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要去打卡,你真的瞭解這個自拍勝地嗎?

總說要去打卡,你真的瞭解這個自拍勝地嗎?

火燒雲下的悉尼歌劇院(via: Instagram)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悉尼歌劇院就是那艘飛揚在碧藍海面上的帆船。在遊客照裡,這艘形似帆船的建築總是那塊背景板。裡面是什麼樣?能在裡面幹什麼?似乎鮮少有人在意過。即使來到了悉尼,大多數人也會因為對歌劇、音樂會等藝術形式望而卻步,只是站在歌劇院門口去瞻仰這座幾乎可以稱之為奇蹟的建築。

可在這裡,曲高卻從不曾和寡。

2007年悉尼歌劇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那時候也許曾有人忿忿不平:

於1973年曆時14年建成的悉尼歌劇院,怎麼在建成僅34年後就與耗時百年建成千年的長城一樣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如今的悉尼歌劇院早已成為澳洲的一張名片,大到各種國際盛事的開閉幕式,小到一張明信片,只要提及澳洲,就一定能看到歌劇院的身影。

總說要去打卡,你真的瞭解這個自拍勝地嗎?

(悉尼歌劇院設計手稿)

關於歌劇院的傳奇故事有很多,它的一磚一瓦都似乎是發生在二十世紀的一場壯烈意外。經歷了四十年的風雨,它的價值早已超越了建築成就,融入到了悉尼人的生活裡。

每年在悉尼歌劇院舉辦的演出多達兩千五百場,演出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包括歌劇、芭蕾舞劇、音樂劇、交響樂、演唱會等。只要與音樂相關,悉尼歌劇院就能包羅萬象。

這樣一座浸潤在音樂裡的悉尼地標建築,即使是地處最繁華匆忙的CBD,也依舊從容不迫地透著音符的優雅,為整個悉尼增添了一絲浪漫。

總說要去打卡,你真的瞭解這個自拍勝地嗎?

(Via: Instagram)

1973年,英國女王正式為悉尼歌劇院剪綵前一個月,澳洲歌劇團在歌劇廳裡演出了第一場歌劇——普羅科菲耶夫根據托爾斯泰同名著作改編的《戰爭與和平》。

從那以後,歌劇、音樂也成為了澳洲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以及澳洲人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

從2012年開始,每年的三月到四月,都會舉辦海港歌劇節。大型的露天舞臺搭建在悉尼歌劇院和海港大橋對岸,在壯觀的佈景下,上演一出出老少咸宜的經典歌劇。絢爛的夕陽、動人的音樂、跌宕起伏的故事,這種體驗彷彿是經歷了一場美到不真實的仲夏夜之夢。

總說要去打卡,你真的瞭解這個自拍勝地嗎?

(2017年海港歌劇《卡門》,By Zoe)

總說要去打卡,你真的瞭解這個自拍勝地嗎?

(哈利波特音樂會via: Ins)

音樂廳的第一場演出則是由悉尼交響樂團演奏的瓦格納作品選。如今,作為悉尼交響樂團的所在地,悉尼歌劇院會定期舉辦交響音樂會。除了演奏經典曲目,悉尼交響樂團還會推出各種新式的交響樂作品。

從去年開始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音樂會就由悉尼交響樂團在悉尼歌劇院奏響。現場演奏與人聲合唱搭配大熒幕上的經典電影,不同尋常的視聽體驗讓每一個哈迷都擁有了一個激動人心的重溫經典之夜。

總說要去打卡,你真的瞭解這個自拍勝地嗎?

(1996年擠屋樂隊告別演唱會)

只要追溯悉尼歌劇院的歷史就會發現,第一場演出早在建成之前就拉開了帷幕。

1960年,歌劇院的帆船結構開工之前,美國歌手及民權激進分子保羅·羅伯遜(Paul Robeson)就登上了歌劇院的腳手架,為建築工人們演唱了“Ol’ Man River”。

從流行音樂開始的歌劇院從沒有拒絕過這種極具活力的表演形式。1996年擠屋樂隊(Crowded House)在悉尼歌劇院舉辦了告別演出,這場演出也成了歌劇院史上觀眾人數最多的一場。

去歌劇院看演出沒有任何著裝要求,即使穿著一條破舊牛仔褲都能進去看上一場世界頂尖的演出。但無論是本地人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都不會無趣地放過任何一個好好享受演出的機會。

總說要去打卡,你真的瞭解這個自拍勝地嗎?

傍晚去歌劇院門口走上一圈就會發現,許多準備觀看演出的人都是盛裝出席。他們似乎也並不是刻意打扮,只是穿上與演出主題相符的衣服,更好地融入到整個演出中。

悉尼歌劇院對藝術形式的包容輻射到了整個悉尼,無論走到哪裡總會有音符的陪伴。

衣衫襤褸的白髮老人優雅地在商場門口演奏著小提琴;澳洲土著坐在情人港吹奏著迪吉里杜管;亞裔女孩一臉陽光地在街頭彈奏著烏克麗麗;週末下午甚至還會與爵士樂隊不期而遇。

總說要去打卡,你真的瞭解這個自拍勝地嗎?

(Photo by Hector)

悉尼歌劇院讓經典烙上了時代的印記。在這裡,所有的音樂都是經典,也更是流行。

等你下次來到悉尼,可別忘了深入走進悉尼歌劇院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建築,去體驗這片巨大優美白帆所帶來的本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