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農村的小孩都不願讀書,是父母的教育問題嗎?

農民小冷

“農村的小孩「都」不願讀書”,這只是一個未經證實的觀點,絕不是可以立論的事實。

「都」意味著所有的農村孩子,真實情況確實如此嗎?

現在農村學校各方面軟硬件條件都好起來了,師資力量也在進一步加強,大部分70一80後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愈加重視了,憑什麼敢妄言農村孩子都不願讀書?

以我所在縣為例,農村孩子不單愛讀書,而且會讀書!

中考全縣每一百名排名裡,農村孩子佔比並不低!在高中的實驗班上,農村中學的孩子能佔1/3!而在之後的學習中,這些沒有補過課的孩子爆發出了驚人的潛力!以我孩子所在A班來看,前十名有6個來自農村,除了高一第一學期縣城實驗中學的孩子穩居第一,自第二學期始,農村孩子就再也沒下過第一的寶座!

每回聯考後家長會上發獎學金,我們這些縣城裡的、自詡懂點兒教育的家長們真是又羞又羨。

孩子愛不愛學習,確實與父母有關,但與父母的身份、職業無關,只與父母是否真正重視、長相陪伴有關。

孩子成績好不好,確實與學校有關,但與學校的地域、硬件無關,只與教師是否真情投入、盡心盡力有關。

這種動輒“農村的”之流的問題,名為關心教育,實是用老眼光看新變化,意在炫耀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罷了!深為不齒!


劍客瓦礫

不是農村小孩不願讀書,準確的說是,整個社會孩子不愛讀書。這不僅僅是家庭教育的問題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

首先,讀書是個辛苦活。

讀書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無論是什麼時期,孩子都有厭學的情況。每天要起的非常早,睡覺比別人晚,而且還有任務。背誦、書寫、理解等等。考試考不好有可能遭到父親的拳腳,母親的責罵等等。反正,學習不是玩耍,不是遊戲。教育家一直追求“樂學”,即快樂學習,真正的快樂學習是沒有的。一個字你不多讀幾遍,多寫幾遍是學不會,記不住的。憑藉一時的興趣,要成為學霸是不可能的。學霸都是付出了別人幾倍的時間和精力才成功的。因此,不願讀書、厭學很正常。

其次,社會影響。

社會上的大學生遍地都是,他們有些連一個基本的工作都沒有,收入低,有些收入還不如農村普通打工者。在農村人們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知識無用論”。孩子們感覺學習知識,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心理的落差使他們學習動力不足,這是小孩不愛讀書的一個主要原因。

最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對孩子們來說,父母對其影響超過任何人。從一個孩子的言談舉止就可以看出其父母是怎樣的一種人。滿嘴髒話,愛撒謊,父母肯定在家就是不注意語言,髒話連篇。父母教育子女說知識沒有用,看李家孩子怎麼怎麼,張家孩子孩子如何沒有出息,大學畢業在家。這樣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喜歡學習才怪。


藍老師看教育

俺是鄉下人:當然是父母的問題,而且是最主要的問題,父母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了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和前途。當父母發現經過讀書通往上層的通道也就是那個social ladder幾乎被關閉以後,讀書無用論便甚囂塵上,不是他們願意鼓吹讀書無用論,而是現實中發生的例子讓他們一次又一次的不得不相信讀書可能真的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好,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在平時耳濡目染上,也就自然而然流露出不讀書的想法,這無可厚非。


父母的責任就是督促孩子上學

父母為什麼不那麼強烈的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呢?

父母怎麼辦?父母很無奈,背後的原因不是他們能夠改變的

我不止一次的說過,我們處在最好的時代,貌似到處都充斥著發財致富的機會,有人灌雞湯說,現在到處都是黃金,就看你會不會挖,我很想挖,但奈何我連一樣像樣的鐵鍬都沒有,當城裡的孩子開始挖的時候,他擦擦汗水告訴你說這挖礦創業多麼苦多麼累,你卻連挖的資格都沒有,不是你笨而是你沒工具。這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個時代的貧富差距大到你都想象不出來,50年前窮人和富人之間只是你吃不上飯,他能吃上飯,30年期你開不上車他能開上車,到今天,你都不知道他們再幹什麼?這個差距已經大到,我們都被完全封閉在自己的圈子裡,根本接觸不到外面的世界,你以外你生活在光鮮亮麗的城市裡,其實你不是。你會不會有時候很奇怪,你周圍的人和你都差不多,大家的存款不會超過6位數,大家的車子不會超過30萬,大家都在討論房子如何的貴,但你發現,北上廣深,無論每平20萬的豪華別墅樓盤還是每平6萬的普通住宅,開盤即售罄,你們想過是誰在買樓嗎?為什麼你的身邊都是窮人,樓盤賣得就像你們樓下打折的雞蛋一樣,感覺跟不要錢一樣。我所說的這些只是一個事實,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我們都是人,我們都說同樣的話,但我們卻是社會上的兩種生物,最為悲哀的是你想通過讀書努力變成這種身份的轉換,可行性不是沒有,而是在急劇的減小,減少到讓你絕望的地步。30年前,考上大學,分配工作,我就和城裡人一樣娶妻買房生子,現在呢,就是一個清華畢業生他能在五年之內娶妻買房生子嗎?何談那些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呢。學歷學位大學的價值在資本和資源面前不值一提。

總結:生活總要向前走,前方的路還很長,父母的能力有限,父母的眼光有限,父母看見的事實也許也有限,但父母看得多了,父母就相信了,父母相信了,父母也就絕望了,父母也就不抱任何希望了,父母也就會對你說,學還是要上的,書還是要讀的,怎麼著也要認識幾個字,會算幾個數。這看起來挺悲哀的,但這不是父母的悲哀,也不是孩子的悲哀,誰的悲哀呢?大家來討論!


俺是鄉下人

現在農村的小孩確實不太愛讀書了,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當其衝的肯定有父母的教育問題。


在孩子的成長方面,任何家長都是逃不了責任的。

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配合老師一起循循善誘,積極發現孩子的興趣,創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培養孩子正確的讀書學習觀,孩子們還是願意讀書的。

重要的是讓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渴望探索未知,懂得通過讀書學習給自己充電,進而改變命運的道理。



第二是學校與老師教育的問題。


孩子們不愛讀書學習,學校與老師也應負責任。

現在學校都不怎麼鼓勵孩子們讀課外書了,雖然倡導素質教育多年,可基本上還是以分數為主。

老師的教育也依然以灌輸為主,不善於引導啟發,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這自然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或學習習慣。



第三是社會的大環境問題。


不可否認,“讀書無用論”在農村一直很有市場。

現在,很多農村家長都說:“大學生現在也不值錢了,就算考上大學,還不得自己找工作?而且還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呢。”

從社會上來看,也的確是存在這種情況。

所以,這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一部分農村家長與孩子。既然讀書沒用,那還不如早點下學,學個手藝或打工掙錢呢。


我是小軍師化鷹,期待與你一起探討三農問題。


小軍師化鷹

昨天剛和同事聊到這個問題,一位同事弟弟家的孩子,才讀到初一,就想退學。我說是不是孩子讀寄宿制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同事說,什麼原因也沒有,就是從小嬌生慣養,初一突然住校,不適應,就不想讀書了。



看到這個問題,心裡狠狠的一顫。想了一下,我們村子不大,每年仍然有幾個孩子輟學,並非家裡沒有錢,相反家庭條件都不錯,多數是父母常年外出務工,孩子跟著爺爺奶奶,書讀不了幾年就輟學了。從我們村不難看全局,確實存在很多農村孩子不願讀書,小小年紀輟學,外出打工。究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也是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農村,多數年輕父母外出打工,形成留守老人和孩子這樣的特殊家庭。父母單純認為,只要給孩子賺更多的錢,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就是父母的責任。而作為留守老人,更是沒有原則的溺愛孩子,不管孩子有什麼要求,都無條件答應。這樣的結果是,孩子物質需求獲得滿足,但是精神需求極其匱乏,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愛,心理存在一定的問題。



其次,學習壓力大,孩子無法轉移壓力,導致直接輟學。我們都知道,儘管一直在說給孩子減賦,但是,越減壓力越大。農村家庭,普遍文化學歷不高,已經無法輔導孩子。況且,農村多數都是留守家庭。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農村孩子學習不好,造成壓力加大,又沒有傾述對象,越來越多孩子選擇退學。

第三,農村學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儘管現在農村家庭條件越來越好,也越來越多的孩子到城市裡讀書。不可否認不管是家庭條件,還是新事物的接觸,或者是個人見識上,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有些非常大的差距。一旦他們生活學習在一起,必定會給農村學生更大的心理壓力,感到自卑。



第四,近年來越來越嚴重的學生欺凌事件。網絡上時不時會出現學生欺凌事件的視頻,需要引起各方重視。被欺凌的主體,大多數是農村家庭貧困的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又不敢給老師或者學校說。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輟學。

當然,農村孩子不願意讀書,早早輟學回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共同關注這一特殊的群體。不管是從政策上還是從人情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


小幹部大村長

這個問題也看具體是在什麼地方,在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很發達,我們那裡的小孩都會去讀書,大多數也願意讀書,不讀書不行啊,不讀書看不到未來。

我讀書的小學,經過幾十年的變化,已經很難找到我讀書時的影子了。

相對來說,較貧困地區的農村,教育確實是一個問題,教學基礎條件差,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差,看不到出路,家長迷茫,學生也迷茫。

我有一個朋友,也是志願者,在面臘底那邊做支教,出生在東部沿海地區的我們應該感到幸運,不管如何,在讀書方面,我們得到足夠多的資源,雖然,我們讀書很苦。

貧困地區,一個窮字,讓很多事情變得很困難,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唯有教育,才能讓這個國家繁榮昌盛。

問題中提到的是否為父母的問題,我認為那是一部分,因為沒在那些地方生活過,也沒去那邊支教過,所以無法確認父母的教育問題是否為主要問題,我相信不想讓孩子讀書的父母肯定有,越是不發達的地方,“讀書無用論”越是有市場,讀書的成本是很高的,耗時也很長,對於那些經濟很困難的家庭,能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先解決眼前的困難,也不能說不對,畢竟人是要吃飯的。對於他們來說,未來是個遙遙無期的問題。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免費九年義務教育的落實並不能真正緩解貧困地區家庭上學難的問題,師資力量的薄弱,教育水平低下,競爭力不足,這是一個需要靠時間、金錢去改變的,說白了,那些地區有什麼吸引力可以吸引優秀教師到那裡去教學,很難。支教,只能是暫時的,涉及面也是比較窄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加強貧困農村的基礎教育建設,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好好上學,上好學。


又見葉飄零的飄零驛站

現在農村孩子不愛讀書,不是個別現象,特別是到了初三,這種厭學情緒更明顯,許多孩子考不上高中,只能去錄取分數很低的職專、技校或離校步入社會!社會在發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背離的現象呢?父母的教育是誘因之一!

不得不承認,現在城鄉差別依舊存在,農村的經濟和家長的思想意識相對落後,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村更為明顯!

在我從教的二十餘年中,在家訪時和家長交流,不止遇到過一位家長(不是偏遠農村的)這樣說:“考好了有什麼用?上了大學,每年花好幾萬元。早上班的話,每年掙好幾萬元。就算上了大學,將來還得上班,還不如早出來掙錢呢!”從這些家長的話中,可以看出農村小孩不願讀書與家長的教育是有著因果關係的!

為什麼家長會這樣想呢? 這幾年出現不少這樣的 報道:某個農村孩子經過努力考上了大學,但因貧窮交不起學費上不了學,甚至一些農民家庭因學致貧。於是這些情況直接造成了讀書無用論的產生並傳播。這種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思想認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或許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農村孩子不願讀書,是否全是家長教育落後造成的呢?不盡然, 不愛讀書學習和學生自身也有很大關係。不管農村還是城市的孩子都有不願讀書的,只是農村孩子相對多一點!孩子自身的思想認識、品德意志以及外界社會的影響誘惑,都會造成他們對讀書學習認知的偏差,形成厭學!這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改變的!

令人欣喜的是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農村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人們思想認識的提升,農村孩子不願讀書的現象必將會越來越少!


終南覓仙蹤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國家早就為孩子的教育,加大了大量資金的投入,在貧困地區更是不計餘力,建學校免費吃住,為的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將來國家的棟樑

為啥農村的孩子都不願讀書,而且還是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現在,這話說的未免絕對,現在的農村也跟祖國的強盛而富裕,過上小康的農民朋友們,再也不為交不起學費不讓孩子上學,九年制義務教育,體現了教育人人平等,據統計現在孩子的入學率都在98%以上,無論家庭生活水平有差距,在農村家庭教育都是放在第一位


現在的條件那麼好,為什麼還有這樣的看法,我個人認為不願讀書是在九年義務制教育後,(不對的地方請指正)高中的教育不是義務的,招收的學生少,相當一部分初中生被擋在了學門外,說句實在話,農村的教育還是比不上城市,教育質量差一大部分同學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想學,學習基礎不好再加上高中教育是要分數的,其實還是有部分學生上技校,還有一大部分不願再讀書

是父母教育的問題嗎?肯定是有的,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早早的就讓孩子走上了打工路,看看各工廠招的工人,多少個都是農村的年青人,於是就有了打工崽打工妹這個叫法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又有那個做父母的不期盼呢?那麼多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讓誰不羨慕呢,誰不願意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願讀書有多方面多層次的原因,不光是孩子的問題,不光是父母的原因,我相信國家會重視的,這個現象一定會改變的


許仙豫到白娘子

現在農村的孩子不願讀書的現象越來越多,“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有抬頭情況,應當引發我們的重視。

其中的原因,我想用我親眼目睹的事兒說明。

我本家一老哥,三個孩子。老大是個女孩,考上普通高中,我老哥,說什麼也不讓上,理由是下面有兩個男孩,不能把錢,只給女孩花了。後來這個女孩,初中畢業到膠州打工,嫁到膠州。其他兩個男孩,都是初中畢業就去打工,我老哥花了十萬給兩個男孩每人蓋了四間新房,各花兩萬聚了媳婦兒。我本家老哥,現在打工,賺幾個花幾個,小日子挺滋潤。



我的鄰居有一個男孩。成績一般,前幾年託關係上了高中,由於成績一般,上了藝考,上了美術專業,四年花費了近十五萬,畢業後漂在省城,後來在省城結婚,買房子靠百萬,現在我鄰居還有一屁股債,妻子在家裡養了四十多頭豬,自已到建築隊打工,日子不是一般的緊巴。今年春節,我拜年碰到他,年齡比我本家哥哥小七歲,看臉色,比我本家哥哥大了十歲。

大學學費,越來越貴,因學致貧的家庭越來越多,有人說,供應一個大學生,就產生一個貧困戶。近幾年,農村教育整體滑坡,山窩裡飛出金鳳凰的現象越來越少。農村孩子考不上985、211名校,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工資僅維持生活,買房、結婚、生子,全靠家庭,房價又一漲再漲,給父輩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農村家庭的父母更渴望孩子跳出農門。原來,農村孩子改變命運有兩條路:當兵和上學。現在上學這條路,不僅要付出高額的費用,還不一定會改變命運,有多少大學年業生又回鄉的打工的?


農村孩子不願上學,也怨父母,但是這不是主要方面。

現實決定一切!


何茂齋行思錄

可以肯定的說農村小孩不願意讀書與父母的教育有直接的關係!

教育問題不但是國家的大問題也是每個家庭的問題。人們受教育程度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農村小孩接受教育程度高低直接影響到今後我們國家的發展質量。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在農村孩子考上大學是唯一的出路,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上學讀書,將來有個好前程。但有些農村小孩不願上學,在有些地方確實存在,但大多數都能完成國家的義務教育階段任務。



孩子不願上學,原因多方面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缺失等等。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是大的環境。農村經濟比較落後,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孩子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有些小學畢業或沒畢業就不上學了,輟學在家裡幹活,現在以市場經濟為主,掙錢才是王道,有些父母為了給家裡增加收入,早早就讓孩子外出打工掙錢。讀書無用論在他們的腦海裡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是現在農村大多是留守兒童和老人,年輕的父母們都外出打工了!在孩子教育方面基本撒手不管。

老人幫著帶孩子就是吃飽穿暖,教育孩子問題上更是無從談起。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無人過問,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惑在家庭方面得不到解答和幫助,時間久了就產生厭學情緒,最後就不願意上學了!甚至有些父母就讓孩子跟著自己打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