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以后如何应对这个时代?

在刚刚闭幕的2018年全国两会上,有一个热词相信您一定有所关注,那就是“人工智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代表委员也针对这一话题纷纷建言献策。两会虽然结束了,但相信,未来对于“人工智能”的探索、讨论会更加火热。

没错,人工智能已经不单是一门遥远的技术,而是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甚至跟孩子未来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

但是,人工智能却令一些家长感觉心慌慌,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孩子需要有什么素养来适应?自己又能为孩子做点啥?

别急,今天就跟您一起来看看,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你家孩子都需要哪几种能力?

这5种能力,看你家孩子有没有?

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以后如何应对这个时代?

人工智能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什么挑战?它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献言建策,关注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的改变。

下面就要给各位家长划重点啦!未来教育长啥样?机遇挑战都有啥?这几种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可是非常重要的呀:

自主学习能力——不再被“牵着鼻子走”,学习更凭主动性

“信息时代,更需要培养孩子们快而准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对信息进行接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

“传统的学校教育无法真正做到对每个孩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带来了这样的机会,通过跟踪记录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难点、重点所在,从而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你看,人工智能能为孩子定制学习内容。但并不是说,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能由人工智能来解决。有研究者发现,一旦人工智能普及,在学习上行动力不强的孩子,会更加被动。那些在学习上具有主动性和自律性的孩子可以很好地根据人工智能反馈的计划一步一步执行,从而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更长远的进步,形成良性循环。而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孩子很可能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恶性循环。

创新实践能力——这个时代什么最值钱,当然是“创新”

在用户留言中,提到“创新”二字的占了很大比例,“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模拟与代替的。”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成为机器的使用者,一些重复性、纯知识性的记忆将变得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强大思维的作用也就此显现。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一系列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当机器实现了海量存储记忆,学校教育如果依然只重视简单的知识传授,让学生背熟公式、年代等,那么我们已经落后了。死记硬背、大量刷题,机器肯定会秒杀人类。”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过去的这个寒假很多学校在作业上开展实验。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小学今年便“放了大招”,在网上建起了“古城台小学假期作业超市”。“货架上”有当小导演为家人或小伙伴拍摄完整视频、帮大人计算年货开支、制作年俗文化思维导图、制定压岁钱使用方案等特色作业。

不同于传统的巩固知识和机械记忆,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积极动脑。据老师介绍,学生只需要根据兴趣选择,但每个作业都没有标准答案,他们的想法和创意才是最重要的。

奇思异想是孩子创造思维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能激发孩子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因此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家长更应该支持孩子主动探究行为,引导其自行分析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有知识、技能与方法,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合理的价值观、强大的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真正“成人”并走向“终身学习”的基础性前提。

其次,孩子们的学习要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不只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化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做到终身发展。

数据分析能力——从数据里面看出“门道”,各个行业都需要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不止一位代表委员提出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计算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把看似复杂的问题转变成相对简单的问题。培养计算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更强的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就在今年新学期开始没多久,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同学们就迎来了自己别样的科学素质教育课。小学生们坐在互动教室里正在进行电脑编程和人工智能教育,一个个图形化的程序模块从孩子们的电脑屏幕上搭建起来。通过图形化编程工具讲述了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知识,这些抽象的内容凭借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与图形化编程的表现形式得以在中小学课堂上展开。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的“人工智能进课堂”在选课平台开放后,不到两小时就迅速满员。虽然不懂编程语言,但在图形化的界面中,用点击拖拽的便捷操作方式,学生同样可以深度学习技术,进行AI模型的设计生产。

实际上,无论将来您的孩子打算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他们对于编程知道是否感兴趣,了解一点数据分析的能力都是必要的。计算思维如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一样,应该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思维方式。

家长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和了解未他们未来生活的重要媒介,并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计算思维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特点的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

用户@暖阳怡心说:“不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状态,作为孩子都不能失掉做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好本质。”

人工智能带来的一大改变就是资源的极大丰富。面对超载的信息和纷繁的选择,那些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特点的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认识自己的能力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同样不可忽视。

过去,家长常关注孩子一件事做得好不好,现在家长更应该帮助孩子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人工智能时代则不怕你胆子大,就怕你没想法。在个性化学习时代,如果孩子能够清楚自己的特点和未来目标,就能让数据和信息为自己服务,更好地利用这个时代的资源。

家长首先要让孩子面对自己:我是谁?我会做什么?我该做什么?这些初步的探索与整理,都有助于寻找孩子的资源与发展优势,好为日后定位。

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以后如何应对这个时代?

人的一生很长,人的成长更是一个美丽的旅程,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应该抛弃过去一成不变的思维。既然不知道未来怎样,那么不如让孩子认清自己、做真正擅长的事。

情感处理能力——一种“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能力竞争的社会,我认为提升孩子各方面能力包括情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工智能时代,家长不仅要关注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更应该看到在面对人工智能时,哪些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情感处理能力、深度交流能力、感知能力、创造力、创新和洞察力、领导力、组织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等,这更多的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品质。

要知道,情感处理能力只能在日常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只能在和人的不断相处中体验,而创造力只能在尝试中感悟。所以,家长应该抱以开放的心态,给孩子独立性和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从小多接触、多了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自如的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老师家长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系统……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科技名词,已经真的从专业实验室逐步走进了中小学校园;你曾经以为“遥远”的“人工智能”其实来到了。

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以后如何应对这个时代?

人工智能并不可怕,但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孩子的成长能够真正面向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