,宝钗这样的帮忙就被认定为是不知羞耻的事情。

宝钗的“金锁”是癞头和尚送的“不弃不离……”和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对上了也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呀!

湘云自小就有史家长辈给的“金麒麟”,与宝玉在清虚观得的“金麒麟”看上去是一对儿,这也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呀!

至于宝玉和黛玉、宝玉与宝钗、或者宝玉与湘云是否真有姻缘之份都是天意宿命的安排,这是两百多年前曹翁生活的封建时代社会制度下的道德标准和世俗生活共识。这也是后来“慈姨妈慰痴颦”时讲过的道理,直到今天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爱情婚姻问题时仍然常常提到的“缘份”二字。

“有缘千里来相会, 无缘对面手难牵。”至少是大多数中国人看待爱情婚姻“缘份”的态度。

而宝玉向黛玉“诉肺腑”、黛玉和宝玉当众“越礼”的亲蜜动作“喂酒”是离经判道“越礼”之举呀!

个人观点:贾母此时在元宵节家宴上当着贾府上下人等和至爱亲朋所言的“掰谎记”就是强力洗地,为宝黛洗地、为荣国府大观园女儿国洗地,当众严肃重申“卫生标准”绝对不容忍任何违反封建礼教“大逆不道”的私情存在。

贾母“掰谎记”所要传达的信息就是要强化宣传贾府“大观园贵妇王妃养成所”绝对是一片不染纤尘的净土,出产全天然无公害无污染、无任何毒素残留的健康有机产品,培训环境完全符合国家统一免检产品标准放心使用,绝对保证执行的是国家顶级质量安全生产、监督检验测试标准。


阿丹151014015

《掰谎记》来的很突然,也很及时。它出现在元宵节的大宴会上。在林黛玉喂了贾宝玉一盅酒之后。贾母的掰谎记到底针对谁?是对林黛玉贾宝玉的警告?还是对金玉良姻的反对?我认为都有。《掰谎记》体现了贾母作为家族长辈,对家里的小儿女的一种提醒和关爱,以及自己的态度。



元宵宴之前,“金玉良姻”已经在贾家传播了很久。甚至都有点偃旗息鼓了。但薛家就是不走。无论是搬离梨香院,贾母主动给宝钗过及笄之年生日,薛姨妈就是不说走。我认为贾母是有点不太满意的。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心思也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可贾母对薛家并不满意。这里的原因除了宝钗的性格和她不投契,主要原因是贾母对商人出身的薛宝钗看不上。认为不是他们这样人家的良配。毕竟商人的社会地位实在太低。当然也有林黛玉的关系,贾母私心还对林黛玉抱有一定的期望。一旦林黛玉身体好了,林黛玉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是士大夫,科举探花出身,贾宝玉娶林黛玉是美谈,娶薛宝钗就是笑话了,薛宝钗的商人出身会让别人对贾宝玉背后指指点点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贾母的元宵节“掰谎记”就有了很多内容。

其一,掰谎记是贾母对宝黛二人的保护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小心思连大大咧咧的史湘云都看出来了,讽刺贾宝玉:二哥哥,别让我笑死了…贾母,王夫人和薛姨妈过来人如何看不出来?宝黛二人自以为瞒天过海,可有情的两人互动间的暧昧是掩饰不住的。明眼人一看就知。这种情况,无论如何,贾母都要制止一下的。

王夫人的制止方式就是快刀斩乱麻,将贾宝玉身边一切她认为不安定因素都干掉。但林黛玉她没办法。贾母自然也不愿意宝黛二人出现不才之事。所以元宵节“掰谎记”,其实就是贾母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一次提醒。你们做的有点显露行迹了,要收敛点。不但如此,后面王夫人撵了晴雯,回复贾母的时候,贾母一下就明白了。还刻意说贾宝玉不懂男女之情。这显然不是事实,贾母就是给这事盖棺定论,避免波及到林黛玉。老人家的舐犊之情可谓用心良苦。

其二,贾母暗示薛家投奔而来的目的。

《凤求鸾》这段书偏偏讲了男主角叫王熙凤,与凤姐儿同名。王熙凤来到了人家家里,看上了人家的小姐。这反过来就暗示薛家人来了贾家就不走了,还图谋人家的宝玉。贾母“掰谎记”也告诉薛家人,我们家没这个事,贾母所谓的: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这是非常严厉的话了,我认为贾母这话一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心中都会一紧,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这也是这一段乃至后边,宝黛钗三人再无声音的原因。贾母的话就是对他们当头棒喝。林黛玉贾宝玉心中有鬼,自然偃旗息鼓。而薛宝钗外来的人,来了之后就有了金玉良缘的说法,这和《凤求鸾》中的“王熙凤”何其像,明显对贾宝玉有所想法,她也会特别没意思。

贾母用了“掰谎记”可谓是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贾宝玉和林黛玉逾越的小动作的提醒和制止,也对薛家提出了一个忠告。贾母在“掰谎记”中不断提到书香世家,可见贾母就是看不上薛家的商人身份。而这也变相说明了薛宝钗根本不可能进宫选什么皇妃。贾家都看不上,何况皇家!

贾母作为大家长,是容忍不了自己钟爱的孙子外孙女行差蹈矩的。她虽然希望宝黛爱情开花结果,但并不希望宝黛爱情的出现。在那个社会爱情是不被允许的。至于自己不满意的薛家觊觎贾宝玉她更是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于情于理,老人家一个“掰谎记”也是煞费苦心了。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这章回目叫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史太君点评说书人的小说,破陈腐旧套,才子佳人之说。而这出贾母点评的《凤求鸾》,是退朝宰辅公子,求的是乡绅千金小姐雏鸾。是门当户对姻缘。贾母本来没有什么批评别人之意,是这出戏,门当户对姻缘,引起贾母心中积蕴的不满。

她批写书穷人把书写坏了,把人家小姐给编排那样坏。这些是有批评薛家人讲究了黛玉。黛玉被人说成小性,任性,嘴刁。对于穷人想求贵女。又说书中小姐见亲友想自己终身大事,人不人,鬼不鬼。无所不通,满腹文章,绝代佳人,弄出这些事也不是佳人。有批评黛玉与薛家二者。

而王熙凤的解说贾母的辧谎记说的是昨朝事, 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一杯酒,看两出戏之后,再从昨朝话言掰起,如何?" 一开口难说两家话。都是对贾母本意的显示。掰谎记说的是咋朝事便是指薛家金玉良缘。

贾母对二者都有批评,一个想终身大事,一个弄鬼。然而贾母对于黛玉应是提醒,与宝玉关系表面上勿近。这也是宝玉被王熙凤提醒别吃冷酒,酒本是热的,不应当众这么吃。吃倒给林黛玉又被递的酒。王熙凤与贾母支持宝黛,但不建议这么做。

而且紫娟接下来下一回试宝玉对宝玉说,你不见这些日子林姑娘躲了你吗?这也是林黛玉在宝玉雨夜穿一身簑衣见她,关于渔翁渔婆之论后,宝玉走,黛玉自思与宝玉终不避嫌疑之续。宝钗有一回看宝玉去黛玉处也认为二人不避嫌疑。

这些影响二人之婚。然而贾母接下来叫宝琴,湘云,黛玉一处坐东边。宝钗与姐妹西边。叫宝玉挨王夫人。贾母本意是对黛玉好,劝诫黛玉,揭露薛家。人不人,鬼不鬼。弄鬼。是人不干好事,不是鬼弄鬼。贾母是抑黛抑钗!


圃香

既不“扬黛抑钗”,也不"扬钗抑黛”。贾史王薛“这四家皆联络友情,一损皆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因此无论贾母私下里对林黛玉或薛宝钗有多大的意见,在公共场合都不会进行贬抑,无论“抑”哪一个都是打自己的脸。元宵节“掰谎”,不过资深柜不对晚辈们的提点,教导而已。



如果“抑黛”,黛玉之母贾敏乃贾母之嫡女,黛玉教养不好,贾母的教养又能好到哪里去?如果“抑钗”宝钗,王夫人之嫡甥女,如果宝钗不行,宝钗的表姐贾元春,王熙风,又能好到哪里去?因此,无论心里对黛玉或者宝钗多么不满,都不存在贾母在大庭广众之下贬损黛玉或宝钗的情况,除非脑子进水了。

但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向晚辈们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意无意的指点晚辈一些礼仪,教养是很正常的事。



如第三回,贾母问黛玉读何书,黛玉回说读到《四书》了,林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贾母这样说一是谦虚,一是与社会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要求接轨。其实元春与贾探春都是博学多才的女子。

如三十一回,史湘云到贾府,张口问“宝玉哥哥不在家吗?”宝钗道:“再不想着别人,只想着宝兄弟。”贾母就教育他们:“如今你们大了,别提小名了。”这里也牵涉到礼仪问题:一是叫小名不礼貌,二是年龄大了,应该避嫌。



而贾母在元宵节针对戏文进行了一次长篇演讲,不仅仅是提醒小辈们对戏文中的故事听听就算了,千万别当真,同时也是警告大家许多事情要多思索,规范行为,不要太随意,以免无心之失被有心之人无限放大,丢了大家族的脸面。


碧水蓝天222533528

首先得看这个“谎”是什么!明面上,这是指才子佳人书里的“不才之事”!就是贾母所说的“男女的事儿”!

再看“掰谎”时的环境:宝玉敬酒,黛玉不喝,却捧杯到宝玉口边,宝玉就着黛玉的手饮下!这一情景,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有心人就可能借此造谣,说宝黛有了“不才之事”,攻击黛玉倒不至于,一个孤女,不值得费心思;但如果能借此打击宝玉,却是好处多多了!

先看赵姨娘,曾为了她环儿的家业,无所畏惧的害宝玉凤姐儿的性命。又至少两次在贾政面前进言,伤害宝玉的名誉:一是金钏之事,诬陷宝玉强奸未遂;二是袭人之事,“宝玉已经有了两年了,老爷不知道?”可见赵姨娘为伤宝玉是见缝就叮,不遗余力!

若是宝黛的“不才之事”有了把柄,杀伤力绝对远在金钏袭人二事之上!黛玉是金尊玉贵的表小姐啊,而且在贾政心里地位很高!这事足以让宝玉在贾政心里一落千丈,再难翻身!这事的杀伤力,只参考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搬家时,王夫人的反应就是!

这么好的一个武器,赵姨娘当然想握在手里,给宝玉王夫人致命一击!只是她没有握到把柄罢了,黛玉跟宝玉亲密不假,但发于情止于礼,根本没有苟且之事!又有贾母王夫人在上,胡乱编造她是不敢的!但是,悄悄的传些似是而非的谣言,赵姨娘却是很拿手的!

再有邢夫人一派,嫉恨王夫人当家已经很久了,连自己的儿子媳妇儿都怪上了!若能借宝黛“不才之事”打击王夫人,应该也是很乐意的!但邢夫人虽愚,却也是大家夫人,没有凭据的情况下,也绝不会胡乱攀咬!但是,王善保家的等众奴才就说不准了,以她后来诬告晴雯可知了,造些谣言中伤宝玉,借此挫折王夫人一派,这就极有可能了!

由上分析可推测,在此事之前,肯定有不利于宝黛的流言,在府里流传久了!宝玉就黛玉之手饮酒,更为这些流言添了材料!

所以这“谎”,暗里也指关于宝黛“不才之事”的流言了!贾母借这机会掰掰这“谎”,是为她的“两个玉儿”澄清事实:才子佳人的故事是谎言,宝黛私情的流言是谎言!

同时严重的批判:编造“谎言”的各色人等,都是心怀不轨之辈:1“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编出来污秽人家”2“他自己看了这些着魔了,……自己也编出一个佳人来”

最后强调:“从我们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奶娘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不少……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

宝黛关系亲密,就跟凤姐儿所说的自己跟贾珍的关系一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了这么大”!

贾母是借书里的“谎”,掰清了自己家里“两个玉儿”的“谎”,无所谓“扬黛抑钗”!这“掰谎”能扬黛玉什么呢?又能抑宝钗什么呢?难道贾母能说宝钗是那书里的“佳人”么?若说宝钗是“佳人”,那宝玉就跑不了一个“风流才子”,这不是往自己头上扣屎盆子么?这事儿能躲多远躲多远,贾母还能自己往上凑啊?

更不会借这“掰谎”教育自家孙儿孙女们,在场的外人太多了:贾家的所有爷们儿娘们儿,贾家旁支的能跟贾母并肩的两三个老妯娌,李家薛家的主母姑娘们……贾母能当着这么多外人,以那“不才之事”教训自己儿孙吗?别说古代,就是现代,教训孩子也是关起门来“或打或骂”,万万没有当着外人管教儿孙的理儿!



悠然庐

元宵节贾府家宴上,贾母“掰谎记”的目的不是为了“扬黛抑钗”,只是为了替黛玉开脱。

家宴上黛玉喂了宝玉一口酒,这个行为不妥,不符合名门闺秀的行为准则。当时现场还有一些其他人,这对宝玉和黛玉的名声有影响,为了消除影响。贾母借女先生的戏码,批判了才子佳人的不合理之处。最后总结说,别说是宰相府就是我们这样的中等人家,也没有这样的事。

大家庭里小姐的身边都有很多的丫头婆子,小姐的行为是有约束的,不能轻易见到外人,根本不可能发生私相授受的事。

贾母借此告诫那些试图说宝玉黛玉闲话的人,宝玉和黛玉只是兄妹关系,没有私情。他们行动都有丫头婆子在身边,根本不会有其他事。

贾母掰谎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警告宝玉和黛玉注意场合,不要为所欲为。我同意你们的婚事,不证明我会放任你们的行为。如果你们有什么不该有的想头,是不符合规矩的,我是不答应的。


润杨阆苑

贾母的掰谎记,没有针对贾府中任何人。

她绝不可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借机教育起这种事,特别是还要针对自己的心肝宝贝外孙女,或是别的什么人,这是世家贵族的礼数,而且这种事的轻重贾母肯定也明白。如果有不好的事,掩还来不及,哪里能在这种大场合之中借题发挥?即便要向诸小姐少爷普及规矩,也不可能选在这种场合,各房里都有奶妈子和教引嬷嬷,知会一声,回去私下教育就好。

贾母只是借女先儿这个“才子佳人”的老套故事,向不懂贵族阶层行事作风的人们,包括是对读者的再次说明。

作者的意思就是,即便是在贾府这样的“中等”人家,都不会让孩子们听这种胡诌出来的风流故事。而且,这种故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在贵族之家。

这些才子佳人的风流故事,纯粹就是不懂贵族之家行事做派的、编书人的臆测:

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这与第一回书中作者借石头之口所说的,是如出一辙: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作者的意图很明显,不要将红楼梦当成了普通的“才子佳人”小说,不要用那些老套烂俗的情节,来套他的书。

书中贾母之意,应该也向外人说明了这种故事的不合理之处。也进而说明,贾家虽然有少爷小姐同住一个园子,但凭诗礼之家的规矩及修养,还有包括奴仆成群的各种生活习惯,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丑事。

所以,最好了解了作者的隐藏的意图,对于书中有疑惑的部分,不要以自己的想象去解读。

读者读红楼梦,应该多多了解与结合书中的背景,贵族之家的做派,不要让自己成为脂砚斋所嘲笑的“庄农进京”。


悠然亦心会

掰慌记什么时候说的,黛玉当众喂酒宝玉嘴里时说的。 黛玉当众来这么一出,凤姐赶紧提醒,宝玉傻乎乎还不懂。贾母实在下不了台,自己亲自出场,讲了一篇掰慌记,关键在最后一句 我们家断没有这样的事,维护宝黛名誉,此地无银三百两。


三薰柏

说的什么胡言乱语!奶奶宠爱孙子孙女的天伦之乐怎么在这里变成了这么不堪的势力和阴暗?品读经典别解读的过度了好吗!绝世之作《红楼梦》被这样拆解下去将支离破碎无法读下去了!感觉处处是陷阱,字字是伏笔[伤心][伤心][伤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